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Re: 十念生西方 - 明辨後人編出來的經
#1
邱大剛
※ 引述《Xag5 (破病中的搞笑寶寶)》之銘言:
> 您說的「十聲」是指這個嗎?
> 《佛說大阿彌陀經》「第二十九願。我作佛時。十方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
> 至心信樂欲生我剎。十聲念我名號必遂來生。惟除五逆誹謗正法。
> 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這部就是先前已提過很多次,由王居士自行「編集」而成的
大彌陀 "經" 創作版,並不是翻譯梵文而來的經典。

    由此正可見佛經被少數有心人士特意加料很明顯的一例。所
有先前的大彌陀經都沒有說「十念」是「十聲」,而王居士就自
行創造編集了此新的「大彌陀經」,還說是取眾先前版本的精華。
要不是現在民智已開,有 CBETA 可比對相關經典,一般人還很難
發現他的這個加料創作呢。

    先前在「十念的一些經典參考資料」一文中已分析過,不論
在末世所謂大乘、小乘的經典,不論是阿含、般若、法華、寶積,
還是律部,「十念」最常見的用法很明顯,就是佛陀教導,初善、
中善、後亦善的「十念」。什麼是「十念」? 佛陀辛苦說法四十
九年,從剛開始到老年都講得很清楚明白:

    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
念身非常、念死。

    仔細深入的研究經部的一貫性,多少證據明指「十念」就是
佛陀說的十念,為何要將淨土經典割截於佛法之外? 但嘆經典難
覓,以訛傳訛者多矣,才使正法時期之異說於末法反而成為主流。

    淨土法門亦不離佛法之旨,如能淨下心來,如人有目,日光
明照,當見真實。彌陀誓願普及十念,是真正的大願,縱使非佛
教徒的清淨眾,乃至畜道的清淨眾,十念所及,因緣俱足,亦可
往生,明證多矣,彌陀本願之弘大可見一端。

Have a nice day!

--
                                                                              
莫聽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 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寒吹酒醒, 微冷, 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 歸去, 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定風波      

☆歡迎光臨:
Sat Oct 26 00:19:38 2002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十念生西方 - 明辨後人編出來的經
#2
嬰愚
※ 引述《Shishimaru (染香)》之銘言:
>   請不要繼續說淨土行者說"十念"是"十聲"或"十唸", 十念
>   就是十個"念". 一念相應一念佛, 十念相應十念佛.
>   此點我和蔡老師還有大剛所持論點不同, 抱歉!

    我是認為“不念佛也和佛相應的”。
    或許你的阿彌陀和我的阿彌陀不同。
    倒不如你唸你的,我不唸我的。OK?
    免得有人又霧煞煞。
--
∼∼∼∼∼∼∼∼∼∼∼∼
數息樹邊身,難薄癡貪嗔
......嬰愚....
∼∼∼∼∼∼∼∼∼∼∼∼
Sat Oct 26 13:08:47 2002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十念生西方 - 明辨後人編出來的經
#3
嬰愚
※ 引述《Shishimaru (染香)》之銘言:
>   如此您會發現, 絕對不是經典中"常見" "常用"
>   "常出現" 就是唯一的正解!!!!!! 因為解經絕對
>   不是用"歸納法".

  最好舉一個佛不是用歸納法而說法的例子來,比較有
  說服力,不然你一句他丟一句,無助於真相的探索。
  解經如果連將佛經的歸納法都不用了,不知要用何法?
  你說了算?我說了算?誰說了算?

  佛說的十法裡有九法是一致出現的話,那總比出現一
  次的要重要得多。如果有人堅持那一法,不採那九法,
  我們除了強調九法之外,也要尊重他自取一法的意志。

  紛紛擾擾這多天,這裡至少我們得到一個共識:十念
  不是口唸十聲。也算是本站功德(指:用處)一件。

--
∼∼∼∼∼∼∼∼∼∼∼∼
數息樹邊身,難薄癡貪嗔
......嬰愚....
∼∼∼∼∼∼∼∼∼∼∼∼
Sat Oct 26 13:23:17 2002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十念生西方 - 明辨後人編出來的經
#4
邱大剛
※ 引述《Xag5 (破病中的搞笑寶寶)》之銘言:
> >     這部就是先前已提過很多次,由王居士自行「編集」而成的
> > 大彌陀 "經" 創作版,並不是翻譯梵文而來的經典。
> 所以這是很「大乘」的說法咩。

    王居士自行編集創作經文不是 "大乘" 的作法喔。就跟一貫道篡
改的佛經也不是真正的 "大乘" 一般。

    還是您所指的是「大乘非佛說」的大乘嗎? 那和佛陀說的渡人之
舟的大乘是不同的。

    大乘經典有被王居士這種人灌水的成份,並不代表「大乘非佛說」。
佛陀說法是初善、中善、竟亦善,純一滿淨,梵行清白。

    我認為阿彌陀佛不是被人創造出來的神話,彌陀系列經典也是佛
說。在此基礎下,而能有以下的結論:

> >     仔細深入的研究經部的一貫性,多少證據明指「十念」就是
> > 佛陀說的十念,為何要將淨土經典割截於佛法之外? 但嘆經典難
> > 覓,以訛傳訛者多矣,才使正法時期之異說於末法反而成為主流。

    當然,如果像一貫道篡改佛教的三寶而另創三寶,那麼他們的三
寶有他們自己的意義,我們不是一貫道的也不必管。但是若是依循佛
法,則「十念」有十念最常用的定義,尤其將佛陀一貫教導的十念代
入淨土經典,於義於法皆一氣呵成,有智之士當能體會。

Have a nice day!

--

悠哉賢故友, 抱道樂林泉, 坐到無疑地, 參窮有象天.
胸中消塊壘, 筆底走雲煙, 更笑忘機鳥, 常窺定後禪.
                                    ∼訪古月師•娥嵋道人

☆歡迎光臨:
Sat Oct 26 14:48:54 2002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十念生西方 - 明辨後人編出來的經
#5
邱大剛
※ 引述《Shishimaru (染香)》之銘言:
>   但是必須再三強調, 十念解為稱名十念的由來,
>   絕對不是來自後人編的經典. 而是來自<<觀無量
>   壽經>>下品下生那段, 請明辨.

    我以為這不須要再解釋了。我們來看看觀經該段經文:

    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
    稱歸命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
    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
    金蓮花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首先,此本觀經在學術上來說,認為傳抄中有不少疏失。
縱使不管學術,此本的邏輯問題所在多有,包含先前五逆一事,
以及已講了這個人不能念佛了,結果又要這個人又要「具足十
念」又要「稱南無阿彌陀佛」。這人連不須動嘴的「念佛」都
沒法了,還要發出聲來稱佛名,又要具足十念,有照顧過臨終
病患的人會覺得很矛盾。不過我們先不管這些,以免模糊焦點。

    回到「十念」一詞,此段用標準的「十念」之解代入,照
樣合理。如果是指「十聲」,那麼直接寫「具足十稱南無阿彌
陀佛」即可,就不必添足為「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

    再者,同一段就另有「如一念傾即得往生極樂世界」一句,
又有「稱」一詞,很明顯的,此處的「念」不是「稱」的意思。

    因此此經沒有講「十念」為「十聲」,那只是末世論師再
發揮的結果,而非經文所說 :)

Have a nice day!

--

悠哉賢故友, 抱道樂林泉, 坐到無疑地, 參窮有象天.
胸中消塊壘, 筆底走雲煙, 更笑忘機鳥, 常窺定後禪.
                                    ∼訪古月師•娥嵋道人

☆歡迎光臨:
Sat Oct 26 15:29:56 2002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十念生西方 - 明辨後人編出來的經
#6
火之舞
※ 引述《Shishimaru (染香)》之銘言:
>   但是必須再三強調, 十念解為稱名十念的由來,
>   絕對不是來自後人編的經典. 而是來自<<觀無量
>   壽經>>下品下生那段, 請明辨.
那一段的十念看起來的確比較接近稱名十念,不過,就像
大家指出來的,語句有點問題。

>   解為念佛念法念僧的十念, 有一個缺失, 就是抹
>   滅了持名念佛, 執持名號, 稱念佛名這一點.
其實,這只是個人的臆測罷了。持名念佛仍然是念佛的
方法之一,所以修習持名念佛也仍然是修習十念(念佛
念法念僧...)。

>   坦白講, 佛經中還有另一個十念, 就是<<大寶積
>   經>>中彌勒菩薩所問的十念, 為何此十念就是念
>   佛念法念僧那十念, 而不是彌勒菩薩那十念呢?
>   以經解經的話, 請也把<<觀無量壽經>><<大寶積
>   經>>納入考量.
<<大寶積經>>中的十念另有所指,所以經中對此做完整的
說明,這很合理。就像我們說話時,如果使用一個詞的意
義和一般用法的含意不同,我們通常會加以解釋。沒有另
外解釋的通常就是照一般的含意。

>   如此您會發現, 絕對不是經典中"常見" "常用"
>   "常出現" 就是唯一的正解!!!!!! 因為解經絕對
>   不是用"歸納法".
坦白說,佛陀涅槃都兩千多年了,任何有爭論的議題,通常
是無法找到唯一正解的。況且在這個版上,討論的目的也不
是在要說服誰接受某種正解。我們的討論,大概是要探究佛
陀究竟說了什麼!如果是這樣的話,最好是不要有太強烈的
預設立場---即不管證據多麼薄弱,只要有一絲絲可能,就
堅持某種想法。我們揣摩經典,看(有效的)證據說話。當然
,最後我們可以為自己保留一點彈性,不需要下結論說:某
個講法百分之百正確。畢竟,相不相信,是個人的自由。而
且,那是或許要到我們真正生眼智明覺那一天才能完全確定
的。

但是"某個論點雖然支持的證據薄弱,但也有可能為真"的揣
測,或是"另一個論點支持證據很多,但或許也可能為錯"的
臆測,這些想法只有在需要的時候點一下即可,畢竟這些都
只是猜測,並非證據的一部份。雖然那是有可能的,但就留
待個人去取捨吧!

對於支持證據不少,但異於自己本來想法的觀點,選擇去忽
視或排斥它並非明智之舉。畢竟它有可能是佛陀原來真正的
說法。檢視並思維它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啟發。

拉哩拉雜的說了一堆,以一段[羯臘磨經]來壓軸好了:

勿因耳聞而輕信,道聽塗說本無稽;不以傳統而妄信,歷代傳說多謬奇;
眾人謠言不可靠,毫釐之差失千里;迷信教條未見安,經典所載非無疑;
師長訓示固可貴,懾信權威非所宜;凡事合理方可信,且需益己復益人;
必俟體察分析後,始能虔信並奉行。

--
        只在此山中     雲深不知處 
Sun Oct 27 01:55:39 2002
回覆 | 轉寄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