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Re: 《流離王與釋迦族-下》
#1
root
> 一箭射殺好苦梵志及流離王
> 這樣事情不就解決了?
> 可見當時並不盛行菩薩乘的教義

> 我認為原始佛教與菩薩乘的教義
> 兩者有很大的矛盾

   其實佛在所謂接近原始佛教的阿含經中就已經把初發心修學,然
後行菩薩道,直至成正覺、轉法輪的次第用種種闢喻說得非常清楚。

原文網址:

   http://cbeta.twbbs.org/result/normal/T02/0099_043.htm

一開始佛用眾生墮在灰河作比喻。河中有火,物為灰燼,以比喻煩惱
故稱灰河。所以在地獄中有一灰河地獄,恐怖哦..。

=========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三 ===========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灰河。南岸極熱。多諸利刺。在於闇處。
眾多罪人在於河中隨流漂沒。中有一人。不愚不癡。聰明黠慧。樂樂
厭苦。樂生厭死。作如是念。我今何緣在此灰河。南岸極熱。又多利
刺。在闇冥處隨流漂沒。我當以手足方便。逆流而上。漸見小明。其
人默念。今已疾強見此小明。復運手足。勤加方便。遂見平地。即住
於彼。觀察四方。見大石山。不斷不壞。亦不穿穴。即登而上。復見
清涼八分之水。所謂冷.美.輕.軟.香.淨。飲時不噎。咽中不閡。
飲已安身。即入其中。若浴若飲。離諸惱熱。
====================

此人爬上山後又見種種美好的事物,這些好東西不是隨便說說的,這
都是有意義的。
====================
然後復進大山上。見七種華。謂優?羅華.?曇摩華.拘牟頭華.分
陀利華.修揵提華.彌離頭揵提花.阿提目多花。聞花香已。復上石
山。見四層階堂。即坐其上。見五柱帳。即入其中。斂身正坐。種種
枕褥。散花遍布。莊嚴妙好。而於其中自恣坐臥。涼風四湊。令身安
隱。坐高林下。高聲唱言。灰河眾生諸賢正士。如彼灰河。南岸極熱。
多諸利刺。其處闇冥。求出於彼河中。
====================

重點就在這一段。多諸利刺者,謂五欲功德。這不是說行五欲有功德,
而是指功能方面而言。釋義為功者福利之功能,此功能為善行之德。
====================
如是。比丘。我說此譬。今當說義。灰者。謂三惡不善覺。云何三。
欲覺.恚覺.害覺。河者。謂三愛。欲愛.色愛.無色愛。南岸極熱
者。謂內.外六入處。多諸利刺者。謂五欲功德。闇冥處者。謂無明
障閉慧眼。眾多人者。謂愚癡凡夫。流。謂生死河。中有一人不愚不
癡者。謂菩薩摩訶薩。手足方便。逆流上者。謂精勤修學。微見小明
^^^^^^^^^^^^^^^^^^
者。謂得法忍。得平地者。謂持戒。觀四方者。謂見四真諦。大石山
者。謂正見。八分水者。謂八聖道。七種花者。謂七覺分。四層堂者。
謂四如意足。五柱悵者。謂信等五根。正身坐者。謂無餘涅槃。散花
                                  ^^^^^^^^^^^^^^^^^^^^
遍布者。謂諸禪.解脫.三昧.正受。自恣坐臥者。謂如來.應.等正覺。
                                  ^^^^^^^^^^^^^^^^^^^^^^^^^^^^^^^
四方風吹者。謂四增心見法安樂住。舉聲唱喚者。謂轉法輪。
====================            ^^^^^^^^^^^^^^^^^^^^

    不愚不癡想出灰河者即可稱為菩薩摩訶薩。由以上經文可以了解,
從凡夫到菩薩,然後成正覺轉法輪,這一連串的過程都是世尊所教導。
經末世尊說:

  【如是。比丘。大師為諸聲聞所作。我今已作。汝今當作所作。】

大師可不是當今李大師之流,大師是佛的尊號。世尊以身作則鼓勵弟
子也向怹看齊。所以當時不盛行菩薩乘的教義和原始佛教與菩薩乘有
矛盾之說,實在是有所誤解。
Fri May 20 11:52:21 2005
回覆 | 轉寄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