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pingshi (大理寺評事)》之銘言:
> 線上的各位大德們,有沒有哪位曾經對於「五重唯識觀」有過實修的經驗?
> 或是知道哪裡可以找到這方面的詳細資料〈修行的方法、次第、注意事項等〉?
> 如果有的話,希望您能提供給末學,謝謝!
五重唯識觀是窺基法師發明的方法,算是結集不同的經論
而成。我沒修過,以下錄自「中華佛學百科全書」,提供給您
作找資料的參考:
五重唯識觀
五重唯識觀是慈恩宗的觀行法門。五重是︰(1)遣虛存實識,
(2)捨濫留純識,(3)攝末歸本識,(4)隱劣顯勝識,(5)遣相證性識
。這五重裡面所說的識,是唯識觀的簡稱。這個觀法是慈恩宗著名
的學者窺基,按照《攝大乘論》〈入所知相分〉的綱格(對唯識性
次第悟入遍計所執、依他起、圓成實三性),採集《解深密》等經
,《瑜伽》、《成唯識》等論的義蘊而組成,並為實踐的方便區分
作五重步驟,詳見於他所撰述的《大乘法苑義林章》〈唯識義林〉
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幽贊》中。
五重唯識觀的途徑,是簡擇一切萬法而實證唯識的道理。它的
能觀體,是五位百法心所別境中慧,如《法苑義林章》說︰「能觀
唯識以別境慧而為自體。」又《心經幽贊》說︰「以聞思修所成妙
慧而為觀體。」此即於所觀察的境界簡擇分別,獲得決定,斷除疑
惑的作用。它的所觀體,是一切諸法,即遍、依、圓三性真妄境。
第一重唯識觀──遣虛存實識,先就一切諸法所具有的遍(虛
)依圓(實)三性,分別遣虛和存實。觀察遍計所執的實我實法,
皆同龜毛兔角,只從虛妄分別生起,體用都無,所 以應當正遣除作
空。觀察依他起性是依托眾多的因緣而生起的事相,是後得智的境
界,圓成實性是圓滿成就真實的體性,是根本智的境界,都不離識
,所以應當正存留作有。所以起此第一重觀,是由諸有情無始以來
,執遍計我法為有,撥真俗事理為空,所以用遣虛觀對破執實我實
法,用存實觀對遣撥無依他起性、圓成實性。像這樣,觀察空有,
遣除有空,所以叫作遣虛存實。這是空有相對的觀法,它的典據是
《攝大乘論》的「名事互為客,其性應尋思」文,《成唯識論》的
「識言總顯一切有情各有八識、六位心所、所變相見、分位差別及
彼空理所顯真如」文。諸經論所說「一切唯識」、「二諦」、「三
性」、「三無性」、「三解脫門」、「三無生忍」、「四悉檀」、
「四嗢陀南」、「四尋思」、「四如實智」、「五忍觀」等,皆攝
於此觀。
第二重唯識觀──捨濫留純識,依他起的諸識中,有相、見、
自證、證自證四分,相分是所緣境(濫),後三分是能緣心(純)
,心只內有,境通內外,所以只說唯識,不說唯境。但是所謂外境
,是遍計所執,亦即獨影境,所以說它作外,並非其體實有。像這
樣,相分是依他起性的內境,和遍計所執性的外境即執著心外有實
法不同,然而都屬於所緣,恐怕互相雜濫,所以捨棄所緣相分的內
境,只就純屬能緣的後三分觀察唯識的道理。這是心境相對的觀法
,它的典據是《厚嚴經》的「心意識所緣,皆非離自性,故我說一
切,唯有識無餘」文及《華嚴經》的「三界唯心」文。
第三重唯識觀──攝末歸本識,見相二分都依自證分起,即不
外自體分上的能所緣用,是所變,叫它作末。自證分(本)是體、
是能變。假如離開作為本的自證分,就沒有作為末的相見二分,所
以攝用歸體即攝末歸本,只就自證分觀察唯識的道理,這是體用相
對的觀法,它的典據是《解深密經》的「諸識所緣,唯識所現」文
。
第四重唯識觀──隱劣顯勝識,八識的自 體分中,各有心王(
勝)心所(劣)的分別。而心是所依,如主;心所是能依,如臣。
所以以心王為勝,心所為劣,只說唯心,不說唯心所。如此,隱劣
心所,顯勝心王,只就心王的自體觀察唯識的道理,這是王所相對
的觀法,它的典據是《說無垢稱經》(舊譯作《維摩詰所說經》)
的「心雜染故有情雜染、心清淨故有情清淨」文。
第五重唯識觀──遣相證性識,八識心王的自體分是依他起的
事相,而其實體則是我法二空,即離了遍計所執所顯的圓成實性。
因此,更進一步捨遣依他的事相,只就圓成實性的法體求證唯識理
。前觀察依他,遣除遍計的知解,如起繩的知解時遣除蛇的知解;
今觀見圓成,遣除依他的知解,如更見繩的實質時遣除繩的知解,
此即《攝論》遣除唯識想而悟入唯識的當體(不借助於唯識想而得
的實證),叫它作遣相證性。進入此第五重觀時,根本智先證真如
理,後得智次了依他法,理事既彰,我法二執自然息滅。這是事理
相對的觀法,它的典據是《勝鬘經》的「自性清淨心」文。
以上五重觀法中,前四重就依他識相觀察唯識理,後一重就圓
成實性觀察唯識理。如此,空有、心境、體用、王所、事理五種,
從粗到細,展轉相推,到第五重,實證唯識妙理,於是進入理智冥
合的境界。(黃懺華)
〔參考資料〕 《成唯識論了義燈》卷一(本);《大乘法相
研神章》卷二;《觀心覺夢鈔》卷下;《略述法相義》卷下;《大
乘法苑義林章纂註》卷二。
--
寒山問拾得曰:
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厭我、騙我,如何處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