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轉載]如何以三法印鑑別正統佛法
#1
BlackJack
轉載自 福智佛教基金會http://www.bwmc.org.tw/
已獲得 福智佛教基金會同意轉載


                            如何以三法印鑑別正統佛法

-------------------------------------------------------------------------------
-


                                                                  上日下常法師
                                                      民國八十五年十一月十六日

   今天要介紹佛法的一個基本概念--三法印。佛法的內涵無非是以三法印的內容為標準
,以此衡準世間的一切,讓我們認清楚該走的路。實際上要徹底了解三法印,不是一生兩
生的事情。談這個問題是因為現在有人假藉佛法之名行詐騙之實,使得很多原先不信佛法
的人,對佛法產生更深的誤解,乃至於很多對佛法有一點信仰的人,也受到極大的影響。
因此我想向大家說明,做為一個佛弟子,如何以佛告訴我們的三法印,來辨別是佛法還是
非佛法。首先說明什麼是三法印,其次談三法印對我們有什麼價值。

   「三」是一個數字,「法」指的是佛法。廣義來說,世間所有的萬事萬物,也就是我
們認知的對象,以及存在的所有一切,佛法裡統稱為「法」。其實佛就是覺悟者,「佛」
是梵文,翻成中文就是「覺」,他對世間所面對的萬事萬物--「法」的真相覺悟了。這個
真相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說明,總結起來可以歸納為三個,如果合乎這三個標準的就叫做
佛法;反之就不是佛法,因此稱它為三法印。「印」就像我們世間通用的大印,比如政府
的印叫關防,大印一蓋,到哪裡都行得通,現在是由正覺者世尊所開示的三法印來看世間
的萬事萬物,以這三點衡準出來的就是佛法。

                                  正皈依

   佛出世有一個基本的原則:佛跟一切有情,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希望離苦得樂。既
然目標是一樣為求離苦得樂,但是,差別是佛得到了,我們沒得到。佛得到的原因是他對
世間的真相看清楚了;世間的人所以得不到,是由於迷糊,或者稱為無明,由於無明所覆
蓋而輪迴生死。了解佛法以後,透過佛法去觀察、去行持,我們稱之為修行,就是修改以
前在錯誤認知之下的行為。所以依佛法認真一步一步深入的,我們稱為修行人,走到最後
結果就完全不一樣了。世間的無明之行是永遠輪迴生死,雖然推動他人生的目標也是離苦
得樂,但因為對事實的真相認不清楚,或做不到,所以白忙一場,在生死輪迴中吃冤枉苦
頭。所謂「小人枉自為小人」,就是這個意思。

   對佛法有了正確的認識,照著去修改我們的行為,最後得到究竟的果--成佛;小則解
決自己的問題,跳出生死輪迴。究竟的果是要幫助一切人成佛,徹底解決一切問題。人都
希望離苦得樂,可是每個人用的方法不一樣,我們佛法的方法去做,就是皈依佛法僧,為
什麼要皈依?因為這個才是真正的究竟離苦得樂之道。

   在《瑜伽師地論》或《菩提道次第廣論》上面也說,因為我們感覺到世間的苦,要想
除苦,所以要找真正可以依靠的人,這也就是皈依的境--能夠做我們皈投依靠的對象,必
須具足四個條件:第一,他一定是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假定他自己都沒辦法解決,怎麼
能救我們?第二,他不但自己解決,也要懂得怎麼幫助別人解決這個問題。否則我們去找
他,他也沒辦法幫忙。第三,他有這個願心,願意幫助我們解決問題。否則他雖然有這個
本事,但是他不想幫忙,你找他也不一定有用。第四,我們所皈依的對象,並不會因為你
給他什麼好處,他才幫你;而是你只要肯聽話,照著去做,他都願意幫你。佛說:「我之
所以解決問題,是我照著正確的方法去做;今天你皈依我,如果你不照著正確的方法去做
,我也救不了你。」所以佛希望我們照著他的話去做,真正離苦得樂,並不是想從我們身
上謀取什麼利益。因此,我們想離苦得樂,就必須皈依,而皈依的對象必須具足這四個條
件。

   真正皈依時該怎麼做?《廣論》上說,應先看佛、法、僧的功德。我們覺得世間很苦
,信賴佛有這個能力能救我們出苦,如果透過觀察,認識佛的確有這樣的功德,不管祂的
身、語、意,都完全具足這個條件。就好像我們長大了要選一個職業,要先了解哪一個職
業最好,將來最有出路,我們就朝這個方向去走。現在既然已皈依佛,當然要看一看皈依
的對象,他如法修行產生了什麼樣的效果,真正了解以後,內心會產生一個非常崇敬仰望
的心情,覺得「這個才是我要的!將來我也要學佛一樣走這條路。佛告訴我們正皈依的是
法,因為只要照這個道理一分一分去做,苦就慢慢的淨除,最後得到圓滿的功德。要想照
著去做就要修行,要修行要有同伴,也就是僧,所以做為一個正式的佛弟子要三皈依。一
般來說,辨別是佛弟子或非佛弟子,是以皈依為準。

   大家也許會覺得現在好像有很多人皈依,這裡要明確界定一下,什麼才是真正佛法告
訴我們的皈依。也許有些人認為三寶、佛法很好,或者某個師父很好、很有聲望,皈依他
可以得到很多好處,所以我去皈依。也有一種是人家拉你去,人情難卻,你就莫名其妙的
去拜三拜,包了一個紅包,念了幾句話,有了一個法名,我們以為這樣就是皈依了。以佛
法來說,不是!

   不過,的確有的人像前面所說的,剛開始並不是那麼堅定,可是他內心的確想透由佛
法來追求離苦得樂之道,只是因為眼前或許為生活忙碌,一下子不大可能全部投入學習佛
法,不過他一定會漸次漸次的深入。所以總結來說,對佛法有了正確的認識,覺得這個才
是人生崇高的理念,並依照著佛法來修行,步步提升,不但改善自己,還要改善一切眾生
,究竟解決這個問題。這樣才能稱為正皈依。所以皈依不是以皈依證有幾張,老師有幾個
來算,而是對於世尊的教法,透過皈依的師長告訴我們,自己願意如法去行,這個才是佛
弟子。所以佛弟子與非佛弟子的辨別是在如法與否。

   現在簡單的從三方面來說明,即佛講的三法印。在漢地有兩個不同的說法,一個叫三
法印,一個叫四法印。真正了解了以後,三法印跟四法印是同樣一件事情,我們真正趨入
必須從這個基礎步步深入,否則都是空話。

                                    三法印

   所謂的「實相空性」可能很多人都聽過,也可以說出一大堆道理,可是好像跟我們了
不相干,因為以我們的程度,根本沒辦法契入。現在在理論上稍微做一點說明,就會比較
清楚的了解。三法印第一個是諸行無常,第二個是諸法無我,第三個是涅槃寂靜。如果加
上有漏皆苦,叫四法印。


                                    有漏皆苦

   現在先解釋有漏皆苦,「皆苦」,就是統統都是苦的。「漏」就是煩惱的異名。並不
是說我今天心裡不高興就叫煩惱,佛法的煩惱是專門指我們內心當中一種不寂靜相,這又
分見惑、思惑。煩惱的根本是我執,只要有煩惱,一定會推動我們造很多業,由煩惱造的
業,結果一定是苦。煩惱本身就是個苦;造了業以後感果又是苦;當苦境現起時,往往又
會引發我們的煩惱再去造業,永遠在生死的苦輪當中轉,所以根本原因就在煩惱。

                                    涅槃寂靜

   假定把煩惱解決了,這個苦就會消失。苦消失的境界就是涅槃寂靜。「涅槃」是梵文
,翻成中文就是苦果及苦因都消失掉了。寂靜,我們不太容易了解,因為沒有體驗過,不
過可以勉強的說,它是一種真正的快樂,現在我們的快樂是不究竟、不圓滿的;真正涅槃
寂靜的境界才是究竟圓滿的快樂。

   我們對萬事萬物的認知當中有很多是錯誤的,要獲得正確的認識通常有兩種方法,最
好的方法就是直覺,直接的去體會,佛法有個專有名詞叫「現量」。譬如說今天你跑得很
熱、很累,手上有一條冰毛巾,你一擦就覺得很清涼,就是這個感受,這個是比較單純的
。如果這件事情本身比較複雜,特別是精神上面比較抽象的,不是那麼容易就感受得到,
而且有一些東西必須要透過學習,然後自己去實踐,漸漸的才能夠真正的體會得到。「學
習」這個事情勉強不來,一定要我們自己願意去做,所以一定要有一些理由,使得我們能
夠信服,願意改變我們的方向跟著走。雖然這些啟發信心的理由,我們還沒有直接體會到
,但是只要我們信得過,了解大概的內容就可以了,佛法當中有一個專門名詞叫做「比量
」。譬如世間人會說:「你好好的念書,將來去留學拿博士學位啊!」到底博士是什麼我
們不太清楚,不過被人家這麼一說,我們內心當中可以想像到一個大概。現在關於「涅槃
寂靜」的內涵我們沒體會到,但只要先確定人生的目標,認識理論後照著去實踐,慢慢地
就能夠體會。用我們現在的快樂標準去想可能錯誤,所以佛告訴我們「寂靜」才是真正的
快樂,也就是說,所有痛苦的因跟果都消滅了。以上所說的是四法印當中的後兩個:有漏
皆苦、涅槃寂靜。

                                    諸行無常

   若依次第來解釋,第一個是諸行無常,「行」是行為、作為,實際上「諸行」就是指
一切的有為法,也就是說,凡是所有我們造作出來的,不管從因到果,都是有為法。「為
」就是行為、作為,或是變化、流轉,所以有為法的特點是「無常」。我們通常對無常會
有兩種概念,一個是人死了叫無常;另一個是說,所有事物不能常保,這兩個都是很粗淺
的無常。佛法講的諸行無常是比較細微的,所以無常有粗細兩個相,粗顯的一定涵攝在細
緻的當中。凡是一切有為的法,要保持恆常不變,根本不可能,所以沒有「恆常不變」這
個特徵,就是「諸行無常」。

   所有在三界六道之內的一切,沒有一樣例外,永遠都在變化。譬如我們住的這個鋼筋
水泥的房子,好像幾十年乃至幾百年都不會變,實際上所有這些東西都是表相,它真實的
內涵卻變化得非常快,快到連一剎那能夠保持這個定相的狀態都沒辦法。這個內涵我們很
難懂,一般來說,「現量」當然談不到,就是以「比量」,用道理去講,也不是那麼容易
體會到。我們會以為明明這個東西是鐵作的,在這裡幾百年不壞,怎麼說它一直在變?現
在科學上已經觀察到,原來這些東西表相上是這樣,實際上裡邊是快速地在變化。佛真了
不起,他不必靠科學就可直截了當看得非常清楚,所有的東西沒有一個例外,剎那剎那都
在變化,這叫「諸行無常」。

   為什麼會無常?因為世間萬事萬物都是造作的,凡是造作的東西都是因緣和合,凡是
由因緣而存在的東西,都是無常的。譬如一場法會,這是因緣所成的,有人願意講、有人
願意聽,也找到這個法會的地方,才能成辦。又譬如我們使用的桌子、椅子,有的是鋼鐵
做的,有的是木頭做的,透過人工製造,就變成桌子、椅子。譬如說我們人,我們的身體
是父精母血結合,然後生下來,靠食物、營養等慢慢增長,還要更多客觀的條件,心靈亦
復如是。既然這些東西都是要各種因緣,而因緣一直在變化,而且輾轉的會互相影響,所
以它永遠在變化。這種無常相很深細,一般人看不見,但是這是所有世間的一切事物的真
相,這一部分雖然不一定能夠很明確的看見,但是比較容易體會也容易接受。

                                  諸法無我

   最後要講「諸法無我」,這個比較難,實際上這個是佛法最重要的中心。從「諸法無
我」向前可以講無常,向後可以講涅槃,向上可以說一實相。因為「諸法」就是所有一切
的法,前面講的諸行是專指有為法,現在這個諸法無我的「法」包括有為、無為。單是這
個有為、無為就不大容易懂,簡單來說,「有為」就是指三界之內會輪迴生死的;「無為
」就是超出有為的聖人之法。只要存在這個世間的,不管是凡夫或聖人,所有的這些現象
都有個特徵--「無我」,這很不容易了解。例如每個人都叫我日常,如果「無我」的話,
我是什麼?有人學佛以後會講:「一切都是空的,你不要這麼執著。」誤以為這樣就叫做
「無」,如果否定掉就沒有的話那談它有什麼意義?所以「有、無」是相對的,要談「諸
法無我」,必須在這個「緣起有」上面談,說它沒有真實的自性,一旦離開了「緣起有」
談自性空,那是空話。一切法的存在,有一個專門名詞叫做「緣起性空」,這也是《法華
經》的中心。

   所有一切法,沒有一個例外,都是性空,不是天生如此,而是緣起的存在,所以性空
跟緣起,是一體兩面。就像我們的手,可以看得見它是緣起的,有骨頭、有肉、有皮,手
的存在,是由這些因緣條件存在的,它的本性空。凡是緣起的東西一定性空,這是佛法最
重要的中心理念。是在這個狀態當中才說諸法自性空無,這個才是佛法所講性空的內涵。
因此凡是任何一樣東西,不管有為、無為,都是這樣的一個行相,這個才是真實的。

   有時我們給它取一個名字叫真如,什麼是真如?本來就是這樣,這才是真的。所有的
東西都是這樣,從緣起的方面去看,不斷的在變化,所以說諸行無常;而它的本質是真如
,或者叫諸法無我。了解了這個特徵以後,不再有生滅的變化,那是涅槃寂靜;所以事情
整個的中心就是真如實相,如果我們單從這個上面談叫一實相印。這個實相必然會顯出幾
個面貌來,一個是諸行無常,一個是涅槃寂靜,它的本質就是緣起性空。我們或者從性空
方面去講,或從緣起方面去談,其實這是一件事情的兩個面,這是三法印跟一實相之間的
關係。
                                    依法修行

   萬事萬物都不是天生如此,不是恆常不變,而是緣起性空的,我們現在要求離苦得樂
也是這樣。佛告訴我們,世間一切的事情本來就是這樣,《法華經》上說「諸法從本來,
常自寂滅相」,一切法本來就是寂滅相,有什麼樣的因緣,它就現什麼樣的狀態,例如你
造了雜染之業,就現出生死輪迴來;了解了這個特點,我們願意跟著佛法去做,就漸漸遠
離雜染。因此了解三法印以後,對我們每一個希望究竟離苦得樂的人,就產生一個最積極
的意義,我們所有的努力都應該朝著這個方向去做。我們都不希望痛苦,那就應該根據這
個原則,了解痛苦的原因在哪裡而把它拿掉,痛苦自然消失。同樣地,要追求快樂必須找
到快樂正確的因,並去努力,快樂就現起。並沒有天生的苦樂,這些都是緣起,「緣」就
是形成苦樂主要的條件,我們既然都希望離苦得樂,豈不是該在這上面努力嗎?這是三法
印給我們的啟示。所以要離苦得樂,就要皈依三寶,正皈依是法,認識法的特徵,了解後
,我們的行為就不會像以前這樣的亂來,照著正確的方法,修改以前的行為,這個叫做修
行。

   修行是根據三法印,可是三法印的內涵非常廣泛,有它趣入的正確方便,《菩提道次
第廣論》即是三法印的開展。《菩提道次第廣論》的內容分四科,首先甲一講造者的成就
,因為我們也希望成就,所以要找一個理想當中所仰望的典範,例如你想做總統,或者想
要財富,像王永慶一樣,那他是怎麼成功的?世間做父母的常指給孩子看:「你看那一家
的孩子多麼精采!你應該向他學啊!」那麼我們學佛的佛弟子,豈不是應該以佛法當中真
正有成就的人做為榜樣。所以甲一的內涵先告訴我們造者的殊勝。甲二是法的殊勝,甲三
是學的人應具足什麼條件。之後我們怎樣如理一步一步做,就是甲四。所以三法印正是說
明這樣的內涵,我們先在理路上有了正確的認識,然後漸次深入去改善,這是佛法的特徵
,真正來說,這也是任何一個人必經之路。以上是三法印的內涵跟效應。

   了解了這個特點以後,我們再談為什麼有許多知識份子會受騙上當,無非是因為他覺
得這樣會得到好處、利益。但是假定你了解一切都是業感緣起,好處、利益不會從天上掉
下來,知道如是因如是果,也就不會被他所騙。

   進一步來看被騙的原因,總不外乎有人設了一個騙局,讓你得到小小的甜頭,告訴你
要這樣才能得到好處,引發我們內心當中的貪欲,你就被他所騙。了解了佛法以後,並不
是要把貪欲心拿掉,而是要把它變成善法欲。我們了解,並照著正確的道理漸次走上去,
的確可以得到離苦得樂。苦樂的根本是煩惱,最嚴重的是貪、瞋、痴,像這種的貪對我們
是沒有好處的;但是如法的去做,希求得到真實的功德,這叫做「善法欲」。經論上非常
清楚地告訴我們,修行是件苦事情,我們願意去做是因為了解照著正確的方法去做,可以
用小苦去掉大苦,得到大樂。就算是世間任何一個成就,都要經過一些努力,沒有一樣東
西可以不要努力就自然掉下來的。所以我們清楚修行的特徵後,就不會受騙,一定是根據
緣起,或者說是因果的本質。

                                    緣起與因果

   我們常會覺得好像緣起就是因果,事實上緣起的範圍比較廣,因果比較狹。凡是緣起
的現象,大體上呈現三個面貌,第一是因果的必然性,第二是相待性。比如說好壞、大小
、長短、冷熱,這個叫相待性。今天你穿多了會覺得熱,穿不夠會覺得冷;或是說不同的
人感受也不同,你感覺熱,他感覺冷,這都是對比出來的,以我個人的感受,來對比這件
事情。像這個茶杯你無法說它大或小,也許你覺得大,因為你平常用的茶杯比較小,所以
根據你習慣用的茶杯去衡量它,但是它本身並有沒有大小的問題;如果另一個人平常是海
量,他看這個杯就太小了。所以這個緣起的現象一定是相待性。

   以上兩個比較容易懂,緣起還有一個名物的特徵。凡是緣起的東西,都叫假名有,或
者叫假有。就是前面說的,萬法不是實有的,也不是天生而有的,是種種因緣條件組成的
。當這個東西呈現的時候,不一定有名字,也許是最初發明的人異想天開想出個名字來代
表它。凡是緣起的東西,一定是先有這個東西的存在,然後有一個名字。這個名物之間也
有一定的關係,「名」就是名字,「物」就是名字所指的內涵,這東西是無常、變化、也
是無我的。譬如這個茶杯為什麼叫它茶杯?因為它是裝茶的;如果不是裝茶,裝著水,就
叫它水杯;如果裝了酒的話,就變成了酒杯;或者同樣是茶杯,一個是鋼做的,一個玻璃
的,那又不一樣了,這是名物之間的交錯關係。然後又有相應或者相剋的相待關係,這些
都是緣起當中必然的現象。

   當我們真正了解名物的特點後,對因果的必然關係會把握得比較準。因此一般的騙局
,我們就比較不會受騙,何況那些騙局很明顯的有一樣東西在裡頭,有的是騙錢財,用宗
教的幌子來騙人,例如照片會放光,或者其他神通。假定不太了解佛法,還可能被他騙,
如果正確深刻了解佛法以後,知道其中一定有它的次第和內涵,那個騙局就不能得逞。

   我們學佛法真正的目標,就是要認識世間錯誤的一面,不再被它迷糊,而後照正確的
道理步步走上去。如果周圍的人不懂得這一點而走錯了,那我們可以用所學的正確標準來
衡量,真假立刻判別出來,不但自己不會受騙,而且讓周圍的人也避免受騙,又可以維持
社會的安寧,這是多好的事情!

   我們學廣論,好像沒聽說過三法印,很多人在學廣論之前,已經接觸佛法很久了,好
像也沒聽說過。實際上這是因為現在末法了,大家不太注意。最早在印度的時候,衡量是
否為佛弟子,有不同的標準,曾經有一派並不是以皈依來衡量,而是以是不是接受三法印
做為指導你人生的原則來衡量。是,才叫做佛弟子!那是非常嚴密的標準。我們所學的是
阿底峽尊者的傳承,是根據是否皈依三寶來判別是否為佛弟子,而正皈依是法,法的內涵
就是三法印,所以其實皈依法也已經涵攝了三法印。

                                  廣論與三法印

   我們現在不妨以廣論的內涵去看三法印。一開始是甲一、甲二、甲三,真正修行是從
甲四開始。首先要跟隨善知識聽聞,然後要修行必須要利用暇滿人身。第一要思惟觀察無
常的道理,不過它是指粗顯的,並沒有講「諸行無常」,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廣論上
告訴我們的就是諸行無常,前面基礎準備好了,再不斷的深入,到最後是奢摩他、毘缽舍
那。奢摩他是止,毘缽舍那是觀,觀一切法緣起無我。了解以後,如法去修行,得到涅槃
寂靜,這是廣論內涵。

 末法時最盛行的是念佛,因為是末法,法在世間漸漸消失了,也不懂怎麼修;或者懂了
,卻沒有修行的環境,就算有條件,可是一天到晚為了生活忙得透不過氣來,所以只有念
佛了。世間的真相是諸法無我,緣起性空,我們看不清楚,所以流落在生死輪迴當中,枉
受辛苦,現在唯一解決的辦法要修行,偏偏現在這個時代不行,只好趕快拼命念佛。現在
念佛的人很容易走上一個岔路,總覺得好像隨便念幾聲,死的時候就可以到極樂世界,哪
有這樣容易啊!印光大師告訴我們真的念佛,要把「死」字貼在額頭上,因為他看得很清
楚,我們隨時會死,忙世間的毫無意思,所以他是真正了解了三法印的內涵,曉得流轉生
死毫無意義,生起了厭離心,又沒有正確的方法可行,只有拼命念佛,希望佛的大慈大悲
救我們到極樂世界,到了那裡有最好的環境,再照著三法印一步一步提升。所以念佛法門
的根本內涵,一定也是以這個特徵為主。所以假定我們念佛,卻被這個騙局騙了是有可能
的,因為不了解法!但是念佛跟這個騙局一定是兩回事情。

   其次談禪。禪是因為了解佛法的特徵,原來我們把這個「我」看得這麼重要,好像是
永遠不變,實際上是無我的,沒有真實的我,因此努力思惟去找這個我。所以禪門公案當
中很重視參話頭。簡單說明一下什麼是話頭,例如叫你參「念佛的是誰?」這個還用問嗎
?我念啊!其實這不是一個問答題,若是照字面去回答就毫無意思,是要去找出「我」的
真實行相。還有一個話頭是參「什麼是你本來面目?」這是當初六祖大師對一個上首弟子
慧明說的,結果他當下恍然開悟。悟些什麼我們不知道,真正的開悟,就是見到無我。

   真正在開悟的境界當中,照見五蘊皆空。平常我們看見的我消失掉了,佛教的經典當
中,《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諸佛的心要,一開頭就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
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每一個人都是由五蘊--色、受、想、行、識,依
緣起聚合而成的一個假有,沒有真實的本體,即五蘊自性空,我們凡夫眼光去看是有,以
般若去看是沒有。般若就是真實的智慧。所以參話頭不是問答題,「我到底是誰?」、「
誰在念佛?」、「什麼是你本來面目?」真正參禪要下苦功,所以古人一參往往幾十年乃
至一輩子。我們現在跑到佛堂裡面坐了七天,覺得很有意思很受用,假定這樣就好的話,
為什麼古人要花一輩子還不行?有很多禪門的祖師花幾十年功夫,而且宿生有大根性的人
才能開悟,所悟的也就是諸法無我的內涵。講到這個是要說明以「三法印」來辨別是佛法
、非佛法。一般來說,佛所開示的最完整的內容,可以用三法印來涵蓋,可是到後來因為
佛弟子們的根性差別,開展出不同的法門。在漢地有禪、淨、律、密、教下三家。禪、淨
剛才講過了,律是什麼?整個的佛法來說,修行不外乎戒定慧,而且有一定的次第。我們
為了解決人生問題,究竟離苦得樂而去修行,第一步是戒,戒並不只是受了戒以後,告訴
你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喝酒,真正的戒不是這個,也沒有離開這個,就像廣論
的「道總建立」當中曾經談到三士之名,下士、中士、上士。下士分兩種:下士、共下士
;中士分兩種:中士、共中士;上士之後又可分顯教、密教。如果忙了半天是為了現世安
樂,這個叫下士。修行人也要為現世忙,但是目標是為了後世。為什麼修行人還要忙現世
呢?因為修行要藉重身體及修行的環境,我們稱它為資糧,所以為了繼續不斷的修行,必
須要努力以得到暇滿的人身,以及好的增上環境。這一部分我們稱為共下士,因為這個是
跟下士共同的。就像我們念書,只想念小學的,固然在小學裡念;準備念中學、大學的,
也要念小學,所以為了念中學、大學,而現在就讀小學這叫共小學。這個下、中、上是阿
底峽尊者的《道炬論》所講的,在《瑜伽師地論》的〈攝抉擇分〉中說:受持非律儀非非
律儀的叫做下士;受持聲聞緣覺相應的淨戒律儀的叫中士;受持菩薩律儀的叫上士。律儀
是專門名詞,也就是戒。

   我把「戒」簡單說一下,然後再講定慧。佛法告訴我們的戒定慧,有一個特點,我們
不是要離苦得樂嗎?可是因為透過「迷」的眼睛,對世間的真相看不清楚,乃至看錯了,
造了輪迴的業,所以雖想離苦得樂,可是結果是離樂得苦。佛是覺者,看清楚世間的真相
而解脫,因此,應該照著佛告訴我們的方法修改我們的行為。要修改行為還是在現實生活
中,不同的是,面對境界時,以前是照著跟無明相應的理念、行為習慣去做,現在要改一
個方向,是叫修行。以前看見喜歡的東西總是想辦法得到它,現在不是,要捨掉這個,凡
是不順佛法的我們不可以做;反過來,該做的事雖然不習慣,現在我也要去做。

   「戒」的目標是要解決生死輪迴。所以真正的戒是從中士開始,前面引的《瑜伽師地
論》中的「受持非律儀非非律儀,以及受持聲聞緣覺的淨戒律儀」,到受持「聲聞緣覺」
淨戒律儀的時候開始叫做戒,因為這時開始才是以跳出生死輪迴為準的戒條,對著境要照
這樣的戒條去做。至於共下士叫非律儀非非律儀,不是戒,也並非不是戒,兩個否定變成
肯定,是說它雖然不能幫忙你跳出生死輪迴,但是可以使你得到生死輪迴當中的好處。

   現在我講的禪、淨、律、密當中的律宗是以中士以上的標準去衡量。為什麼要持戒?
因為世間一切諸行無常,我們由於無明,不了解這個道理,所以一直輪迴生死,了解了這
個道理以後,要求涅槃寂靜。真正想從眼前這個迷的境當中改過,必須要戒除一些不好的
習慣或行為,這叫「止持」;相反的,有些事情你本來不習慣的,這時要去做,叫「作持
」。所以律宗真正的中心也是從三法印開展出來的,而且律宗是所有佛弟子的標準,只是
現在很少人去研究、深入,但是「律」一定是從這個地方談。以「密」而言正規密法也必
定建立在前面這個基礎之上;「教下」更是專門談這個問題的,不管賢首、天台或唯識法
相都是。

   因此可以簡單扼要的說,整個佛法衡準的標準是三法印。現在社會上發生以宗教名義
騙人的事件,如果周圍的人也被騙,那我們可以告訴他:「假定你早一點肯相信我,學習
正統佛法的話,就不會走偏。如果社會上人人都能了解,以宗教來騙人的事件也不會出現
了。現在已經發生了這個事情,你還不趕快學佛、學廣論?」即使沒辦法勸別人,我們了
解了以後,更應該告訴自己:「以前我可以不好好的學,今後我要更加好好的努力。」因
為過了幾年,大家一定把這件事忘得乾乾淨淨,但怎麼保證這種事情不會換湯不換藥又來
騙你呢?所以現在趕快努力還來得及呀!我們一步一步地照著廣論去深入,固然會了解,
但是這樣要很長一段時間,畢竟在座大部分學廣論是業餘的,而這種詐騙事情隨時可能又
發生的,所以我就先很簡單扼要地把這個佛法的精要--三法印介紹給諸位。」

--
    行善作惡會改變命運之常軌,
    「一切福田,不離方寸之心;一切禍福,不離步步所行。」
Sat Jul 12 09:03:18 200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