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中阿含此段與轉識成智的關係?
#1
邱大剛
    中阿含此段提到識與智慧是相互影響的。請問蔡老師與所謂轉識成智有關嗎?
還是是不同意涵?

註:根據本卷經文,此經文中「合不別、不可分別施設」不代表「相等」,
而只是說要一起看。


[智慧與識] <中阿含、五十八、四、二一一>

<<<<<<<<<<<<<<<<<<<<<<<<<<<<<<<<<<<<<<<<<<<<<<<<<<<<<<<<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智慧者說智慧,何者智慧?」

尊者大拘絺羅答曰:「知如是故說智慧,知何等耶?知此苦如
真,知此苦習、知此苦滅、知此苦滅道如真,知如是故說智慧。」

尊者舍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
舍黎子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識者說識。何者識耶?」

尊者大拘絺羅答曰:「識識是故說識。識何等耶?識色,識聲、
香、味、觸、法,識識是故說識。」

尊者舍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
舍黎子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智慧及識,此二法為合為別,此二法
可得別施設耶?」

尊者大拘絺羅答曰:「此二法合不別,此二法不可別施設。所
以者何?智慧所知,即是識所識,是故此二法合不別,此二法
不可別施設。」

尊者舍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
舍黎子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知者汝以何等知?」

尊者大拘絺羅答曰:「知者我以智慧知。」

尊者舍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
舍黎子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智慧有何義?有何勝?有何功德?」

尊者大拘絺羅答曰:「智慧者有厭義、無欲義、見如真義。」

尊者舍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
舍黎子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云何正見?」

尊者大拘絺羅答曰:「知苦如真,知苦習、滅、道如真者,是
謂正見。」

>>>>>>>>>>>>>>>>>>>>>>>>>>>>>>>>>>>>>>>>>>>>>>>>>>>>>>>>

--

悠哉賢故友, 抱道樂林泉, 坐到無疑地, 參窮有象天.
胸中消塊壘, 筆底走雲煙, 更笑忘機鳥, 常窺定後禪.
                                    ∼訪古月師•娥嵋道人

☆歡迎光臨:
Fri Feb 21 08:23:23 200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中阿含此段與轉識成智的關係?
#2
嬰愚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剛)》之銘言:
>     中阿含此段提到識與智慧是相互影響的。請問蔡老師與所謂轉識成智有關嗎?
> 還是是不同意涵?
> 註:根據本卷經文,此經文中「合不別、不可分別施設」不代表「相等」,
> 而只是說要一起看。

  這裡的"識"是指感官的接收訊息。"智"則是明白各種識的作用並且
  了知它們的情況。

  例如人人能見,但是少有人會去想:“我現在見的是什麼、為何能
  見、這見有何後果、如何來、如何去..”種種問題。

  所以能夠明白那些的叫“智”。例如下句:

> [智慧與識] <中阿含、五十八、四、二一一>
> <<<<<<<<<<<<<<<<<<<<<<<<<<<<<<<<<<<<<<<<<<<<<<<<<<<<<<<<
>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智慧者說智慧,何者智慧?」
> 尊者大拘絺羅答曰:「知如是故說智慧,知何等耶?知此苦如
> 真,知此苦習、知此苦滅、知此苦滅道如真,知如是故說智慧。」

  這一篇和《楞伽經》(系列)談的“轉識成(佛)智”無關,常用
  的“轉識成智”一詞裡的識大都是指阿梨耶識、藏識而論。

  尊者的說法對於感官的訊息能加以分別的,叫“識識”,如下
  句:

>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識者說識。何者識耶?」
> 尊者大拘絺羅答曰:「識識是故說識。識何等耶?識色,識聲、
> 香、味、觸、法,識識是故說識。」

  識識,簡稱識。這是用來作為談論時的簡化。算是名詞的定義,
  定義這裡的“識”是指“識識”,不是指單純的感官而已。

  於是兩者結果自然相同,能識(識)自然有智,是一體的。所以
  下句說兩者不能分開,有智者一定能識(識),有識(識)者也一
  定有智,因為“智慧所知,即是識所識”:

>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智慧及識,此二法為合為別,此二法
> 可得別施設耶?」
> 尊者大拘絺羅答曰:「此二法合不別,此二法不可別施設。所
> 以者何?智慧所知,即是識所識,是故此二法合不別,此二法
> 不可別施設。」

  但是二者有少許不同,智慧是“天生的”,識識是可訓練的,
  因此當問到尊者是用?什麼而知時,尊者答“我是用智慧知的”,

>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知者汝以何等知?」
> 尊者大拘絺羅答曰:「知者我以智慧知。」

  咦,尊者為何有智慧,問者難道沒有嗎?因此問:

>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智慧有何義?有何勝?有何功德?」
> 尊者大拘絺羅答曰:「智慧者有厭義、無欲義、見如真義。」

  原來智慧的意義在於:厭義、無欲義、見如真義。明知喝酒不
  能開車,卻仍是喝了,那就是無智慧的人。因為不能“厭離”
  所以是無智的。其它依此類推。

  能不能厭離有害的事,這是天生的,人人都知道不能貪,但是
  利益所在就巧立名目,大貪特貪,因此“無欲”是智慧。見如
  真也是一樣。

  而天生無智者就可用“識識”來加以訓練,兩者同樣能入苦集
  滅道四聖諦中。
--
────────────
心中無甲子,身外有歲月,
安般一意守,醒來千年睡。
________嬰愚__
Sat Feb 22 21:37:14 200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中阿含此段與轉識成智的關係?
#3
哈哈
※ 引述《abstsai (嬰愚)》之銘言:
>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剛)》之銘言:

    前文恕刪....

> >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識者說識。何者識耶?」
> > 尊者大拘絺羅答曰:「識識是故說識。識何等耶?識色,識聲、
> > 香、味、觸、法,識識是故說識。」
>   識識,簡稱識。這是用來作為談論時的簡化。算是名詞的定義,
>   定義這裡的“識”是指“識識”,不是指單純的感官而已。
>   於是兩者結果自然相同,能識(識)自然有智,是一體的。所以
>   下句說兩者不能分開,有智者一定能識(識),有識(識)者也一
>   定有智,因為“智慧所知,即是識所識”:


    阿,我還以為識識是=>認識、知道"識",第一個字是動詞第二個字
    是名詞,原來一丈差九尺,不一樣....中文能力真的是有待加強...
    不過話說回來,有時候讀經會覺得很累,因為好像怎麼讀都搞不大
    清楚裡面想表達的意思...
Mon Feb 24 18:29:15 200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中阿含此段與轉識成智的關係?
#4
羽殤
※ 引述《shiyee (哈哈)》之銘言:

--- 恕刪 ---

>     不過話說回來,有時候讀經會覺得很累,因為好像怎麼讀都搞不大
>     清楚裡面想表達的意思...

    讀經有問題可以po出來和大家討論
    說說自己的想法,問問大家的看法 :)
Mon Feb 24 18:55:51 200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中阿含此段與轉識成智的關係?
#5
莎玲 ...
※ 引述《flybox (羽殤)》之銘言:
> ※ 引述《shiyee (哈哈)》之銘言:
> --- 恕刪 ---
> >     不過話說回來,有時候讀經會覺得很累,因為好像怎麼讀都搞不大
> >     清楚裡面想表達的意思...

        建議您  其實一直看是個好方法

        一直看或讀  搞不清楚時就讀過去

        只要聽自己讀的聲音也能攝心

        讀久了 會漸漸的了解點佛經的意思

        常常看不懂時 就把讀經當攝心



>     讀經有問題可以po出來和大家討論
>     說說自己的想法,問問大家的看法 :)
Tue Feb 25 06:30:11 200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中阿含此段與轉識成智的關係?
#6
心猿
我也被「識識」這個專有名詞給弄糊塗了。

可否再請問「識識」這個詞的架構。
我總以為前一個「識」是動詞,後一個「識」是名詞。
或者前一個「識」是形容詞,後一個「識」是名詞。

還有,「識色」是指一種色嗎?
與一般的色有什麼不同呢?

還有「如如」是什麼?「知知」又是指什麼呢?

智慧是天生的,識識是學來的。
可否再說明一下智慧與識識有什麼不同。

因為系統說引言太長,所以我刪掉一些引言。


※ 引述《abstsai (嬰愚)》之銘言:
>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剛)》之銘言:
>   這裡的"識"是指感官的接收訊息。"智"則是明白各種識的作用並且
>   了知它們的情況。
>   例如人人能見,但是少有人會去想:“我現在見的是什麼、為何能
>   見、這見有何後果、如何來、如何去..”種種問題。
>   所以能夠明白那些的叫“智”。例如下句:
>   這一篇和《楞伽經》(系列)談的“轉識成(佛)智”無關,常用
>   的“轉識成智”一詞裡的識大都是指阿梨耶識、藏識而論。
>   尊者的說法對於感官的訊息能加以分別的,叫“識識”,如下
>   句:
>   識識,簡稱識。這是用來作為談論時的簡化。算是名詞的定義,
>   定義這裡的“識”是指“識識”,不是指單純的感官而已。
>   於是兩者結果自然相同,能識(識)自然有智,是一體的。所以
>   下句說兩者不能分開,有智者一定能識(識),有識(識)者也一
>   定有智,因為“智慧所知,即是識所識”:
>   但是二者有少許不同,智慧是“天生的”,識識是可訓練的,
>   因此當問到尊者是用?什麼而知時,尊者答“我是用智慧知的”,
Tue Feb 25 07:54:37 200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中阿含此段與轉識成智的關係?
#7
嬰愚
※ 引述《mmonkey (心猿)》之銘言:
> 還有,「識色」是指一種色嗎?
> 與一般的色有什麼不同呢?

  不要複雜化了,識色就是對色的認知。如此而已。
  對五陰的認知就是識五陰。認知是後天的學習,也就是經驗。

> 還有「如如」是什麼?「知知」又是指什麼呢?

  這些(包括上面的)三言兩語能解嗎?傷腦筋咧。

> 智慧是天生的,識識是學來的。
> 可否再說明一下智慧與識識有什麼不同。

  知道毒品碰不得,一生不沾,是智慧。成道易得,無後患。
  試了毒品再來戒,最後戒了,是識識。成道難得,有後患。

  以識色為例,入定或眼通時所見為何?佛來?魔來?
  1.厭離之--佛來斬佛,魔來斬魔,心不染,不必掙扎,是為智慧。
  2.不厭離--佛來欲佛,魔來欲魔,心有染,受到教訓,是為識色。

  又以識聲為例,入定或耳通時所聽為何?佛來?魔來?
  1.厭離之--佛語斬佛,魔語斬魔,心不染,不必掙扎,是為智慧。
  2.不厭離--佛語欲佛,魔語欲魔,心有染,受到教訓,是為識聲。

  其它諸陰(香味觸法)同此。

  但是人有欲望,給我一個高帽戴:弘法度眾..神通救世..會自覺
  我就是光明使者,隆紹佛種啦..於是當我有耳通、眼通、他心通
  時很少不被迷惑的,但是要注意:魔不會說“我是魔”,請看看
  電影“魔鬼代言人”。

  所以第二個智慧就是“少欲”,能少欲才能有厭離的機會,不然
  一生皆在追求神通中奔波。神通不能入佛道、不能入涅槃,只有
  清淨心是唯一門道。

  第二智後還有第三智。這才是重頭戲,考倒古今大德,例如諸佛
  如何度盡眾生、諸佛如何度盡狷飛蠕動?若能真正明白“法尚應
  捨”的道理這才有了第三智。也就是般若部返來復去的否定肯定
  說法,值得注意的是:筏,是要到了對岸才能丟,千萬別在未過
  河就丟,學禪者容易如此。

  就以第一二智來說,有的人是天生能厭離、少欲,所以不必失敗
  後、痛苦後才想到出離學佛求解脫。失敗後、痛苦後才想到出離
  學佛求解脫也很好,那就是“識識”的情形,也就是經驗。

  禪門是智慧門。真言門是識識門。兩者皆指涅槃路,然而天生慧
  根者少,眾生皆在五濁中跌跌撞撞之後才“悟”得一些道理。這
  也是如今為何咒語人人唸的原因,因為活著苦嘛。:Q

//
∼∼∼∼∼∼∼∼∼∼∼∼
數息樹邊身,難薄癡貪嗔。
∼∼∼∼∼∼∼嬰愚∼∼∼
Tue Feb 25 14:23:14 200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中阿含此段與轉識成智的關係?
#8
心猿
※ 引述《abstsai (嬰愚)》之銘言:
> ※ 引述《mmonkey (心猿)》之銘言:
> > 還有,「識色」是指一種色嗎?
> > 與一般的色有什麼不同呢?
>   不要複雜化了,識色就是對色的認知。如此而已。
>   對五陰的認知就是識五陰。認知是後天的學習,也就是經驗。
> > 還有「如如」是什麼?「知知」又是指什麼呢?
>   這些(包括上面的)三言兩語能解嗎?傷腦筋咧。
蔡老師,謝謝你回答。
其實我也沒要求你要用三言兩語來解呀。呵呵呵呵。
沒關系啦,我再去找資料來查。

> > 智慧是天生的,識識是學來的。
> > 可否再說明一下智慧與識識有什麼不同。
>   知道毒品碰不得,一生不沾,是智慧。成道易得,無後患。
>   試了毒品再來戒,最後戒了,是識識。成道難得,有後患。
可是,「知道毒品碰不得」這是「天生的」嗎?
我總以為這是因為各種媒體的宣導加上自己理性的判斷而來的。
那麼,應該就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學來的。

不過,吸毒其實是一種症狀,並不是原因。
我是聽過有人對酗酒吸毒的人做過研究。
發現他們是本身有「人格上的問題」才會去吸毒的。
一般「正常」人,就算拿錢拜託你吸毒,也是不會去吸的。
而去訪察吸毒者家庭的家屬中有憂鬱症、精神分裂症、酗酒、
強迫症、等等一些身心症的機率比沒有吸毒者的家庭多很多。
所以,有人認為吸毒跟其它的身心症都是某些特別的「基因」表現之一。
當然,也許可以解釋成「基因」上的問題,支持你說的「天生的」。
不過,也很難排除是「後天生長環境」上的問題。

>   以識色為例,入定或眼通時所見為何?佛來?魔來?
>   1.厭離之--佛來斬佛,魔來斬魔,心不染,不必掙扎,是為智慧。
>   2.不厭離--佛來欲佛,魔來欲魔,心有染,受到教訓,是為識色。
>   又以識聲為例,入定或耳通時所聽為何?佛來?魔來?
>   1.厭離之--佛語斬佛,魔語斬魔,心不染,不必掙扎,是為智慧。
>   2.不厭離--佛語欲佛,魔語欲魔,心有染,受到教訓,是為識聲。
>   其它諸陰(香味觸法)同此。
>   但是人有欲望,給我一個高帽戴:弘法度眾..神通救世..會自覺
>   我就是光明使者,隆紹佛種啦..於是當我有耳通、眼通、他心通
>   時很少不被迷惑的,但是要注意:魔不會說“我是魔”,請看看
>   電影“魔鬼代言人”。
>   所以第二個智慧就是“少欲”,能少欲才能有厭離的機會,不然
>   一生皆在追求神通中奔波。神通不能入佛道、不能入涅槃,只有
>   清淨心是唯一門道。
>   第二智後還有第三智。這才是重頭戲,考倒古今大德,例如諸佛
>   如何度盡眾生、諸佛如何度盡狷飛蠕動?若能真正明白“法尚應
>   捨”的道理這才有了第三智。也就是般若部返來復去的否定肯定
>   說法,值得注意的是:筏,是要到了對岸才能丟,千萬別在未過
>   河就丟,學禪者容易如此。
>   就以第一二智來說,有的人是天生能厭離、少欲,所以不必失敗
>   後、痛苦後才想到出離學佛求解脫。失敗後、痛苦後才想到出離
>   學佛求解脫也很好,那就是“識識”的情形,也就是經驗。
>   禪門是智慧門。真言門是識識門。兩者皆指涅槃路,然而天生慧
>   根者少,眾生皆在五濁中跌跌撞撞之後才“悟”得一些道理。這
>   也是如今為何咒語人人唸的原因,因為活著苦嘛。:Q

這應該算是題外話了。
能厭離少欲會除苦的道理我可以理解。
關於咒語是否能識識,這我還想不通哩。
咒語真的能「識識」嗎?為什麼呢?

> //
> ∼∼∼∼∼∼∼∼∼∼∼∼
> 數息樹邊身,難薄癡貪嗔。
> ∼∼∼∼∼∼∼嬰愚∼∼∼
--
獅子吼站 板面介紹:                                         cbs.ntu.edu.tw
禪與靜坐板 - 真心交談的坐坐板                                 BudaSitting
◆ 修改: 03/02/26  7:46:19 <61.228.24.23> 
◆ 修改: 03/02/26  7:53:52 <61.228.24.23> 
◆ 修改: 03/02/26  7:54:27 <61.228.24.23> 
Wed Feb 26 07:43:13 200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中阿含此段與轉識成智的關係?
#9
嬰愚
※ 引述《mmonkey (心猿)》之銘言:
> > > 智慧是天生的,識識是學來的。
> > > 可否再說明一下智慧與識識有什麼不同。
> >   知道毒品碰不得,一生不沾,是智慧。成道易得,無後患。
> >   試了毒品再來戒,最後戒了,是識識。成道難得,有後患。
> 可是,「知道毒品碰不得」這是「天生的」嗎?

    這是隨手舉個例子,不是嚴格的定義的。
    我的意思是:“因為【知道】毒品碰不得,便因而遠離”,這是
    天生的智慧。當然"知道"的來源不是天生的。全是和經驗有關。
    這裡經驗也不是指自身的經驗,而是包含了感官所得,例如怕死
    的智慧..等等。

    也就是重點在於知道後能否控制得了,才是智慧所在。我的意思
    在這裡, “知道後而能取捨是天生的智慧”重點不是在“知道(某
    事)是天生的智慧”要這樣說的話,那就沒完沒了了。

    我們可再拿更多的事項來看看智慧的現象。而不必只繞著毒品單
    一項來談。

    例如:世尊說沉迷於五欲不好。我們知道那不好,但是能否不沉
    迷呢?那就是智慧。智慧不必每事都必須親身經驗,不是嗎?

    但是沉迷的定義為何?這就是文字相的困境,太多的人迷在這裡
    而無法理解。惡事人人可以避,但所謂“善事”是真善嗎?這又
    是另一個話題了。

> 能厭離少欲會除苦的道理我可以理解。
> 關於咒語是否能識識,這我還想不通哩。
> 咒語真的能「識識」嗎?為什麼呢?

   世尊的老話一句:修習多修習。如果真的持咒至心,自然有所領悟。
   真言能識識,請看《楞嚴經》。

   真言不是只有咒語,注意我用真言門,而不是用咒語門一詞。千萬
   別把真言只誤為咒語。人類的語言音聲其實是最微不足道的,它可
   不是真言,小心別搞錯。

   若是真,則無二。以持咒入識識的方法是一種法門。它的原理在於
   能“止”,進而能“觀”,因為能止才能厭離,能厭離才能少欲,
   也才能觀。然後才進而能有“真知見”,世尊的法說來說去四十九
   年,只有一句要人修習多修習而已,所以你問為何持咒能識識?
   不如我們來“試試”看便知,因為我們在這裡說破千卷佛經不如實
   修一日真言禪。

   但是如果有人說“我有打坐啊也很用心啊,為何沒感覺咧?”老師
   父會說“當你覺得很用心時就是不用心了” ;-)

   加油吧。祝大家精進有成。

//
∼∼∼∼∼∼∼∼∼∼∼∼
數息樹邊身,難薄癡貪嗔
∼∼∼∼∼∼∼∼嬰愚∼∼
Wed Feb 26 09:34:01 200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中阿含此段與轉識成智的關係?
#10
hihi
※ 引述《mmonkey (心猿)》之銘言:
> 這應該算是題外話了。
> 能厭離少欲會除苦的道理我可以理解。
  ^^^^^^^^^^^^^^^^
       多了一些東西....
       前前後後少一些,變成"厭離苦",就對了!
       對"苦"生厭離,自然就不會再苦了,這好像在說廢話?
       沒錯,明知是廢話還說這麼多次,可見佛陀之慈悲....
Fri Feb 28 01:36:03 200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中阿含此段與轉識成智的關係?
#11

※ 引述《canilogin (hihi)》之銘言:
> > 這應該算是題外話了。
> > 能厭離少欲會除苦的道理我可以理解。
>   ^^^^^^^^^^^^^^^^
>        多了一些東西....
>        前前後後少一些,變成"厭離苦",就對了!
>        對"苦"生厭離,自然就不會再苦了,這好像在說廢話?
>        沒錯,明知是廢話還說這麼多次,可見佛陀之慈悲....
廢話??看人吧!
有人聽完之後,知苦、知苦集、...法眼淨,甚至斷苦離苦、...証涅槃。
有人聽完後,只覺得老生常談,從來也不曾真正瞭解佛陀到底說了什麼。
佛陀說緣起甚深啊!苦、苦集、苦滅、苦滅道都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啊!

--
   就好像一道山洪,源遠流長而波濤湍急,把一切都沖走。
   它沒有一刻一分一秒的停留,只是不斷地流、流、流。
   人生就像這山洪一般。 
                                         Buddha 
2003年 3月 3日 12:39:59 星期一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中阿含此段與轉識成智的關係?
#12
心猿
※ 引述《canilogin (hihi)》之銘言:
> ※ 引述《mmonkey (心猿)》之銘言:
> > 這應該算是題外話了。
> > 能厭離少欲會除苦的道理我可以理解。
>   ^^^^^^^^^^^^^^^^
>        多了一些東西....
>        前前後後少一些,變成"厭離苦",就對了!
>        對"苦"生厭離,自然就不會再苦了,這好像在說廢話?
>        沒錯,明知是廢話還說這麼多次,可見佛陀之慈悲....

不是廢話。其重點在「苦」的認知。
有人認為抱著美女很快樂。那麼他自然就不會厭離。
而且還愈抱愈不肯放。

若有人認為抱著美女比抱著燒紅的木炭還痛苦。
他自然可以厭離淫慾。

其關鍵在於是否能「觀無常」而「知苦」。
--
獅子吼站 板面介紹:                                         cbs.ntu.edu.tw
佛教X檔案 - 世界搜奇, 閒談夢、奇譚、外星、新知                 BudaXfile
◆ 修改: 03/03/04  9:51:12 <61.228.25.91> 
Mon Mar 3 15:38:54 200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