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報迷蹤-27》【業報無作者】
世尊教學生們觀完地獄、餓鬼、畜生、修羅等惡業道之後,接著便要
求學生們仔細觀察善業道的實相,世尊說道:
《正法經》(T17n0721_p0125a02)
┬┬┬┬┬┬┬┬┬┬┬┬┬┬┬┬┬┬┬┬┬┬┬┬┬┬┬┬┬┬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已。觀地獄餓鬼畜生不善業報。如實細
觀察已。次第當觀善業果報。
『所以者何?一切眾生。樂於樂果。厭捨苦報。諸樂集故。名
之為天。復觀微細業。集眾善業。受生滅身。得愛果報。』
┴┴┴┴┴┴┴┴┴┴┴┴┴┴┴┴┴┴┴┴┴┴┴┴┴┴┴┴┴┴
由上句可知,“天”的意思就是“諸樂所集”,這些“樂”就是善業
的果報,樂果是由多小的善業所集合的,就是世尊所說的“觀微細業,
集眾善業”,而天道雖是快樂得不得了但仍是“生滅身”,樂果也有
消滅的一天。
生天的業因為何?很簡單,惡因的反面就是善因,惡業的相反就是十
善業,我們在前面提過的“白狗真好命”故事就談到身、口、意十惡
業,善業也一樣是身、口、意,如何會轉生天眾呢?接著來看看:
┬┬┬┬┬┬┬┬┬┬┬┬┬┬┬┬┬┬┬┬┬┬┬┬┬┬┬┬┬┬
『以七種戒。生於天中。何等為七。口業四種。身業有三。以
其親近多修習故。生六欲天。』
┴┴┴┴┴┴┴┴┴┴┴┴┴┴┴┴┴┴┴┴┴┴┴┴┴┴┴┴┴┴
戒就是不犯,上句中的“親近多修習”就是要多去作善業,但是善業
不是天生就會的,需要“修習”,口業有哪四種,即是“兩舌、惡罵
(惡口)、妄言、綺語”,身業有三種,那就是世尊再三叮囑不可犯
的三種:“殺、盜、淫”,有修這七戒的人,死後轉生“六欲天”。
記憶好的同學會問“咦?不是還要有意業嗎?”沒錯,有身、口善業
者就可以有轉生六欲天的福報,加上意業善因“不貪取、不嫉妒、不
邪見”則可以轉生到欲天之上的色、無色二個天界。這欲界、色界、
無色界合稱三界。
六欲天是什?咱們找來《丁福保佛學詞典》看看:
┬┬┬┬┬┬┬┬┬┬┬┬┬┬┬┬┬┬┬┬┬┬┬┬┬┬┬┬┬┬
『【六欲天】
(界名)欲界有六重之天,謂之六欲天:
一、四王天,有持國,廣目,增長,多聞之四王,故名四王天。
二、忉利天,譯言三十三天,帝釋天為中央,四方各有八天,
故從天數而名三十三天。
三、夜摩天,譯言時分,彼天中時時唱快哉,故名。
四、兜率天,譯言喜足,於五欲之樂生喜足之心,故名。
五、樂變化天,於五欲之境自樂變化,故名。(化樂天)
六、他化自在天,於五欲之境使他自在變化,故名。(魔天)
┴┴┴┴┴┴┴┴┴┴┴┴┴┴┴┴┴┴┴┴┴┴┴┴┴┴┴┴┴┴
為何叫六欲天?是因為這六個天界仍有五欲,哪五欲?就是色、聲、
香、味、觸五樣感官的需求和享受,人們的感官染著於色、聲、香、
味、觸五種境界而起的五種情欲,又名五妙欲、五妙色。
五欲的定義為何?我們同樣找來佛學字典的解說:
┬┬┬┬┬┬┬┬┬┬┬┬┬┬┬┬┬┬┬┬┬┬┬┬┬┬┬┬┬┬
『一、色欲指愛著於男女之端莊形貌及世間寶物等種種妙色。
(看的)
二、聲欲指愛著於嬌媚妖詞、淫聲染語、絲竹絃管、環釧鈴
珮等聲。(聽的)
三、香欲指愛著於氣味芬芳之物,以及男女身體之香。(嗅
的)
四、味欲指愛著於酒肉珍餚、甘甜酸辣之美食。(吃的)
五、觸欲指愛著於冷暖細滑、輕重強軟、華衣上服、男女身
觸等物。(摸的)
┴┴┴┴┴┴┴┴┴┴┴┴┴┴┴┴┴┴┴┴┴┴┴┴┴┴┴┴┴┴
五欲的享受世人也會啊,只是天界沒有這五欲的苦,只有樂。而人間
為了這五欲要付出苦的代價,兩者的差別就在這裡。例如人類為了吃
好吃的,用好用的、看好看的…就得努力追錢,錢花光了就苦,沒錢
的就先用現金卡,結果享受完了苦也來了。天界沒這些苦,故名“樂
集”。
有的同學會問“那他們有工商活動、家庭生活嗎?”,天界不用工商
活動,但有家庭生活,世尊告訴我們天界的五欲自得,吃穿用的一出
生就有了,直到福報用完,生命也就盡了:
《增一阿含經》(T02n0125_p0677b28)
┬┬┬┬┬┬┬┬┬┬┬┬┬┬┬┬┬┬┬┬┬┬┬┬┬┬┬┬┬┬
『(六)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
眾五百人俱。爾時。三十三天有一天子。身形有五死瑞應。
(瑞應:先兆、現象)
『云何為五。一者華冠自萎(外形變得難看)。二者衣裳垢坋
(天衣不光鮮了)。三者腋下流汗(身體發臭)。四者不樂
本位(得了憂鬱症)。五者玉女違叛(老婆跑了)。
『爾時。彼天子愁憂苦惱。搥胸歎息。時。釋提桓因聞此天子
愁憂苦惱。搥胸歎息。便敕一天子。此何等音聲。乃徹此間。
(帝釋天王問別人“是誰唉唉叫得那麼難聽?”)
『彼天子報言。天子當知。今有一天子。命將欲終…。(別人
回答“老大,有人要死柳…”)
┴┴┴┴┴┴┴┴┴┴┴┴┴┴┴┴┴┴┴┴┴┴┴┴┴┴┴┴┴┴
天人的命也有盡頭,五欲享受自然消失,人世間有甘有苦,苦時仍有
希望有朝一日苦盡甘會來,但是天人只有樂沒有苦,一旦樂沒有了,
那就會死。
家庭生活也是相同,一個天子會有多少天女老婆是因前世業因而得的
業報,生不生小孩則是自己決定,但不是經由性行為也不是經由懷胎,
天眾是化生的,關於天眾的性行為六欲天有所不同:
《丁福保佛學詞典》
┬┬┬┬┬┬┬┬┬┬┬┬┬┬┬┬┬┬┬┬┬┬┬┬┬┬┬┬┬┬
『【六欲天婬相】
(雜語)俱舍論十二頌六欲天婬欲之相。曰:「六受欲交抱,
執手笑視婬。」此第一四王天與第二忉利天以男女交形為婬,
第三夜摩天以相抱為婬,第四兜率天以執手為淫,第五樂變
化天以相笑為婬,第六他化自在天以相視為婬。 』
┴┴┴┴┴┴┴┴┴┴┴┴┴┴┴┴┴┴┴┴┴┴┴┴┴┴┴┴┴┴
人們因善業轉生天上時是化生的:
《雜阿含》(T02n0099_p0025c24)
┬┬┬┬┬┬┬┬┬┬┬┬┬┬┬┬┬┬┬┬┬┬┬┬┬┬┬┬┬┬
『(世尊告婆羅門)復於餘時親近善知識。聞說正法。內正思
惟。行身善行。行口善行。行意善行故。以是因緣。身壞命
終。化生天上。婆羅門,是故善男子譬如月…。』
┴┴┴┴┴┴┴┴┴┴┴┴┴┴┴┴┴┴┴┴┴┴┴┴┴┴┴┴┴┴
化生的意思即是不經由懷胎而生,而且生下來就像人間四五歲至十二
歲小孩,依各天而不同。另外壽命、食物、能力…種種在六欲天裡自
然也有差別:
《正法經》(T17n0721_p0125a13)
┬┬┬┬┬┬┬┬┬┬┬┬┬┬┬┬┬┬┬┬┬┬┬┬┬┬┬┬┬┬
『(世尊曰)六欲天中。有上中下道,命亦如是,有中有下。
食亦如是,有中有下,色亦如是,有中有下。力亦如是,有
上中下。樂報亦爾。有中有下。』
┴┴┴┴┴┴┴┴┴┴┴┴┴┴┴┴┴┴┴┴┴┴┴┴┴┴┴┴┴┴
就以四天王天的最初階鬘持天來說,世尊說道:
(T17n0721_p0125a17)
┬┬┬┬┬┬┬┬┬┬┬┬┬┬┬┬┬┬┬┬┬┬┬┬┬┬┬┬┬┬
『初鬘持天。遶須彌山四埵而住。是鬘持天。有十住處。於一
一面。異業異名。(此天細分有十種)如是無量業。生鬘持
天。(依照許多不同的善業而受生此天)
『依業受樂。無量種色,娛樂受樂,無有老苦。(沒有老和苦,
一旦五衰相出現就死了)』
『諸業網印印之。從因緣生。非無因生。亦非斷滅。非有作者。』
┴┴┴┴┴┴┴┴┴┴┴┴┴┴┴┴┴┴┴┴┴┴┴┴┴┴┴┴┴┴
上句中的“諸業網”是比喻業因好像魚網,人們是逃不掉的,“印”
是“確定”的意思,業網是由自身行為的因緣所生,不是有第三者在
操控,故曰“非有作者”。
“作者”一詞也是古語,《禮記》【第19卷-樂記】(p-0668)說明
了什麼是“作者”:
┬┬┬┬┬┬┬┬┬┬┬┬┬┬┬┬┬┬┬┬┬┬┬┬┬┬┬┬┬┬
『故鐘鼓管磬,羽籥干戚(樂器種類),樂之器也。
屈伸俯仰,綴兆舒疾(演奏時的旋律),樂之文也。
簠簋俎豆(祭品),制度文章(祭禮祭文),禮之器也。
升降上下(進退順序),周還裼襲(祭服穿法),禮之文也。
故知禮樂之情者能作,識禮樂之文者能述。
作者之謂聖,述者之謂明;明聖者,述作之謂也。』
┴┴┴┴┴┴┴┴┴┴┴┴┴┴┴┴┴┴┴┴┴┴┴┴┴┴┴┴┴┴
世尊說業網所確定的事是沒有作者的,也就是沒有人去規定、執行,
因為業報完全是因緣所生,不會憑空出現(非無因生),也不會憑空
消失(亦非斷滅)。
這裡有同學會有疑問:“那至少業因是由人們所造成的,造業的人不
就是作者嗎?”答案是否定的。造業的人並不明白他的行為是要作什
麼,“作者”的定義是要“知禮樂之情者”才叫“作者”,禮樂之情
就是行為和意義,如器、如文。懂得行為和意義,才是作者,
例如:《論語》【第14卷-憲問】(p-0129)
┬┬┬┬┬┬┬┬┬┬┬┬┬┬┬┬┬┬┬┬┬┬┬┬┬┬┬┬┬┬
子曰:「作者七人矣。」
┴┴┴┴┴┴┴┴┴┴┴┴┴┴┴┴┴┴┴┴┴┴┴┴┴┴┴┴┴┴
作者是聖人,故孔子感嘆知禮樂之情的古聖人有七個。所以佛經裡的
“作者“一詞並不是我們現在通用的把作者解成“去作事的人”,這
差很多了。就像“法師”一詞一樣,唐時是非常崇高的敬詞,現在則
只要是出家人就是法師,成為通稱。
業報是因緣生,因為它是“此有(善惡)故彼有(業報)”,就是同
學們可以朗朗上口的十二因緣觀一樣,可是業報的機制並沒有人去控
制、規劃它,這個觀念超出了單純的因果關係,故世尊強調“業報無
作者”整個業報的運作沒有一個“主操控者”:
《雜阿含》(T02n0099_p0092c12)
┬┬┬┬┬┬┬┬┬┬┬┬┬┬┬┬┬┬┬┬┬┬┬┬┬┬┬┬┬┬
1『(三三五)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為汝等說法。初.中.後善。善義
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所謂第一義空經。諦聽。善
思。當為汝說。
2『云何為第一義空經。諸比丘。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
去處。如是眼不實而生。生已盡滅。有業報而無作者。此
陰滅已。異陰相續。除俗數法。
3『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除俗數法。
4『俗數法者。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無明緣行。行
緣識。廣說乃至純大苦聚集起。
5『又復。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
識滅。如是廣說。乃至純大苦聚滅。
6『比丘。是名第一義空法經。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
上面第二句就是世尊舉眼的功能來說明“眼的功能是沒有人操控的”,
人死眼滅時,會有別的但不是眼球而能看見的功能生成(中陰身的眼
識),而這也沒有人操控,這超出了一般因果觀念(俗數法)。
世尊在這經裡簡要的說明“行者超越了此有故彼有(4)、此無故彼
無(5)的境界時,那就是得到【空】了”,這種沒有“最高主宰者”
的觀念就是“無作者”的觀念。
所以世尊在《正法經》這裡詳細教導行者實觀時,更語重心長的叮囑
道:《正法經》(T17n0721_p0125a22)
┬┬┬┬┬┬┬┬┬┬┬┬┬┬┬┬┬┬┬┬┬┬┬┬┬┬┬┬┬┬
『是故丈夫。常當自勉修諸善業。若愛自身。無始流轉。善、
不善、無記業網。縛諸眾生。流轉生死。猶如水輪。流轉地
獄餓鬼畜生。於人世間。如觀伎眾(好像看戲)。
『若行善業。生於天中。依須彌山…。
『如是比丘。觀於初天。鬘持天眾。』
┴┴┴┴┴┴┴┴┴┴┴┴┴┴┴┴┴┴┴┴┴┴┴┴┴┴┴┴┴┴
下回我們再來看世尊如何教導我們觀察三十三天。請稍候。
--
∼∼∼∼∼∼∼∼∼∼∼∼∼∼∼∼
佛法一,一法佛,一法佛法法一佛。
真如一,一真如,一真如真真一如。
∼∼∼∼∼∼∼∼∼∼∼∼嬰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