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座主念彌陀名號次,小師喚和尚,及回顧,小師不對。如是數四,
> 和尚叱曰:「三度四度喚,有甚麼事?」小師曰:「和尚幾年喚他即得,
> 某甲纔喚便發業。」﹝法燈代云:「咄叱!」﹞
唉,問者錯問,答者錯答,一刀兩斷,不斷兩邊。
寫寫自己的看法,不表示同於公案評註的意思。
佛弟子念佛,完整的稱謂會加上「南無」,後面會加上「佛」或「菩薩」,
這樣整個法義才會完整,也就是說親近依止這位佛或菩薩。
如果只是稱名號,法義就不完整,也就是像文中說的:「喚來作麼?」
弟子念師父,同樣具備了依止的意思,但是差別卻在於,佛和菩薩是肯定
於依於佛法而有所成就的,也就是有著「信佛,學佛,可以成佛」的意思
,但是依止於人,學習於人,恐怕只能成人。
但是公案本身不是以這個為重心,念佛攝身口意,卻因他人講了兩句話,
頻頻起心動念,這就已經錯了。
老和尚念佛,親近依止於佛,來僧念師,莫非依止於師?所謂依法不依人,
即使經論中提出了「善知識」、「依止師(依止阿遮黎)」,但是所謂的依止
義,並不是依止於人,而是從人得法,依止於法。
更何況,來僧後來說的話,表明了不是前來依止,更是「其中有我」。
評者咄叱,譬如利刃,一刀下去,兩邊皆斷,卻不可說是為了斷任何一邊。
--
千佛山全球資訊網站址 http://www.chien-fo-shan.com.tw 歡迎參觀
◎◎◎◎◎◎◎◎◎◎◎◎◎◎◎◎◎◎◎◎◎◎◎◎◎◎◎◎◎◎◎◎◎◎◎◎
◎ 學佛方程式 : 當分別心生起時 , 不要一味地計較或執著 , ◎
◎ 應該深入的認識或暸解 ; 尤其要於其中有所發現 , ◎
◎ 久而久之 , 必能自我突破 。 ◎
◎ ∼節錄自 老禪師的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