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現代的生活如此繁忙
#1
@Facebook
現代的生活如此繁忙,如何將佛法帶到日常的生活中,讓修行和生活成為同一件事而
不相違逆?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現代的生活如此繁忙
#2
@Facebook
修道本來就在生活中修,見自己過錯修改自己過錯名二乘,把自己過錯掩飾好好的名
凡夫,見自己過錯改自己過錯而無住我見我改名大乘。統統都在自己過錯中覺的。離
日常生活修道聽起來怪怪的。
Tue Jan 13 20:26:54 2015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現代的生活如此繁忙
#3
@Facebook
虔誠戒慎積福德;勤修善法淨人心
Wed Jan 14 00:11:23 2015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現代的生活如此繁忙
#4
@Facebook
基礎是五戒。

在繁忙的日常生活中儘量持守五戒,自然避惡向善、趨吉避凶。社會是個大染缸,常
反省的人才能保持清醒的頭腦、清淨的心志,而不會人云亦云越來越憤世忌俗,或是
兩舌八卦自找麻煩。

進一步是四念處中的身念處,在作一些簡單的工作時,例如走路或是重覆性的工作,
可以用覺知身體的姿勢或移動來收攝心念,讓心念不亂散,也就比較不會胡思亂想。
有趣的是,心較定、較清明時工作,反而容易有特別高超的靈感,真的是要放得下才
能提得起。

高級班就是在齋日時持八關齋戒,一日一夜效法阿羅漢,儘量在這持齋期間不起三毒
了,這樣一整天都是在修行。不過要會跑還是得先會走,走順了再跑也不遲 :)
Wed Jan 14 21:06:23 2015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現代的生活如此繁忙
#5
@Facebook
當然,修不同法門的人,也可以有各自的應用方法。

例如修慈心觀,對於工作以及人際關係會有明顯的幫助,修慈心觀的人自然在日常生
活中也會儘量以慈心待人,縱使要 K 人(例如要 K 工作不認真的人)也是基於菩薩
心腸來 K,為了幫這個人所以 K 他  :D

這些就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有待大家多多發掘、多多體會啦!
Wed Jan 14 21:10:40 2015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現代的生活如此繁忙
#6
@Facebook
阿彌陀佛!修行其實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觀照自己,你可以在做任何事的時候都想
到阿彌陀佛,有空的時候就多念幾句佛號,這樣即是憶佛念佛。也可以在日常生活多
說幾句好話,幫人家一點忙,做些讓眾生感到開心的事這樣就是佈施,在現在的娑婆
世界可以修上面的方便法。
Thu Jan 15 00:24:15 2015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現代的生活如此繁忙
#7
@Facebook
這是別人分享的,提供參考~

修行的方法

修學有主修、副修之分,千萬不能捨本逐末。以菩提心為根本,以大悲與般若助成,
三者相攝,才能圓滿。其餘種種功行,都只是助道資糧。最重要的主修是:成就我們
的法身慧命。能夠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那是多麼大的善根福德因緣啊!

〔主修〕

佛陀來到世間,他開示我們最重要的是什麼?佛陀所開示的道理是世間所有哲學家、
科學家都無法解答的問題,這是佛陀最高明的地方。大學裡有分物理系、化學系等,
釋迦牟尼佛的系是生命系,研究的是生命,生命一定離不開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世
間科學再怎麼進步,人類可以到月球去,還是老病死。

佛陀的生命系,永遠都有人在讀,我們有幸加入這個團體,我們要研究的是生命,所
以我們的主修,釋迦牟尼佛講得很清楚,就是老、病、死、憂、悲、苦、惱。這是一
個核心問題,對核心問題不下功夫就是盲修瞎練了,離開生命去談什麼高深的理論都
沒有意義,離開生命沒有什麼宇宙世間的大道理,世間再怎麼有道理,還是離不開自
己的生命,對生命都不瞭解,還是苦惱一大堆,自己都不認識自己了。所以主修是什
麼?就是「照見五蘊皆空」,才能「度一切苦厄」,了解我們的身心,透過五蘊、六
入,了解身心的如實相,就是主修。

〔副修〕

各宗各派有各種修行方法,我都隨喜讚歎,但是誦經、念佛、持咒、朝山,這一切都
歸納成副修,因為沒有臨門一腳的功夫,相信你們也看過足球賽、籃球賽,一定要傳
球,傳過來傳過去,可是球到球門了,沒踢進去還是零分,球到你手上,不投進去還
是零分,這臨門一腳的功夫最重要的就是「照見五蘊皆空」,才能「度一切苦厄」。
一定要回到原始佛教,像《阿含經》對五陰、六入、十二緣起、四念處有獨到的修行
方法,這是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只有大乘佛法發展到莊嚴佛土、成熟眾生,當時的原
始佛典裡面沒有這些。

一般來說,我們都是以副修為主,譬如誦經拜佛、禮懺持咒、做善事、放生,這些都
是該修,我們隨喜讚歎,但是我歸為副修,它對宗教情操的培養有很大的幫助,還是
有它的作用,我們不否定,但是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就是主修戒定慧、八正道、四念
處,還有菩提心,最重要的是那個臨門一腳,對五蘊身心的如實瞭解、如實觀。

副修再怎麼好,煩惱還是煩惱,只能降服部份的煩惱,而對根本煩惱使不上力,這是
非常可惜的,但是沒有副修,主修也修不成。單單只修主修,也修不起來,因為沒有
助緣。因此我們必須清楚修行的方法。

〔動修〕

時時刻刻察覺自己的心念、行為、造作,一切都是修行最好的時機,我給它一個名詞
,叫做「動修」,動態的修行方法,行動的一種修行。

什麼是靜修?一個人誦經、打坐、觀呼吸,這叫做靜修。整天當中動態比較多,動態
當中如果沒有察覺的話,會喪失很多時間,浪費很多生命。

修行有靜修和動修。但是我們一般人沒有動修的功夫,所以浪費很多時間。動修就是
行住坐臥,與人接觸、遇到事情時,我們是不是以歡喜心、平等心、智慧心來處理。
動態當中每天要衣食住行、面對林林總總的事件、人事的困擾,在動態當中如何安心
立命?也是修行中很重要的,在動的當中,去看自己的心有沒有念佛、觀呼吸,在動
態中心有沒有靜?這叫「動中修一心」ㄝ,我用動中去看自己的內心,利用動能讓我
一方面流汗,觀察內心的世界。所以我把修行分成主修、副修與動修,檢核動修時,
能不能如經典所說的「動靜一如」來提升自己。
Fri Jan 16 09:00:06 2015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現代的生活如此繁忙
#8
@Facebook
(康僧鎧譯)...(19)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
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遶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Sun Jan 18 20:44:12 2015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現代的生活如此繁忙
#9
@Facebook
在家居士的日常生活.不同於僧人的托缽乞食.

如果盲目的效訪森林僧的修行模式.難免就會與世俗生活格格不入!~  ^_^

佛陀針對在家居士的日常生活.給予許多貼切務實的教誡!~  ^_^

例如:

在家人應當避免哪些不良的行為?

在家居士如何賺錢?如何花錢?

如何積累財富、分配財產?

如何處理好人際關係(包括:親子之間的關係、夫妻之間的關係、朋友之間的關係、
)?

如何報答父母深恩?

如何.....

在家居士學佛.理應多研究:[佛陀對居士的教誡].這才是居士學佛的務實之道!~  
^_^

*** *** ***

巴利經藏《長部》第31經。

本經是佛陀對一位名叫新嘎喇的居士子(Si g laka gahapatiputta)所作的教導,故
名為《教誡新嘎喇經》(Si g lov dasutta )。

世尊教導新嘎喇居士子的內容主要包括兩大方面:作為在家人應當避免的不良行為和
應當處理好的人際關係。

一、應當避免的不良行為共有十四種:四種污垢的行為、由四種不良心態導致的惡行
、六種損耗錢財的行為。

其中還重點探討了人們應如何交朋處友:如何識別冒充的壞朋友和結交真正的好朋友
。

二、應當處理好的人際關係可分為六種,包括:親子之間的關係、師徒之間的關係、
夫妻之間的關係、朋友之間的關係、主僕之間的關係和在宗教方面的僧俗關係。

這些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是雙向性的,其著重點在於作為一個在家人所應當承擔的家
庭和社會的各種義務與責任。

此外,經中還探討了在家人應當如何積累財富和分配財產等問題。

一個在家人如果能夠真正地按照經中的指示去實踐的話,他的人生必定是幸福與快樂
的。

在上座部佛教的傳統中,本經被視為是在家人日常生活的行為規範,是獲得幸福生活
和美滿人生的最佳指南。

《增支部》第八集第54經。

在這部經中,一個姓虎路(Vyagghapajja)名叫長膝(D ghaj u)的果離亞族人
(Koliyaputta)前往請教佛陀:一個俗務纏身、享受欲樂的在家人要怎樣才能獲得今
生的幸福快樂以及來世的幸福快

樂?

佛陀說:有四樣東西可以帶給在家人今生的幸福快樂:

1.勤勞具足:辛勤工作;

2.守護具足:妥善地管理保護勞動所得;

3.善友:結交良師益友,並且見賢思齊;

4.生活平衡:維持日常收支的平衡,根據自己的收入情況來生活,既不奢侈,也不貧
寒。同時也應避免四種損耗錢財的途徑:沉湎于女色,沉湎於飲酒,沉湎於賭博,狐
朋狗友。

佛陀又說:有四樣東西可以帶給在家人來生的幸福快樂:

1.擁有信仰:信仰佛陀;

2.擁有戒德:避免殺生、偷盜、邪淫、虛妄語和服用麻醉品;

3.樂善好施:克服慳吝,經常施捨、親手施捨、歡喜施捨;

4.培育智慧:擁有觀照五蘊、觀照一切世間法生滅的智慧,具足導至苦之完全滅盡的
智慧。

《增支部》第四集第61經。

在這部經中,佛陀向大慈善家給孤獨居士(An thapi ika gahapati)講述世間的人都
喜歡且難得的四樣事情:

財富、名譽、長壽和死後生天。然而,人們可以通過擁有四種素質來獲得這四樣事情
:

1.擁有信仰;

2.擁有戒德;

3.樂善好施;

4.培育智慧:

應瞭解邪念、嗔恨、心的懶散無力、散亂追悔和懷疑不信能使心受污染,做出非法的
事情。

認識到這些內心的污染後,致力於捨棄它們(這一點與前經稍有不同)。

一個在家人可以用自己辛勤勞動賺來的財富做四種適當的行為,作合理的開銷和受用
:

1.使家庭生活幸福美滿;

2.儲蓄以防不測;

3.日常應酬的開銷;

4.樂善好施,行善積德。

《可愛經》

本經譯自《增支部》第五集第43經。

在這部經中,佛陀告訴給孤獨居士:有五樣事情是世人都喜歡且難得的:長壽、美貌
、快樂、名聲和生天。

然而,這五樣事情並不能因為人們祈禱或許願就可以獲得的,否則世上就不會欠缺

這些了。佛陀又強調,作為聖弟子不應該通過祈禱或喜歡來實現這五樣事情,而應該
通過實行適當的方法來獲得。

該經並沒有教導如何獲得這五種事情的具體方法。然而,結合前面的經文可知,通過
培育信、戒、舍和智慧即可以獲得這五樣事情。

~接下文~
Tue Jan 20 02:29:09 2015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現代的生活如此繁忙
#10
@Facebook
~接上文~

《報恩經》

本經譯自《增支部》第二集第34經。

原典無經名,經名為編譯者根據經文內容所加。本經可以算是佛教中的“孝經”。

佛陀說:一個人即使盡其一生將父母親挑在雙肩上,為雙親擦洗按摩服務,並任由他
們在肩上大小便,這樣也不能報答父母深恩。

即使讓父母成為統治大地、支配寶藏的帝王,也不能報答父母深恩。因為父母不但將
我們帶到這個世界,並且含辛茹苦地將我們養育成人。

然而,勸導父母信仰三寶,讓他們培育戒德、慷慨和智慧,才能報父母深恩。

大吉祥經

本經譯自《小部》的《小誦5》和《經集2.4》。

根據該經的義注:古印度曾發生了關於“什麼是吉祥”的爭論,結果分成三派,一派
認為看到的為吉祥,一派認為聽到的為吉祥,一派認為想的為吉祥。

三派各持己見,相持不下。後來有位天人到佛陀處請示此事,於是佛陀用偈頌的方式
教導了三十八種最吉祥事:

1.遠離愚人,

2.親近智者,

3.尊敬值得尊敬者,

4.擇地而居,

5.過去曾經修福行善,

6.自立正志願,

7.博學多聞,

8.技術精湛,

9.善學於律儀,

10.言談皆善語,

11.孝順父母親,

12.愛護妻子、兒女,

13.工作有條不紊,

14.佈施,

15.法行,

16.接濟親族,

17.行為無過失,

18.不作惡事,

19.遠離惡事,

20.不服用煙酒等麻醉品,

21.不放逸地修行,

22.恭敬,

23.謙虛,

24.知足,

25.感恩,

26.適時聽聞佛法,

27.忍耐,

28.柔順,

29.謁見諸出家眾,

30.適時討論佛法,

31.熱忱,

32.梵行:過清淨的生活,

33.如實知見四聖諦,

34.證悟涅,

35.接觸世間法時心不動搖,

36.無憂慮,

37.無污染,

38.內心安寧。

這三十八種吉祥事是在家眾和出家眾的行為準則與修學指南。

直至今天,這些教導仍然對提升現代人(無論他是否佛教徒)的道德品質、心靈素養
和生活品味有很大的幫助。

在上座部佛教國家和地區,本經作為家喻戶曉的一部經文而被編為《護衛經》之一。

在許多場合,比庫們都喜歡通過念誦和教導本經來祝福信徒們。

《應作慈愛經》

(本經雖非針對在家居士的教誡.但也很適合居士修習)

本經收錄於《小部》的《小誦9》和《經集1.8》。

本經共由十首偈頌組成。開頭兩首半偈頌教導一位禪修者通過聽聞等而以世間智領悟
到涅境界的寂靜之後,為了善巧於自己利益,應當修行戒定慧三學,應當具足有能力
、正直、誠實、順從

、柔和、不傲慢等十五種素質。

接著的三首半偈頌把一切眾生分為七種不同的組合來散播慈愛。

不但通過祝願眾生快樂安穩來散播慈愛,而且還通過不欺騙、不輕視,不互相以忿怒
、嗔恚想而希望對方受苦來修習。就好像母親會用生命來保護自己的獨生子一般,把
慈心無限量地散播到

一切世界,並且在行立坐臥等姿勢中安住于慈愛。

最後一首偈頌教導以慈心禪那為基礎,修觀斷除邪見,具足出世間戒和正見,再繼續
修行至斷除欲貪,最後證悟阿拉漢,不會再投胎輪回。

如同《大吉祥經》一樣,本經作為上座部佛教家喻戶曉的一部經文,也被編為《護衛
經》之一。

在許多場合,比庫們喜歡通過念誦本經來作為祝福之用。本經之所以備受重視,固然
與該經優美的內容與實用的教導有關,同時也顯示出散播慈愛在佛教傳統中所占的重
要地位。

http://www.maha-sati.com/2474435469356722031525945219666529329802274272450
32356232773.html

您認識佛教嗎~瑪欣德尊者
Tue Jan 20 02:29:29 2015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現代的生活如此繁忙
#11
@Facebook
佛陀為什麼離宮修行。而成道了為什麼不回宮邊做王邊度眾生呢?眾生很多東西不能
舍,所以在家修行
Wed Jan 21 07:17:57 2015
回覆 | 轉寄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