您有新信

 
<<如何供養佛菩薩>>
#1
美雪
昔日河北省滄州地方的"插花廟",有一位姓董的比丘尼,崇奉觀世音菩薩.因此,每逢觀世音
菩薩誕辰,一定虔備淨食供養.

這年的觀音大士聖誕,她剛將供品擺設整齊,就莫明其妙的感到精神疲倦,不知不覺的伏在供
桌上睡著了.

她就夢見觀音菩薩,法相莊嚴,嚴肅的對她說:

 "你如果不供養我,我也不會饑餓.你現在供養我,我也不會感到飽滿.如今寺廟門外,有四五
個流離失所的乞丐,乞食不得,快將餓死了.你趕快拿獻供的飯食去救濟他們吧!這種功德,遠
勝供養我的功德十倍以上啊!"

她霍然驚醒,立刻打開寺門一看,果然有四五個面黃肌瘦的乞丐,趕快施食救濟他們.從此之
後,她年年供奉觀世音菩薩後,一定將供品盡量布施給貧窮饑餓的人民,並且時常對人們說:

 "這是觀世音菩薩的意旨啊!"

這一則出自古書<<海南一勺>>的觀音菩薩靈感故事,給今日學佛的善男信女莫大的啟示.學
佛就是要一方面研究佛陀四十九年的教導,依教奉行來修心養性,以開啟人人本具的佛性智
慧;另一方面要行善避惡,來培積福德,以圓滿福慧本自具足的佛性功德.觀音菩薩大慈大悲
,特來指點我們:供養木彫泥塑的佛菩薩固然有福德,但是更重要的是布施救濟有血有肉的
眾生,所謂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佛說山海慧菩薩經>>云:"若得有人,終身禮拜,不如有人活一生命功德復多."在<<華嚴
經>>的<<普賢行願品>>中,普賢菩薩解釋"廣修供養"的意義包括:法供養,如說修行供養,利
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捨菩薩業供養,和不離菩提心
供養.總結就是發菩提心,盡心盡力去利益眾生,持戒修道,弘法利生,才是真正的供養佛菩薩
.

佛陀告訴我們:"眾生皆有佛性."那麼,布施供養眾生,就是供養"未來的佛"啊!難怪<<地藏菩
薩本願經>>上指出:

 "如果能慈悲布施那些最下賤貧窮的人,甚至各種殘廢不幸者,關心安慰他們;所獲得的福報
,就猶如布施供養了一百條恒河裡沙粒那麼多的佛,所獲得的福德一樣."

 如果學佛者能在行善布施時,依照<<金剛經>>上的指示觀照:"不著於有,不著於空,而不住
相布施;則能做到:施者,受者,所施之物,三輪體空;其福報功德,更如虛空一樣,不可思量啊
!"這樣的布施,才稱得上"布施波羅蜜"或"檀波羅蜜".就是如是修持布施,其功德足以渡生
死海,到達涅槃彼岸.

 <<大般涅槃經>>指出我輩凡夫的通病,來教導菩薩如何修布施波羅蜜:

 "凡行施時,不見受者持戒破戒,是田非田,此是知識,此非知識;施時不見器非器,不擇日時
,是處非處,亦復不計飢饉豐樂,不見因果;此是眾生,此非眾生,是福非福.雖復不見施者受者
及以財物,乃至不見斷及果報;而常行施,無有斷絕."

 "善男子!菩薩若見持戒破戒,乃至果報,終不能施;若不布施,則不具足檀波羅蜜;若不具足
檀波羅蜜,則不能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行布施時,於諸眾生,慈心平等,猶如子想.又行施時,於諸眾生,起悲
愍心;譬如父母,瞻視病子.行施之時,其心歡喜;猶如父母,見子病愈.既施之後,其心放捨;
猶如父母,見子長大,能自在活."

這就是指導我們應本著佛菩薩大慈大悲的心,平等無分別的,在精神與物質上,猶如父母對
子女一般的去布施救濟眾生,成就布施波羅蜜,這才是真正的供養佛菩薩!

(廣律述)
Mon Oct 24 01:49:23 2005
回覆 | 轉寄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