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J120565 (JASON)》之銘言:
> 謝謝
請問禪宗的主要思想(義理)是什麼,以誰的為代表
禪是靜慮的意思, 也就是很專心。 靜就是把心專在一處上, 慮就是想, 就是思
考, 就是用心。 一般人不是心很散亂,同時想很多事或把很多事混在一起想, 想
東想西, 想的對象或主題變來變去, 不專心在一個主題上; 或根本無心, 心空
蕩蕩, 甚麼都不想。
禪就是透過專心, 非常專一, 專一到我們說的發呆或發楞的地步, 而且把心定在
同一主題上, 但是不可以思維。 因為思維 ,心就會隨著思維, 變換不同的細節
上, 雖然主題沒有改, 但是一個主題會包括很多內容。
例如, 你思念父母。 父母閃進你的腦際的第一念, 是你只想到父母, 但是你還
沒有繼續思索,例如, 他們現在在做甚麼, 他們好不好等一些和父母相關的事。
把我們的心定在那個剛想起的第一念, 而且盡量持續下去。 因為如果忽然想起父
母, 然後繼續想起父母現在好嗎 ,現在再做甚麼。 這樣的思索, 雖也專心在父
母相關的主題上, 但是已經出現很多小主題, 這就不是真正專心。
學佛的目的是明心和見性。 明心就是很詳細的明白和瞭解我們心或心識的運作。
見性看見佛性。 因為心(心識)的運作, 從粗到細, 可以深到非常的細膩 ,沒
有非常專心是沒有辦法看清楚或認識很清楚的。 粗的運作 例如, 如何起心動
念, 如何想起一件事, 也是心的運作之一, 但是那些太粗了, 人人都知道, 就
不在我們強調的範圍裡 。
念佛、 持咒 、靜坐 、打坐, 甚至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起心動念或動作, 這些都是
禪的範圍。 所以你會聽人說的念佛三昧 ,就是念佛念到很深層的專心時, 就入定
了 。那時念佛是一種反射動作。 說有念佛其實你已經不必用心就自動在那裡念;
說沒有念佛, 你的心或口確實是在念, 你也知道你在念佛, 但是不用刻意。 持
咒也一樣 ,靜坐、 打坐也是一樣 。所以說一心不亂, 心無旁騖。
所以說禪是一種方法, 透過這個方法,訓練我們的很微細很專注的覺察力, 達到
明心、見性的目的。 這是明心見性的必要條件之一, 但是這不是唯一條件, 必須
還要其他的條件配合。
明心見性的條件, 可以粗分為慧力 、定力、 福德資糧和因緣三大項。
請問禪宗的禪,與現代禪修有何不同
禪宗的禪的包括慧力, 定力, 福德資糧的修學和收集。 禪師觀察適當的因緣,
幫助學人明心見性, 這就是為什麼古代禪師很多古裡古怪的動作和對話原因。 但
是這些語言和動作,對悟的人來說,在那個當下都是有特別用意的 ,明眼人(已悟
的)一聽一看就懂; 而對未悟未明心的一般人而言,的確是古裡古怪, 一頭露
水, 不明就裡 。所以才會有人自以為聰明, 說禪宗的公案是無頭公案, 都是禪
師亂說的,都是無意義的。
現在禪修,一般只著重在修定 ,讓身心得到良好的放鬆, 或是追求神通, 這都只
是禪的一種小副產品罷了, 所以非常可惜。
達摩所說的「見性成佛」做何解釋,如何實踐
達摩所說見性成佛。 如果是見性 、成佛之間有逗號隔開, 就是說, 見性與成佛
兩個階段,見性一直到成佛。 如果沒有見性, 絕無可能成佛。 所以見性是成佛的
必要條件。
也可以解釋成, 他是指因地成佛, 所謂因地成佛, 就是說完成成佛的最主要也是
最關鍵的因或是門檻, 就像你要去一個目的地, 你已經找到完全正確的路, 而且
已經上了最後一段,而且高速公路一樣,擺在前面已經沒有岔路 ,所以不可能再走
錯路, 走冤枉路一樣。
各位老師們: 我最近看禪宗的一些專書,發現有一些問題,是否有人可以教我,請
用白話文方式告之。謝謝 問題一:
聰慧與愚頓之人皆能悟道?
都能悟道 毫無差別 聰慧和愚頓是指世俗的意義來說的
是否所悟的道在境界上是相同的。
絕對相同 ,否則就是錯悟。 所以說佛佛道同 ,眾生皆本具佛性, 成佛之性。性
只有一沒有二也沒有大小顏色方圓的差別。
問題二:公案是否有歷史記載,或者是指民間傳言?在學術文章中是
否有使用價值?
有沒有價值, 看你怎麼用。 如果你要把他拿來當文字解析或理論解析, 那是行不
通的,也是毫無意義的。 如果你要拿來判斷說的人有沒有悟, 是真悟或還是錯
悟 ,那就有絕對的意義。 否則禪師怎麼透過公案知道徒弟有沒有悟或是錯悟。
問題三:佛陀「拈花示眾」,在佛陀時代(小乘)是否在其經典中
有記戴,或僅在大乘佛教經典中才有記戴?
只知道是在靈山會上, 不知道在哪一次會, 說哪一部經, 但是可能是在大乘法會
上。
問題四:在慧能之前,就您所知,究竟屬於漸悟或頓悟?請詳述?
那是當代人就有的不同主張或後代人的研究的結論, 以我目前的知見, 不能加以
判定。
但是,我想還是要先把漸悟或頓悟的定義 ,先釐清,再就不同定義來談,可能才會
準確。
如果就個人累積的慧力、 定力 、福德資糧和因緣來說, 是漸漸累積成熟的, 所
不應說, 都不用花時間, 逐漸累積 ,而能成就佛道。 就這一層意義來說 ,沒有
頓悟可言, 只有漸悟。
如果說, 漸悟是指悟有程度上的差別, 也就是說你悟的和我悟的和他悟的, 有境
界上的 ,有程度上的高低寬廣差別來說漸悟。 也就是說, 我必須再經過一段時
間, 才能和你悟的一樣。 以這一意義來說, 只有頓悟 ,沒有漸悟可說。 因為悟
的標的是一樣的, 每一個人一旦悟都是一樣的。 就像我們設定了一個終點或是目
的地, 一旦抵達, 就是抵達, 沒有差別。 譬如說, 你要到台北, 抵達就是抵
達, 沒有差別。 如果你說, 台北那麼大, 但是我們是就一個指定的地點而談。
又譬如到家就是到家 ,不可能再分剛進門或以經進到臥室。
問題五:佛陀的本性指什麼?
這個問題不明確或不是表達很洽當。 你是不是指佛性。 佛性是一個通稱或是一般
名稱, 也就是說不是佛陀專用的, 就像總統這個職位名稱一樣 ,非專指某位總
統, 如陳水扁的一樣。
佛性是指所有眾生包括佛、菩薩在內的生命的實際(現象),也可以說生命的根。
問題六:佛陀的功德指什麼?
佛陀的功德無量無邊, 不可思議。
佛陀的功德之一, 是讓我們有聽聞佛法機會。如果他不示現在這個世界說法 ,我
們哪有佛法可學, 別想踏上學佛之路, 其他的就更別說了。
問題七:頓悟境界為何?是否頓悟即為解脫?若不是那又指什麼?
如以上漸悟和頓悟提所說, 兩者是相對名詞, 並不是很洽當。 應該只說悟一字就
好。 悟就是悟, 不悟就不悟, 不會有頓、漸之分。 除非是指上面所說的。
其實通俗的說, 悟就是我們常說的開竅 ,我們常說突然開竅了, 譬如本來想不通
的道理, 突然間豁然開朗。 就是悟的一種, 又譬如 ,數學題目不會, 突然有一
天懂了。 這也是悟。
只是佛法上講悟是專指明心、見性。
問題八:悟道即成佛嗎?
悟道是成佛的必要條件之一 悟道不等於成佛
問題九:禪宗的打坐如何實際操作,請說明?
請找書看比較詳細
問題十:一般人皆認為慧能對禪宗的貢獻很大,但依禪宗「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原則,應屬三祖僧璨,他未曾留下文獻,他才是符合禪宗的原則,貢獻才是最大?
您認為如何?
不要誤解不立文字, 教外別傳 的意思。
不立文字有兩層意義。 不為文字而害義, 造成本末倒置, 不去瞭解佛陀或祖師的
本意, 光在話語或文字上做文章。 譬如說明書, 是要說明如何操作一部機器。已
經完全會操作了,而且很熟練,不會忘記了, 還要把說明書帶著不放, 或是拿說
明書的內容來研究, 說明書的文字意思嗎?
教外別傳, 教是指教導的意思, 而不是指宗教的意思。 教要用口說, 手寫。 因
為不用口說,也不用手寫文字 ,所以說教外別傳。 教字或宗教的意思,在清朝西
洋宗教 - religion傳入中國之前,都是指教導的意思。 宗是指自己瞭解宗派學說
或是事實, 教是把自己瞭解的轉教他人。所以說宗是自己清楚,自己懂; 教是教
別人也懂,也瞭解,也清楚知道。
問題11:關於佛性思想中,佛性的實踐有何實踐步驟或方向?
這個題目太大, 請收信 信箱j120565。
一般而言, 所謂思想, 是指一種思想體系, 而且是形而上的和假設性的或推理想
像的。 如果是這個意思, 則不適合把佛性歸為一種思想體系。 那是不正確。 佛
性是一種事實存在, 是人人可證的, 是和我們形影不離的, 除非死了, 才離開
這一世肉身。 死是因為佛性離開肉體(時間到了,該離開了,無病、無傷而死)或
是肉體已不堪用而離開(病死 、受傷死, 也可能時間未到)
問題12:請用白話文告之何謂「常善」、「無常善」?並舉例說明?
請問出處
問題13:五祖依何種標準,選慧能為六祖?依何準則?
依慧能大師的悟的因緣成熟與否
問題14:達摩「隨緣行」告訴我們,對於我們面對的生活,皆是因緣造
成的(如何能證明所遇見的每一見事皆是因緣造成的),故不可與此原則對抗,是
否是宿命論?
每一件事出現, 我們都會有反應。 我們的反應,不管是善、惡或不善不惡, 就是
成就了新的因。 新的因就會影響接著的或以後而來的結果。 所以過去已經做的,
在做的當下已經決定了未來的果, 那是未來果的因, 所以說菩薩畏因, 眾生凡夫
畏果。所謂的看到棺材才流淚,不事前未雨綢繆。
其實日常生活中, 每一件大大小小的事,都是依因緣法則運作。 只是我們習以為
常, 忽略罷了。 不要把因緣想得太複雜,例如種瓜得瓜。 種瓜難道只有種子本身
就可以成就嗎? 還要氣候、 濕度、 溫度 、季節 、土地、日曬等等因素配合。又
譬如餓肚子的因是食物消化完了, 吃了東西是因, 肚子飽了是果。 喝水也是一
樣。 又如吃了壞東西, 並不一定每個人都會肚子不好, 壞東西是因, 其他的因
素是緣, 有沒有肚子壞是果。
所以因緣是變數 。每一件事情發生都是許許多多的因素變或變數造成的。 變數改
變, 結果當然隨著改變, 只要控制好因和緣, 就可以掌握結果。
生命亦是如是。 所以非宿命論。 為甚麼即便很努力做事,改變此生命運卻很難或
很微細呢? 因為過去累積的因太多了, 要用此生的一點做為去馬上改變當然很難
也很微細。 但是你不有所作為, 則一定不能改善。 為善如是, 為惡亦是如是。
所以才會有很多人 認為善人沒善報, 惡人沒惡報。好像這是世界很不公平。 我們
知道的只是這一世到目前為止。 這一世以前的善、惡因果, 我們並不知道。 譬如
一杯水, 你沒看到人放糖, 但是水卻是甜的 ,你會覺得很奇怪嗎? 因為在你看
到水之前,已經有人放了糖; 或者你自己放了糖,卻忘了。 總之你不知道放糖這
件事, 但是糖已經放進去了,卻是事實。
各位老師: 請教
「解脫」煩惱斷盡就是解脫。 例如晚上睡著, 暫時斷了煩惱, 也算是暫時解脫。
、「頓悟」 前面已經說過
、「空」佛法上的空,是指佛性的空相、空性。 因為佛性(如來藏)無形無色,
但是卻能無所不包, 永遠不會裝不下。 所以說空性, 他的性像虛空一樣, 而且
比虛空還空。
、「涅槃」煩惱斷盡, 不再受六道生死輪迴 。
、「無」沒有或做否定解。依前後文意而定。
這些字詞是否有相關。如果有相關,那麼如何相關法?如果沒有相關,那麼他們之
間的差異在裡,
是否可以用白話及舉例說明。(請不必用佛光大辭典貼上來給我看,我看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