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擇法」vs「念」覺支
#1
melon
經上說,七覺支的修習是有次第的,依次是念 → 擇法 → 精進 → 喜 
 → 猗  → 定 → 捨。(詳見《雜阿含經》卷27)

七覺支之首的「念覺支」,其實包含很多-----

比如說,「四念處」。例如《雜阿含經》卷24第615經、《雜阿含經》
卷27第733經。

比如說,「不殺心」。例如《雜阿含經》卷32第916經。

比如說,「十善」。例如《中阿含、卷4、(二○)業相應品波羅牢經第十》

比如說,「六念」。例如《雜阿含經》卷33第931經。


請問為什麼不是先「擇法」,再來繫「念」呢?

謝謝大家。



melon
--
=================================================
         昨天落,今天落,明天落,天天落葉。
         昨天掃,今天掃,明天掃,香烤地瓜。
=================================================
2009年 6月18日 19:17:51 星期四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擇法」vs「念」覺支
#2
一期一會
※ 引述《Melon888 (melon)》之銘言:
> 經上說,七覺支的修習是有次第的,依次是念 → 擇法 → 精進 → 喜
>  → 猗  → 定 → 捨。(詳見《雜阿含經》卷27)
> 七覺支之首的「念覺支」,其實包含很多-----
> 比如說,「四念處」。例如《雜阿含經》卷24第615經、《雜阿含經》
> 卷27第733經。
> 比如說,「不殺心」。例如《雜阿含經》卷32第916經。
> 比如說,「十善」。例如《中阿含、卷4、(二○)業相應品波羅牢經第十》
> 比如說,「六念」。例如《雜阿含經》卷33第931經。
> 請問為什麼不是先「擇法」,再來繫「念」呢?
> 謝謝大家。
> melon

   個人單純的想法是,就是因為"念"的範圍很廣,
   所要從中再去擇法,如六念.十念,有人擇一,有人擇二...
Sun Jun 21 02:15:31 2009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擇法」vs「念」覺支
#3
烏龜健走^^
※ 引述《Melon888 (melon)》之銘言:
> 經上說,七覺支的修習是有次第的,依次是念 → 擇法 → 精進 → 喜 
>  → 猗  → 定 → 捨。(詳見《雜阿含經》卷27)
> 七覺支之首的「念覺支」,其實包含很多-----
> 比如說,「四念處」。例如《雜阿含經》卷24第615經、《雜阿含經》
> 卷27第733經。
> 比如說,「不殺心」。例如《雜阿含經》卷32第916經。
> 比如說,「十善」。例如《中阿含、卷4、(二○)業相應品波羅牢經第十》
> 比如說,「六念」。例如《雜阿含經》卷33第931經。
> 請問為什麼不是先「擇法」,再來繫「念」呢?
> 謝謝大家。
> melon

我也提供一點個人的閱讀心得。
個人認為這七覺支不見得有先後次第。

因為第27卷諸多經文提到七覺支時,對治「五蓋」。
換句話說,這七覺支,隨「五蓋」境界而予以應用。

首先,需要能先了解自己此刻處在什麼狀態(也包括在念覺支):

(719經)
==============================================================
比丘方便修念覺分時知思惟。彼心不善解脫。不害睡眠。不善調伏掉悔。
        ^^^^^^^^^^^^^^^^  ^^^^^^^^^^^  ^^^^^^^^^^^^^^^^^^^^^^^^
==============================================================
這裡提的應該是知道心的狀況(不善解脫,好睡眠、不善調伏掉悔等),
知道得更細一點,應該就是714經的內涵(若爾時其心微劣.其心猶豫者)。

知道之後,接著:

==============================================================
如我念覺處法思惟。精[19]進方便。不得平等。(719經)
          ^^^^^^
==============================================================
這裡的「法思惟」,應該就是擇法覺支。

擇了法,就精進;精進了,會有喜;有喜,就可能過high或步調太快。
又得再擇法(離倚覺支),再調整。到了定覺支,應該也是有喜;同理,
有喜,接著應用「捨覺支」。

整個過程,應該是一種環狀交錯的應用狀態,用以調伏五蓋,從
「不得平等」到「得平等」(也就是能靈活善用此七法調伏,讓身心平等)。
================================================================
如是擇法.精進.喜.猗.定.捨覺分。
亦如是說。若比丘念覺分方便時先思惟。心善解脫。正害睡眠。調伏掉悔。
如我於此念覺處法思惟已。不勤方便。而得平等。(719經)
================================================================

以上,如有誤,還請學長們、同學們不吝指正。感謝。
2009年 7月 5日 2:42:18 星期日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擇法」vs「念」覺支
#4
烏龜健走^^
※ 引述《belleyyc (烏龜健走^^)》之銘言:

> 個人認為這七覺支不見得有先後次第。

 後來想了一下,可能還是可以說次第。
 就看從什麼角度出發。
2009年 7月 5日 20:21:27 星期日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擇法」vs「念」覺支
#5
melon
※ 引述《belleyyc (烏龜健走^^)》之銘言:
> 我也提供一點個人的閱讀心得。
> 個人認為這七覺支不見得有先後次第。
> 因為第27卷諸多經文提到七覺支時,對治「五蓋」。
> 換句話說,這七覺支,隨「五蓋」境界而予以應用。
> 首先,需要能先了解自己此刻處在什麼狀態(也包括在念覺支):
> (719經)
> ==============================================================
> 比丘方便修念覺分時知思惟。彼心不善解脫。不害睡眠。不善調伏掉悔。
>         ^^^^^^^^^^^^^^^^  ^^^^^^^^^^^  ^^^^^^^^^^^^^^^^^^^^^^^^
> ==============================================================
> 這裡提的應該是知道心的狀況(不善解脫,好睡眠、不善調伏掉悔等),
> 知道得更細一點,應該就是714經的內涵(若爾時其心微劣.其心猶豫者)。


哇,belle 說得很有道理!小的又再回頭讀一次經文,擇法,的確應該就如
 belle 所說的,擇的是「善法」與「不善法」。

對照到 715 經:「何等為擇法覺分食?有擇善法,有擇不善法,彼思惟已,
未生擇法覺分令起,已生擇法覺分重生令增廣,是名擇法覺分食。」

而不善法是什麼呢?也應該就如同 belle 說的,是五蓋。

725 經提到:「說不善積聚者,所謂五蓋,是為正說。所以者何?純一不善聚
者,謂五蓋故。」

這就讓小的回想起卷 24 第 615 經也曾提到,修四念處(此經中,四念處就是
七覺支的「念覺支」)時,應該「自知前後昇降」,怎麼說呢?

佛告阿難:「善哉,善哉,應如是學四念處善繫心住,知前後昇降。所以者何?
心於外求,然後制令求其心,散亂心、不解脫皆如實知,若比丘於身身觀念住,
於彼【身身觀念住】已,【若身耽睡,心法懈怠,彼比丘當起淨信,取於淨相】,
起淨信心。憶念淨相已,其心則悅,悅已生【喜】,其心喜已,身則【猗】息。
身猗息已,則受身樂。受身樂已,其心則【定】。心定者,聖弟子當作是學,
我於此義,外散之心攝令休息,不起覺想及已觀想,無覺無觀,【捨】念樂住,
樂住已,如實知,受、心、法念亦如是說。」

【身身觀念住】:念覺支
【若身耽睡,心法懈怠,彼比丘當起淨信,取於淨相】:擇法覺支、(精進覺支?)
【喜】:喜覺支
【猗】:猗覺支
【定】:定覺支
【捨】:捨覺支

擇法的部分,果然就是把五蓋擇掉!

而次第的部分,雖然七覺支的確有次第,一般狀況下,都是前一覺支滿足後,
才滿足下一覺支。不過世尊的確也說過,可以依不同學習狀況而彈性增刪,
例如 belle 所提的卷 27 第 714 經所說。(也可參考 dokuwiki 卷 47 第 714 經的
讀經拾得 XD)

哈哈~~這樣似乎就都連起來了(是說也不知道我有沒有又亂連 XD)!

太開心了!太感謝 belle 了! <(_ _)>



又,順便發現卷24第615經的標點符號,現在是這樣------

佛告阿難:「善哉,善哉,應如是學四念處善繫心住,知前後昇降。所以者何?
心於外求,然後制令求其心,散亂心、不解脫皆如實知【,】若比丘於身身觀念
住,於彼身身觀念住已,若身耽睡,心法懈怠,彼比丘當起淨信,取於淨相【,】
起淨信心【。】憶念淨相已,其心則悅,悅已生喜【,】其心喜已,身則猗息【。】
身猗息已,則受身樂【。】受身樂已,其心則定【。】心定者,聖弟子當作是學
【,】我於此義,外散之心攝令休息,不起覺想及已觀想,無覺無觀,捨念樂住,
樂住已,如實知【,】受、心、法念亦如是說。【」】


也許可以考慮改成這樣 XD ===>

佛告阿難:「善哉,善哉,應如是學四念處善繫心住,知前後昇降。所以者何?
心於外求,然後制令求其心,散亂心、不解脫皆如實知【。】若比丘於身身觀念
住,於彼身身觀念住已,若身耽睡,心法懈怠,彼比丘當起淨信,取於淨相【;】
起淨信心【,】憶念淨相已,其心則悅,悅已生喜【;】其心喜已,身則猗息【;】
身猗息已,則受身樂【;】受身樂已,其心則定【;】心定者,聖弟子當作是學
【:『】我於此義,外散之心攝令休息,不起覺想及已觀想,無覺無觀,捨念樂住,
樂住已,如實知【。』」】受、心、法念亦如是說。【  】




melon
--
=================================================
         昨天落,今天落,明天落,天天落葉。
         昨天掃,今天掃,明天掃,香烤地瓜。
=================================================
2009年 7月 6日 9:37:22 星期一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擇法」vs「念」覺支
#6
烏龜健走^^
※ 引述《Melon888 (melon)》之銘言:

> 對照到 715 經:「何等為擇法覺分食?有擇善法,有擇不善法,彼思惟已,
> 未生擇法覺分令起,已生擇法覺分重生令增廣,是名擇法覺分食。」
> 而不善法是什麼呢?也應該就如同 belle 說的,是五蓋。
> 725 經提到:「說不善積聚者,所謂五蓋,是為正說。所以者何?純一不善聚
> 者,謂五蓋故。」
> 這就讓小的回想起卷 24 第 615 經也曾提到,修四念處(此經中,四念處就是
> 七覺支的「念覺支」)時,應該「自知前後昇降」,怎麼說呢?
> 佛告阿難:「善哉,善哉,應如是學四念處善繫心住,知前後昇降。所以者何?
> 心於外求,然後制令求其心,散亂心、不解脫皆如實知,若比丘於身身觀念住,
> 於彼【身身觀念住】已,【若身耽睡,心法懈怠,彼比丘當起淨信,取於淨相】,
> 起淨信心。憶念淨相已,其心則悅,悅已生【喜】,其心喜已,身則【猗】息。
> 身猗息已,則受身樂。受身樂已,其心則【定】。心定者,聖弟子當作是學,
> 我於此義,外散之心攝令休息,不起覺想及已觀想,無覺無觀,【捨】念樂住,
> 樂住已,如實知,受、心、法念亦如是說。」

 謝謝提供經文比對!
 也讓我更清楚:)
 

> 而次第的部分,雖然七覺支的確有次第,一般狀況下,都是前一覺支滿足後,
> 才滿足下一覺支。不過世尊的確也說過,可以依不同學習狀況而彈性增刪,
> 例如 belle 所提的卷 27 第 714 經所說。(也可參考 dokuwiki 卷 47 第 714 經的
> 讀經拾得 XD)
> 哈哈~~這樣似乎就都連起來了(是說也不知道我有沒有又亂連 XD)!
> 太開心了!太感謝 belle 了! <(_ _)>

  互相、互相~ 我也覺得很開心:)
  當同學真好!
2009年 7月 7日 2:00:35 星期二
回覆 | 轉寄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