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cufe (幾番橫渡)》之銘言:
: 這樣不也是一種駝鳥心態嗎?
: 之所以想尋求佛法,是希望能有所謂的"理"
曾聽過兩個故事, 不過記得不是很清楚...
末學大致上描述一下, 因此而導致您無法到網路上找到完整的全貌煩請包含:
一個是, 一位居士因為在茅房上廁所時掉出了一枚金幣而凝心尋找,
就在苦惱至極之際, 吒見一隻蛤蟆蹲在草叢裡,
方才興念欲似蛤蟆能竄入叢中尋找, 意識循即離身附入蛤蟆身中.
後來有一位老和尚見狀, 一看到蛤蟆, 大力壓了牠一下, 那位居士才醒過來.
另一個故事是, 金碧峰禪師是位修行道行甚高的修行者,
到他陽壽盡時, 牛頭馬面每次都抓他不著, 因他一入定, 牛頭馬面根本拿他沒辦法.
後來閻王跟牛頭馬面說, 金碧峰禪師受了當今皇帝賞賜的一個玉缽, 喜愛非常.
若此去遇他入定, 將缽取出輕敲一聲即可.
牛頭馬面照著做, 結果金碧峰禪師即時出定, 喊道:"誰在動我的缽?"
然後他就被抓了.....
不過, 金碧峰禪師也因此而懂了, 於是跟牛頭馬面請求能再拿一下那個玉缽.
牛頭馬面笑著把缽遞給他, 他一接過缽, 馬上就將他摔到地上摔破了.
瞬間, 金碧峰禪師脫離了枷鎖, 留下一句:"若能抓得住虛空, 再來抓我金碧峰."
這兩個故事的真實性或正確性姑且不論.
末學從這兩個故事學到的, 是我們若是總是抓著自身喜愛的對象不放.
那我們的世界就是那麼小.
我們的能力就是那麼小.
大概可以說是畫地自限吧.
世間的人事物, 從形成的那天起就都不斷向損壞的方向走.
即使沒有人使用, 也是一天天壞去.
不容易因時間損壞的, 也將不容易因人為使用而損壞.
若是會因為借予而損壞, 當然也就有可能因為自身使用而損壞.
保持或損壞, 豈是能完全保障.
將廣大的心量侷限在小小的人事物的成住壞空, 不免浪費?
多數人不喜陌生人觸碰自身,
然, 陌生人與好友不過差別在意識心的喜惡或生熟.
既是意識, 只消稍轉念頭, 即有天堂地獄之別.
雖說轉念甚難, 然, 理如此也.
佛家修行所為何事? 轉念而已.
轉念入空, 何事得而擾自?
末學拙見, 希望能有一點參考的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