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佛經裡, 「想」的定義究竟是什麼呢? 這個名詞, 乍看
#1
@Facebook
想請教師兄姐, 佛經裡, 「想」的定義究竟是什麼呢? 這個名詞, 乍看之下很熟悉, 
但愈仔細思索, 就愈覺得其實很不懂.
Mon Sep 02 23:07:18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佛經裡, 「想」的定義究竟是什麼呢? 這個名詞, 乍看
#2
@Facebook
心所的活動~
Mon Sep 02 23:09:51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佛經裡, 「想」的定義究竟是什麼呢? 這個名詞, 乍看
#3
@Facebook
我先貼一個白話的解釋,各大德知道更原始的經律論出處的,還請多加補充喔 :)

想:取相;面對境界而心中浮現對應的相;也就是認知。

例如看到一個顏色,心中立刻浮現過往所見過相同的顏色,而知道這是什麼顏色,這
是「眼觸生想」。

接觸到一個概念、語言,心中立刻浮現過往所接觸過相同的概念、語言,而知道這是
什麼概念、語言,這是「意觸生想」。

就《雜阿含經》卷8第198經為例

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E9%9B%9C%E9%98%BF%E5%9
0%AB%E7%B6%93%E5%8D%B7%E7%AC%AC%E5%85%AB#一九八

列舉六根可有各自相關或緣生的五陰,舉例而言:

* 眼的色:眼睛(及視神經)。

* 眼接收的色:光線反映出影像。(眼睛見到的通常是物體表面反射的光線。)

* 眼生受:眼睛感受光線。(光線若太強會刺眼。)

* 眼生想:眼睛對光線進行取相。(只取人看得到的光線,不會取紅外線、紫外線、
或是聲波等人眼不認得的境。)

* 眼生行:眼睛將接收到的訊息,發動傳送給意根。(生理上的對應現象,則是神經
脈衝傳遞資訊給大腦。)

* 眼生識:產生視覺,識別到光線。

此時即有了「眼識」。眼識只是單純的「看到」影像。此訊息傳到意根後,由意根的
想加以取相、意根的行加以思維造作、並由意識加以識別,人腦才識別出畫面的意義
。

想當初光是這「五陰」的定義就花了好幾天查資料,後來《雜阿含經》前八卷都讀過
幾遍後,終於比較清楚了 :)
Mon Sep 02 23:39:36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佛經裡, 「想」的定義究竟是什麼呢? 這個名詞, 乍看
#4
@Facebook
受.想.行都是屬於名法中之心所,如同林師兄所言...

凡舉意根.法塵.意識三事和合觸所緣生...
Mon Sep 02 23:41:36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佛經裡, 「想」的定義究竟是什麼呢? 這個名詞, 乍看
#5
@Facebook
阿哲,還有另一種區分的方法,就是把一切的身心拆為五陰,因為五陰含攝一切的身
心。因此不是其餘四個陰的,就是想。

色:物質(例如身體)及物理世界的現象。

受:感受。例如苦的感受、樂的感受、不苦不樂的感受。

想:取相;面對境界而心中浮現對應的相;也就是認知。

行:造作。例如意念的造作、意志力。

識:識知;覺知。

「識」是識知,是很單純的認知,「想」較偏向被動的取相,「行」則較偏向主動的
造作。

微觀的看,要拆為六根各有緣生的色受想行識,得要花一些時間仔細體會,大約從《
雜阿含經》卷一讀到卷八或卷十,就清楚了 :p  
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E9%9B%9C%E9%98%BF%E5%9
0%AB%E7%B6%93%E5%8D%B7%E7%AC%AC%E4%B8%80

以阿哲兄的程度,其實不只是在問白話,而是在問相關的三藏出處,以探討最原始的
定義,這點還請大家多告知喔!
Mon Sep 02 23:44:22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佛經裡, 「想」的定義究竟是什麼呢? 這個名詞, 乍看
#6
@Facebook
要知道真正答案...

就是獨處寂靜處,專一止觀禪...

一一的將五蘊身心名色給弄清楚...

這絕對不是單靠文字.語言等以思維方式就能夠清楚明白...

以免陷入文字.語言等世俗諦的死胡同裡,

所以願意精進禪修於佛陀教導者,是令人讚嘆的...

因為出世間真諦,只能靠此,才有見道.進道的可能...

參考,不一定對耶
Mon Sep 02 23:51:51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佛經裡, 「想」的定義究竟是什麼呢? 這個名詞, 乍看
#7
@Facebook
如阿含經常說的正念正知..

正知..就有想的成份了..所謂文字上的觀字!!

正念..沒有想的成份,只是單純的覺知,卻有文字上所謂的專注的成份..

這必須自己親自去體驗....

如人飲水,再比對經藏,很多事情就會漸漸明白...
Mon Sep 02 23:58:03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佛經裡, 「想」的定義究竟是什麼呢? 這個名詞, 乍看
#8
@Facebook
楊兄...不必那麼敏感耶...

哈哈..

大剛兄,是位善知識...

多多看.多多聽.多多思惟,不立下定見,最後親自體驗...

那就是自己的,若是方向對了,信力增強,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都會增強...

大家都在學習中...
Tue Sep 03 00:05:44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佛經裡, 「想」的定義究竟是什麼呢? 這個名詞, 乍看
#9
@Facebook
謝謝楊兄的細心。的確我們用意都不是要批評人,只是對事不對人,隨喜您考慮週詳
,避免造成網友尷尬 :D
Tue Sep 03 00:06:46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佛經裡, 「想」的定義究竟是什麼呢? 這個名詞, 乍看
#10
@Facebook
感謝鐘兄,邱兄提醒,大家學習學習
Tue Sep 03 00:16:25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佛經裡, 「想」的定義究竟是什麼呢? 這個名詞, 乍看
#11
@Facebook
對於打破砂鍋問到底,想找佛經中對五陰的基本定義的同學,我先拋磚引玉一下,希
望大家有查到定義或是例舉五陰經文的,幫忙貼上來。

聲明一下,這討論串看來是進階討論串,已經到了咬文嚼字的程度了,看不懂的人沒
關係,我們是不把字咬清楚不甘心的執著人,也是不找出佛陀親自所說不輕信的痴心
者,所以請別見外啦 :D

其實近代法師也有很多清楚的定義,google一下就有了,但那些畢竟不是經、律本身
所言,以阿哲的程度大概在找像以下這些經文吧。

《增壹阿含經》卷28〈36 聽法品〉:「云何為色陰?所謂此四大身,是四大所造色
,是謂名為色陰也。

「彼云何名為痛陰?所謂苦痛、樂痛、不苦不樂痛,是謂名為痛陰。

「彼云何名想陰?所謂三世共會,是謂名為想陰。

「彼云何名為行陰?所謂身行、口行、意行,此名行陰。

「彼云何名為識陰?所謂眼、耳、鼻、口、身、意識,此名識陰。

「彼云何名為色?所謂色者,寒亦是色,熱亦是色,飢亦是色,渴亦是色。

「云何名為痛?所謂痛者,痛者名覺。為覺何物?覺苦、覺樂、覺不苦覺不樂,故名
為覺也。

「云何名為想?所謂想者,想亦是知。知青、黃、赤、白、黑,知苦知樂,故名為知
。

「云何名為行?所謂行者,能有所成,故名為行。為成何等?或成惡行,或成善行,
故名為行。

「云何名為識?所謂識,識者別是非,亦識諸味,此名為識也。」(CBETA, T02, no.
125, p. 707, b6-21)

以上經文有區分「想陰」及「想」。「陰」是「積聚」的意思。
Tue Sep 03 00:25:28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佛經裡, 「想」的定義究竟是什麼呢? 這個名詞, 乍看
#12
@Facebook
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E9%9B%9C%E9%98%BF%E5%9
0%AB%E7%B6%93%E5%8D%B7%E7%AC%AC%E4%BA%8C#第41經經文導讀 

《雜阿含經》卷2:「云何色如實知?諸所有色,一切四大及四大造色,是名色,如
是色如實知。云何色集如實知?於色喜愛,是名色集,如是色集如實知。云何色味如
實知?謂色因緣生喜樂,是名色味,如是色味如實知。云何色患如實知?若色無常、
苦、變易法,是名色患,如是色患如實知。云何色離如實知?若於色調伏欲貪、斷欲
貪、越欲貪,是名色離,如是色離如實知。

「云何受如實知?有六受身——眼觸生受,耳、鼻、舌、身、意觸生受。是名受,如
是受如實知。云何受集如實知?觸集是受集,[6]如是受集如實知。云何受味如實知
?緣六受生喜樂,是名受味,如是受味如實知。云何受患如實知?若受無常、苦、變
易法,是名受患,如是受患如實知。云何受離如實知?於受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
貪,是名受離,如是受離如實知。

「云何想如實知?謂六想身。云何為六?謂眼觸生想,耳、鼻、舌、身、意觸生想,
是名想,如是想如實知。云何想集如實知?謂觸集是想集,如是想集如實知。云何想
味如實知?想因緣生喜樂,是名想味,如是想味如實知。云何想患如實知?謂想無常
、苦、變易法,是名想患,如是想患如實知。云何想離如實知?若於想調伏欲貪、斷
欲貪、越欲貪,是名想離,如是想離如實知。

「云何行如實知?謂六思身——眼觸生思,耳、鼻、舌、身、意觸生思。是名為行,
如是行如實知。云何行集如實知?觸集是行集,如是行集如實知。云何行味如實知?
謂行因緣生喜樂,是名行味,如是行味如實知。云何行患如實知?若行無常、苦、變
易法,是名行患,如是行患如實知。云何行離如實知?[7]若行調伏欲貪、斷欲貪、
越欲貪,是名行離,如是行離如實知。

「云何識如實知?謂六[8]識身——眼識身,耳、鼻、舌、身、意識身。是名為識身
,如是識身如實知。云何識集如實知?謂名色集,是名識集,如是識集如實知。云何
識味如實知?識因緣生喜樂,是名識味,如是識味如實知。云何識患如實知?若識無
常、苦、變易法,是名識患,如是識患如實知。云何識離如實知?謂於識調伏欲貪、
斷欲貪、越欲貪,是名識離,如是識離如實知。」(CBETA, T02, no. 99, p. 9, 
b12-c24)

[6]〔如〕-【宋】【元】【明】。[7]若+(於)【宋】【元】【明】。[8]識+(
六識)【宋】【元】【明】。
Tue Sep 03 00:34:13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佛經裡, 「想」的定義究竟是什麼呢? 這個名詞, 乍看
#13
@Facebook
〝相〞者〝以目睽木〞意思就是說用眼睛或其他感官以外觀來判斷該樹木的材亍紋理
。即是說用〝名相〞來推求〝實相〞。(這在佛法上就叫做〝妄想〞)〝想〞者相下加
心即〝因名相而起心〞這基本上是一種〝妄心〞。〝想〞這個字在心理學和佛學裡講
的非常類似,邱大剛師兄己說的非常完備,我在此畫添足一番...
Tue Sep 03 09:34:51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佛經裡, 「想」的定義究竟是什麼呢? 這個名詞, 乍看
#14
@Facebook
林煌仁 心所的活動~+心的活動,沒有單純心所
Wed Sep 04 17:48:45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佛經裡, 「想」的定義究竟是什麼呢? 這個名詞, 乍看
#15
@Facebook
http://book.bfnn.org/books2/1812.htm
Wed Sep 04 17:59:39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佛經裡, 「想」的定義究竟是什麼呢? 這個名詞, 乍看
#16
@Facebook
剛兄所說,就符合瑜伽師地論(把聞.思.修單獨獨立成三地,其編排上就是聞所成地
~~>思所成地~~>修所成地).歡迎各位加入《瑜伽師地論》•〈修所成地〉研討班
Wed Sep 04 19:14:27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佛經裡, 「想」的定義究竟是什麼呢? 這個名詞, 乍看
#17
@Facebook
想,無我見。思,是意行,有我見。

六觸、六受、六想、六思、六愛.....顧慮、覆藏
Wed Sep 04 21:35:35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佛經裡, 「想」的定義究竟是什麼呢? 這個名詞, 乍看
#18
@Facebook
蘇法友說「想,無我見。思,有我見」聽來有理,敢請教出自何典?感恩。
Sat Sep 07 00:18:09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佛經裡, 「想」的定義究竟是什麼呢? 這個名詞, 乍看
#19
@Facebook
雜阿含
Sat Sep 07 11:38:02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佛經裡, 「想」的定義究竟是什麼呢? 這個名詞, 乍看
#20
@Facebook
敢請教是出自雜阿含第幾經? 我經讀不夠, 沒印象雜阿含這經文, 倒是在大乘論看過
類似說法. 感恩.
Sat Sep 07 13:48:11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佛經裡, 「想」的定義究竟是什麼呢? 這個名詞, 乍看
#21
@Facebook
(三六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思量.有妄想。則有使攀緣識住。有攀緣識住故。入於名
色。入名色故。則有往來。有往來故。則有生死。有生死故。則有未來世生.老.病
.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集。若不思量.無妄想。無使無攀緣識住。無
攀緣識住故。不入名色。不入名色故。則無往來。無往來故。則無生死。無生死故。
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滅。

認真搜尋了一下,是沒有文字完全一樣的經文。

但是,回到最上面「想」的定義。想是思考、分析、判斷。思也是思考、分析、判斷
。有何差別?差別在有無攀緣識住。我簡言為我見。

其實,想的定義從醫學、心理學、教育學....來看都不一樣,從不同經典來看也會不
同。重點是「四聖諦」、「緣起法則」。如何解釋與「離苦」相關,對修行才有助益
。
Sat Sep 07 17:04:24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佛經裡, 「想」的定義究竟是什麼呢? 這個名詞, 乍看
#22
@Facebook
蘇法友好像有誤解, 佛經中「想」和「行」的差別不在有沒有我見. 請見前面各法友
的解釋. 謝蘇法友的確認, 您所謂以 "有沒有我見" 來區分, 貌似不是據於阿含經.

名不正則言不順, 容易雞同鴨講, 所以冒昧亂入 :-)
Thu Sep 12 00:05:24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佛經裡, 「想」的定義究竟是什麼呢? 這個名詞, 乍看
#23
@Facebook
一般人想蘊和行蘊熾盛,一點捕風抓影(識)就反應過度。而大部份的識(input)都是
沒有被妥善處理的(參考what the bleep do we know),因為忙著想(evaluation)和
行(action),Sutav? ariyas?vaka 學習把力量從想和行抽走,識會變得很全面,可
以覺察很細微的現象。 最後就是:‘Atthi vedan?’ti v? panassa sati 
paccupa??hit? hoti y?vadeva ???amatt?ya pa?issatimatt?ya anissito ca 
viharati, na ca ki?ci loke up?diyati.
Thu Sep 12 08:52:40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佛經裡, 「想」的定義究竟是什麼呢? 這個名詞, 乍看
#24
@Facebook
那,五陰的活動裡,何者是造作業因的開始呢?
Thu Sep 12 13:50:00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佛經裡, 「想」的定義究竟是什麼呢? 這個名詞, 乍看
#25
@Facebook
而且,世尊不斷在經典中提到五陰可去"觀",各位在實修時是以何種方式去觀,觀到
了啥呢?
Fri Sep 13 13:14:38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佛經裡, 「想」的定義究竟是什麼呢? 這個名詞, 乍看
#26
@Facebook
I found Bikkhu Bodhi's translation to the passage quoted by Yap above: "Or
else mindfulness that 'there is feeling' is simply established in him to 
the extent necessary for bare knowledge and mindfulness. And he abides 
independent, not clinging to anything in the world." 
http://dhammadesana.atwebpages.com/majjhima/majjhima_nikaya_010.htm
Fri Sep 13 16:43:31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