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十二因緣的問題
#1
心猿
十二因緣的第二支「行」

緣無明行者,云何為行?行有三種——身行、口行、意行。
這個「行」與五蘊(名色)的「行」是同一個東西,還是不同的東西?
兩者有何不同,如何分別?


十二因緣的第三支「識」。

緣行識者,云何為識?謂六識身——眼識身、耳識身、鼻識身、
舌識身、身識身、意識身。

這個「識」跟五蘊(名色)裡面的「識」又有何不同,該如何分辨?

十二因緣的第七支「受」。
與五蘊的受是同一個,還是不同?
該如何分辨?


若是相同,為何要把識、行、受獨立於名色之外?
若是不同,那麼到底有什麼不同之處?

雖然這是基本的名相問題,不過我個人覺得很難,因為資料難找。
能否請各位老師指點一下。
Sat Feb 14 16:34:21 2004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十二因緣的問題
#2
六度
※ 引述《mmonkey (心猿)》之銘言:
> 十二因緣的第二支「行」
> 緣無明行者,云何為行?行有三種——身行、口行、意行。
> 這個「行」與五蘊(名色)的「行」是同一個東西,還是不同的東西?
> 兩者有何不同,如何分別?

    同一件事

> 十二因緣的第三支「識」。
> 緣行識者,云何為識?謂六識身——眼識身、耳識身、鼻識身、
> 舌識身、身識身、意識身。
> 這個「識」跟五蘊(名色)裡面的「識」又有何不同,該如何分辨?

    同一件事

> 十二因緣的第七支「受」。
> 與五蘊的受是同一個,還是不同?
> 該如何分辨?

    同一件事

> 若是相同,為何要把識、行、受獨立於名色之外?
> 若是不同,那麼到底有什麼不同之處?


    名色既是五蘊的總稱,在十二緣起中是指類似
受精卵到胚胎狀態,漸漸地生成六處,出生後(其
實還沒出生也有)開始觸受,繼而愛取有

> 雖然這是基本的名相問題,不過我個人覺得很難,因為資料難找。
> 能否請各位老師指點一下。
Sun Feb 15 12:38:40 2004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十二因緣的問題
#3
邱大剛
※ 引述《mmonkey (心猿)》之銘言:
> 十二因緣的第二支「行」
> 十二因緣的第三支「識」。
> 十二因緣的第七支「受」。
> 雖然這是基本的名相問題,不過我個人覺得很難,因為資料難找。

    這個問題相信是我們很多人都曾有的問題。到 BudaDigest 搜
尋「五陰」及「十二因緣」,可找出佛陀各自給的定義,相信就蠻
夠用了。

    就初學來說,可以先不管異同,核心意涵了解並依佛陀給的解
釋觀照即可,畢竟十二因緣是闡明執取造成的遷流關係,且經中也
可簡略為二支、三支、四支、五支、九支、十支、十二支、或更多,
倒不一定都是十二支。

    若就嚴謹的學術探究,行、識、受在五蘊及十二因緣的用法有
共通,但是不完全相同。這邊有篇相關的哲學論文:
http://www.siwen.org/zongjiao/5y12yygxjzxyy.htm
提供作參考。這篇論文我也沒看完,畢竟偏向哲學研討。

    就實修來說,依照阿含當中分別給五蘊及十二因緣的定義,其
實還蠻清楚的(雖然沒有去比較異同),就初步實修上也就夠用了。

Have a nice day!

--
寒山問拾得曰:
  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厭我、騙我,如何處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Sun Feb 15 13:37:04 2004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十二因緣的問題
#4
六度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剛)》之銘言:
>     這個問題相信是我們很多人都曾有的問題。到 BudaDigest 搜
> 尋「五陰」及「十二因緣」,可找出佛陀各自給的定義,相信就蠻
> 夠用了。
>     就初學來說,可以先不管異同,核心意涵了解並依佛陀給的解
> 釋觀照即可,畢竟十二因緣是闡明執取造成的遷流關係,且經中也
> 可簡略為二支、三支、四支、五支、九支、十支、十二支、或更多,
> 倒不一定都是十二支。
>     若就嚴謹的學術探究,行、識、受在五蘊及十二因緣的用法有
> 共通,但是不完全相同。這邊有篇相關的哲學論文:
> http://www.siwen.org/zongjiao/5y12yygxjzxyy.htm
> 提供作參考。這篇論文我也沒看完,畢竟偏向哲學研討。

    學佛和佛學是兩回事,這要非常小心,我們要學的是前者

    真有心要解脫,一法深入如周利槃特尊者所示現,尊者示現之癡
    相告訴我們,全然不必從學術討論入手,也是能夠解脫的

    當發心要成佛,深入經藏就變得更有意義,因為三藏十二部是八
    萬四千藥方,是要開藥給八萬四千種病的眾生吃的,對於治自己
    的病,只要找到好的師長由他開藥,或是自己藉由宿生善根,也
    找到好藥,好好去服用(修行)就能漸次如尊者一般得到解脫

    即使遍學藥典,但若未能依著去服藥治病,則一無是處,不能治
    己病者,要說能治他人病,也是空談,別人看了這醫生一身是病
    ,也不太有信心的

    佛學則是和學佛方向許多時候是相反的,前者是誦藥方,研究藥
    方是哪種紙寫的,哪個地方產的草藥有效,甚至更進一步還去討
    論哪些是假藥方,哪些不是大醫王說的藥方,討論了半天,從未
    自己去吃任一帖藥,因為不覺得自己有病,這是最 fatal 的一點

>     就實修來說,依照阿含當中分別給五蘊及十二因緣的定義,其
> 實還蠻清楚的(雖然沒有去比較異同),就初步實修上也就夠用了。
> Have a nice day!

    確實是如此!感謝您與大家分享
Sun Feb 15 16:01:08 2004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十二因緣的問題
#5
心猿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剛)》之銘言:
>     就初學來說,可以先不管異同,核心意涵了解並依佛陀給的解
> 釋觀照即可,畢竟十二因緣是闡明執取造成的遷流關係,且經中也
> 可簡略為二支、三支、四支、五支、九支、十支、十二支、或更多,
> 倒不一定都是十二支。
我倒是查到了印順對於十二因緣的見解。
http://www.hku.hk/buddhist/yinshun/04/yinshun04-03.html
也許可以給大家研究。

另外謝謝各位的解答。

>     若就嚴謹的學術探究,行、識、受在五蘊及十二因緣的用法有
> 共通,但是不完全相同。這邊有篇相關的哲學論文:
> http://www.siwen.org/zongjiao/5y12yygxjzxyy.htm
> 提供作參考。這篇論文我也沒看完,畢竟偏向哲學研討。
>     就實修來說,依照阿含當中分別給五蘊及十二因緣的定義,其
> 實還蠻清楚的(雖然沒有去比較異同),就初步實修上也就夠用了。
> Have a nice day!
Sun Feb 15 16:46:20 2004
回覆 | 轉寄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