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四念簡介-3》
#1
Nice to meet you
 作者  abstsai (白非白)

《四念簡介-3》

【觀心無常】

觀身可得權慧,觀受可得慈悲,這是修道者必修的課程,
觀身而知道身的真相,世尊說這叫「觀身如身」,觀受而
知受的真相,叫作「觀覺如覺」,覺者受也。觀身能得到
權慧,這種智慧雖是世間智,但也是有利世間的智慧,觀
受得到慈悲,雖不如大菩薩的大慈,但也是有利世間的慈
悲,這智慧慈悲就是如鳥的雙翼,是行者能在人間自由來
去的基本能力。

但光這樣還不夠,修道者除了要以智悲開悟眾生之外,還
需要有更進一步的能力,世尊了解這一點,因此教學的第
三項,世尊直接了當的就說:
《中阿含經》(T01n0026_p0598)
┬┬┬┬┬┬┬┬┬┬┬┬┬┬┬┬┬┬┬┬┬┬┬┬┬
我聞如是。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比丘不能善觀於他心者。當自
善觀察於己心。應學如是。
┴┴┴┴┴┴┴┴┴┴┴┴┴┴┴┴┴┴┴┴┴┴┴┴┴

由於世尊的僧團對當時的傳統教派形成很大的威脅,新進
的比丘常和外道起爭執,知己知彼是解決困境的好方法,
所以世尊要比丘「(若)不能善觀於他心者,當自善觀察
於己心」。

前面我們說觀受若有成就時,則心能定而不動,在十二因
緣的迴路中得以止息,人的心是會受「覺受」所影響,因
此"觀自心"就是觀察自己的心是否定而不動了,世尊說
觀自心的訓練有很大的好處,要如何入門呢?我們來看看
世尊是如何說的:《中阿含經》(T01n0026_p0598)
┬┬┬┬┬┬┬┬┬┬┬┬┬┬┬┬┬┬┬┬┬┬┬┬┬
云何比丘善自觀心。比丘者。若有此觀。必多所饒益。
我為得內止,不得最上慧觀法耶?
我為得最上慧觀法,不得內止耶?
我為不得內止,亦不得最上慧觀法耶?
我為得內止,亦得最上慧觀法耶?
┴┴┴┴┴┴┴┴┴┴┴┴┴┴┴┴┴┴┴┴┴┴┴┴┴

上段中「內止」就是前講說的「止合一心。定不移動」,
也就是內心的止息。「最上慧」就是最高的智慧,那就是
終極的般若智了,最上慧觀便是能看清一切事物的最高點
的觀法。

原來世尊要行者用四個問題自問:
一、我的心止息了,但沒有得到般若智觀嗎?
二、我的心沒有止息,但我得到般若智觀了嗎?
三、我的心沒有止息,同時也沒有得到般若智觀嗎?
四、我的心已止息,同時我也得到般若智觀了嗎?

上面的般若智觀的"觀"字,其實就是"方法",也就是
世尊說的如何到對岸的"度(渡)舟",也就是「波羅蜜
多」,因此行者要追求的就是無上的"般若波羅蜜多"。

由受所引發的"想、行、識"綜合來看,全都由於「心」
的反應。觀心若是仍在上面四自問的一二三階段時,當然
就要加強所缺的部份,反覆的再回到觀自身、觀他身,觀
自受,觀他受的訓練,最後能"觀自心如心"後再觀看看
能否觀他心也如心。

當世尊在墳地裡修行時,不管村民如何欺侮他,他一點都
不生氣,因為觀身、觀受使他自心止息、慈心及於村民,
而世尊的神通在那時也已能知道天神的存在,也能聽見天
神的對話,可是,世尊仍沒有找到他所追求的「最上慧觀
」。所以世尊對比丘們接著說:
┬┬┬┬┬┬┬┬┬┬┬┬┬┬┬┬┬┬┬┬┬┬┬┬┬
若比丘觀已。則知我得內止。不得最上慧觀法者。彼比丘
得內止已。當求最上慧觀法。彼於後時得內止。亦得最上
慧觀法..(中略)。
如是比丘不得此善法(無上慧觀)。為欲得故。便以速求
方便。學極精勤。正念正智。忍不令退。猶人為火燒頭.
燒衣。急求方便救頭。救衣。
如是。比丘不得此善法。為欲得故。便以速求方便。學極
精勤。正念正智。忍不令退。
彼於後時即得內止。亦得最上慧觀法。
┴┴┴┴┴┴┴┴┴┴┴┴┴┴┴┴┴┴┴┴┴┴┴┴┴

而當修行者「觀心如心」得到了「最上慧觀」時,表示他
可以觀察到許多的事相了,世尊說這時:「彼比丘住此善
法已。當求漏盡智通作證。」

漏盡智通簡稱漏盡通,是六通的最後一通,也是成佛、如
來的極致表現,前五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
」是在最上慧觀法成就時就會有的能力,但世尊要求學佛
的修行者要像世尊一樣繼續追求最後的漏盡通去印証世尊
所教的,再此世尊也是用了"三轉"教學法。

「心」包含了「想行識」三種現象,在觀心的過程中行者
全都要了了分明,想時知想,行時知行,識時知識,世尊
說這是「有覺有觀」的層次,等到「漏盡智通作證」後則
一切反而歸於「空」境,這個空境也叫「聖默然」。

最後這一關(觀)証知聖默然很難達成,但是世尊要行者
「學極精勤。正念正智。忍不令退。」有時還要親自督促
弟子別鬆懈了。目揵連就曾自己爆料,他有一次和世尊相
隔兩地,世尊離開耆闍崛山在竹園精舍講法,不在目揵連
身旁,目揵連打坐時入了空境,証實了無覺無觀的境界,
在那境界裡呆了很久後又開始退到有覺有觀。結果世尊突
然冒出來:「目揵連。汝當聖默然。莫生放逸。」

目揵連嚇得趕緊又「內淨一心」努力回到無覺無觀的境界
,這樣一連三次,世尊都突然現身督促目揵連用功,目揵
連很感激的說:"世尊比我老爸還老爸"。(《雜阿含》
T02n0099_p0132)

觀心的實際情況很複雜,因為心含括了"想行識"的層次
而它們也是可變、能變、變易不停的現象,所有的神通都
是由於它的可變能變而能被行者所觀察和使用,所以世尊
說的"觀心無常"必須在"有覺有觀"的修行階段加以印
証。

若行者自身沒有印証,那麼觀心無常只是一個口號,只有
真正的去觀時我們才明白"原來是這麼回事",了解了原
理我們在需要運用那些原理時,就會有特別的表現。這就
是所有的神通的來由。但是神通畢竟是副產品,因為目標
是聖默然、是空境,所以世尊不教弟子神通,因為那是行
者在淨心覺觀的過程中自然就會的事情。

了解一切事物原理後,心才能解脫,因為一切了然於心,
所有的事情及其發展都成了可預料的事,心不驚後在人間
便可以自在行走。

因此觀心的成就若要達到世尊的要求,那就是「觀心自在
」的表現,行者便能在"想行識"的框框中自由來去而心
不動,不動才能自在,也才解脫。故世尊在諸《阿含經》
中花了最多的時間講解觀身、受以及更多對於心的說法,
而一切是為了解脫眾生現在、未來的苦。

我們可以由一部小經看出世尊的苦口婆心:
《雜阿含》(T02n0099_p0001)
┬┬┬┬┬┬┬┬┬┬┬┬┬┬┬┬┬┬┬┬┬┬┬┬┬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
告諸比丘。於色當正思惟。色無常如實知。所以者何。比
丘。於色正思惟。觀色無常如實知者。於色欲貪斷。欲貪
斷者。說心解脫。
如是「受.想.行.識」(也)當正思惟。
觀識無常如實知。所以者何。於識正思惟。觀識無常者。
則於識欲貪斷。
欲貪斷者。說心解脫。如是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
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如
是正思惟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時。諸比丘聞佛
所說。歡喜奉行。
┴┴┴┴┴┴┴┴┴┴┴┴┴┴┴┴┴┴┴┴┴┴┴┴┴

同學們要常自問世尊的"觀心四問",常常自問:"我的
心止息了嗎?是否因為眼耳鼻舌身的感受而煩惱或生氣或
貪樂,而引致三毒呢?",若有,那麼就針對眼耳鼻舌身
的十二行加以破解,努力的再觀,照世尊要求的「學極精
勤、正念正智、忍不令退」,那麼起碼在人世間便無煩憂
,可以朝向正道而行。

(3)

--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Mon Dec 3 17:57:37 2012
回覆 | 轉寄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