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Re: 苦行、戒行 與 梵行
#1
火之舞
※ 引述《oill (真可蓮)》之銘言:
> 請教一下 :
> 1.苦行、戒行 與 梵行
>   這三者的意義,及之間的差別如何?
這些辭的意義可能都得依前後文而定, 有廣義, 狹義, 或是
褒貶之不同.

> 2.釋佛時期的苦行仙人,與大乘菩薩的累劫苦行
>   這兩者的差別又如何?
這裡的'苦行仙人'可能也需依前後文來解釋, 有一類苦行者,
修習的是無益苦行, 就是自找苦吃. 他們認為苦行可以淨化
身心或是消業. 所以想出一些方法來折磨自己.

菩薩的苦行與此不同, 菩薩是為了修習戒定慧, 而忍受修行
過程之中所產生的苦. 舉例來說, 到叢林中修習念處要忍受
蚊蚋饑渴寒熱苦, 抑制五欲之樂也是一種苦.

不過, 自找苦吃的無益苦行會增長愚昧, 墮惡趣. 而為了修
習戒定慧而堪忍種種不適之苦行是解脫道, 是吃苦了苦.
Sat Jul 27 10:01:50 2002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苦行、戒行 與 梵行
#2
鳳兮
※ 引述《oill (真可蓮)》之銘言:
> 請教一下 :
> 1.苦行、戒行 與 梵行
>   這三者的意義,及之間的差別如何?
> 2.釋佛時期的苦行仙人,與大乘菩薩的累劫苦行
>   這兩者的差別又如何?

真可蓮最喜歡追根究底啦 ^_^
可不可以多談談為什麼要問這些問題呢?願聞其詳。
Sat Jul 27 16:13:01 2002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苦行、戒行 與 梵行
#3
鳳兮
對真理的了解決對不是一蹴可及,
    更不是以有限條件去推理的。

在依舊見著是是非非之前、
在依舊不能心平氣和之前、
在依舊不能清清朗朗之前,唯一要做的是

        深呼吸一口氣、低下頭、用力甩幾下頭,
            然後,吸一口長氣!站起來!ㄎㄠˋ!繼續往前行!

※ 引述《oill (真可蓮)》之銘言:
> =======
> 以聲聞乘來說:
> 在家居士的
> 戒行,五戒十善,乃至一日一夜八關齋戒
> 梵行,持一日一夜八關齋戒,一日一夜修清淨梵行
> 悉達多太子,曾修六年的苦行,無法成就菩提
> 所以外道的苦行,無益於解脫
> 當然,出家人,是盡形壽持清淨梵行
> 所持的戒行,也比在家人高很多
> 還可以修十二頭陀 "苦行"
> 所以出家,比在家,容易成就解脫
> 出家最高可證阿羅漢
> 在家最高可證阿那含
> 不過在家居士,還可修財佈施,增加福報 ^_^
> =======
> 以上是原始佛教的部分
> heaven是藏密白教的弟子
> 密勒日巴全集,有許多部分,違反了原始佛教的教義
> 其中,苦行的部分,最有問題
> 在原始佛教裡,苦行無益於解脫
> 十二頭陀行,才對解脫有幫助
> 密勒日巴所修種種的苦行,是不能消業障的
> 佛陀也沒有教目蓮尊者修苦行,來消業障
> 只能說因果報應,如影隨形
> 您認為呢?

鴨子划水!
Sun Jul 28 00:08:41 2002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苦行、戒行 與 梵行
#4
Being
※ 引述《tyuan (鳳兮)》之銘言:
> 對真理的了解決對不是一蹴可及,
>     更不是以有限條件去推理的。
> 在依舊見著是是非非之前、
> 在依舊不能心平氣和之前、
> 在依舊不能清清朗朗之前,唯一要做的是
>         深呼吸一口氣、低下頭、用力甩幾下頭,
>             然後,吸一口長氣!站起來!ㄎㄠˋ!繼續往前行!
> 鴨子划水!

這樣說...似乎太看輕聞思修的功夫呢
很多時候,道理的深入了解
先能幫助我們轉變觀念
觀念轉變之後,面對很多境界
就能處理得當,保持平靜

末學曾經看過一西藏大佛學院的講課內容
飽學經論的仁波切說到
他說有些剛出家的同修
非常重視實修
甫出家
就一心一意想要閉關
他並不贊成
他認為聞思的功夫非常重要
沒有聞思而驟然閉關
很多方面的觀念像是,出離心.人身難得.輪迴.菩提心等
都不甚穩固之前
如此閉關是不會有結果

其次
非常多高僧大德都是飽覽群經
理路清晰的論師,諸如月稱,龍樹菩薩,智者大師,永嘉玄覺...
不管各宗各派,不管中外
在佛陀涅槃之後
佛陀的言教就等於佛
以虔誠心,恭敬心了解佛陀的開示
是再好不過的事

再以菩提心的角度來看
學長就算自己懂得安心
要成就菩提的人,還得安別人的心
有同修問的經典裡面的問題
沒回答就算了
還說別人這樣不好
假如他真的因此不讀經,不讀佛陀的開示
而照著學長講的那幾句話修
真的就一定能成就嗎?

對佛法觀念的深入了解
是法佈施的資糧
就像是在經典裡面
很多菩薩或是佛弟子
不見得自己有問題
但是會基於菩提心而請佛開示
問問題的人今天的解惑
也許也能在未來為有類似問題的人解惑

用最淺最淺的角度來說
學長又如何知道
問問題的人
心裡不平靜呢....

抱歉
末學講話不客氣
假如學長有任何"不平"
歡迎回覆

have a serene mood:)

--
持戒念佛妙妙妙
                  ~~~~懺公師父
Mon Jul 29 10:34:16 2002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苦行、戒行 與 梵行
#5
Being
※ 引述《oill (真可蓮)》之銘言:
> 請教一下 :
> 1.苦行、戒行 與 梵行
>   這三者的意義,及之間的差別如何?
> 2.釋佛時期的苦行仙人,與大乘菩薩的累劫苦行
>   這兩者的差別又如何?

可以先查佛學字典
裡面可能會告訴我們這些辭彙的出處
然後再往經典裡面找

末學念過一次華嚴經的梵行品
內容不容易了解
但是可以感覺的出來
梵行品所講的梵行是超越外在的梵行
學長可以親自查閱

印象中,大乘菩薩的苦行典型有很多
每個菩薩苦修的方式不同
有本白話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可以說是白話華嚴)
裡面就有很多例子
可子參閱

在華嚴經的普賢行願品也有稍微提到苦行
:"剝皮為紙 析骨為筆 刺寫為墨  書寫經典 積如須彌 為重法故 不惜身命
  何況王位城邑聚落 宮殿園林 一切所有...."

戒行就字面上來看
至少應該有戒律清淨的意思
那戒律就看他持的是什麼界
有別解脫戒,菩薩戒,三昧耶戒
都有不同的內容

末學知道的大概就這些吧
希望有所幫助

have a nice day:)
--
持戒念佛妙妙妙
                  ~~~~懺公師父
Mon Jul 29 10:49:15 2002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苦行、戒行 與 梵行
#6
鳳兮
風蕭蕭兮易水寒。。。。(大聲唱出來)

會問問題的人不管是為了自己問或是為他人問。若不能簡單的問一定有事情藏
在心裡但不知道如何理出來。這時要換觀察角度來再描述一次。描述不出來還
是很亂。最好的辦法就是走開。更好的辦法是去經由幫助人而忘記自己的苦痛。
過一陣子再試著描述一次!不行,還是很多累贅的話,再丟開!
再走出去。一直到有一天一次清楚明白。心中那顆「不能承擔的石頭」放下時,
就好了。這時就會對這疑惑的周邊一切清清朗朗甚至連個問問題的念頭都不再有。
而且是相關因緣誰先誰後誰左誰右誰上誰下。。。無一不清楚明白。

所以,不是一直到處找人問。或是「馬上」要窮遍經典。不是馬上喲!
而是讓自己慢慢地沉落原有以為的問題中。在那裡看清人我前後因果種種關係。

還有,至少我個人的經驗是常常想問的問題並不是問題的癥結。
這也是為什麼清楚明白這一部份的因緣後就不再想問這問題了。
所以,如何清楚明白的問一個問題是很重要的議題。

問不出來更要問 ^_^ 不但要問!還要問個清清爽爽!不然喲!會離題的。
Mon Jul 29 14:11:05 2002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苦行、戒行 與 梵行
#7
Being
※ 引述《tyuan (鳳兮)》之銘言:
> 風蕭蕭兮易水寒。。。。(大聲唱出來)
原本問問題的人
問的問題可是簡單在不過了
描述'方式也很明晰

淨行 梵行 戒行 內容為何 差別在哪裡

兩種苦行的差別在哪裡

尚不至於到不善問的程度
甚至可以說是善問
想回答問題的人
或自己剛好也不懂得人
若為此查閱經典
收穫可能會很大

先是說別人可連
又說一定有問題藏在心理

真是太特殊了....


> 會問問題的人不管是為了自己問或是為他人問。若不能簡單的問一定有事情藏
> 在心裡但不知道如何理出來。這時要換觀察角度來再描述一次。描述不出來還
> 是很亂。最好的辦法就是走開。更好的辦法是去經由幫助人而忘記自己的苦痛。
> 過一陣子再試著描述一次!不行,還是很多累贅的話,再丟開!
> 再走出去。一直到有一天一次清楚明白。心中那顆「不能承擔的石頭」放下時,
> 就好了。這時就會對這疑惑的周邊一切清清朗朗甚至連個問問題的念頭都不再有。
> 而且是相關因緣誰先誰後誰左誰右誰上誰下。。。無一不清楚明白。
> 所以,不是一直到處找人問。或是「馬上」要窮遍經典。不是馬上喲!
> 而是讓自己慢慢地沉落原有以為的問題中。在那裡看清人我前後因果種種關係。
> 還有,至少我個人的經驗是常常想問的問題並不是問題的癥結。
> 這也是為什麼清楚明白這一部份的因緣後就不再想問這問題了。
> 所以,如何清楚明白的問一個問題是很重要的議題。
> 問不出來更要問 ^_^ 不但要問!還要問個清清爽爽!不然喲!會離題的。

have a nice day:)
--
持戒念佛妙妙妙
                  ~~~~懺公師父
Wed Jul 31 10:38:34 2002
回覆 | 轉寄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