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篇說的是病毒比較深層的意義,請大家參考看看嘍!
<有關SARS>
從身心靈觀點看病毒
許添盛醫師(板橋醫院身心科代主任.中華新時代協會心靈諮商師.遠流《許醫師
諮商現場》《許醫師安心處方》《用心醫病》《絕處逄生之旅》作者)
-------------------------------------------------------------------------
-----------------------------------------------------------
就生理學角度而言,病毒是一段游離的DNA 或 RNA ,其生命乃介於生物與非生物之
間。病毒本身並不具有完整的酵素系統,它具有遺傳指令,卻沒有將遺傳指令付諸
實現,形成蛋白質的機制;因此,病毒要不是在活細胞外,以結晶體的方式存活數
十萬年,要不就是在細胞體內與之『共生』。
病毒在大自然界裡扮演基因訊息的傳遞者,可以這樣說,若沒有病毒的存在,則細
胞的演化便不可能達成。舉例而言,其內不含有病毒的白喉桿菌並不具有產生莢膜
的特性,很容易在大自然界被消滅,或遭受人體內白血球的吞噬。 近幾年來基因工
程的盛行,若沒有身為病毒家族的一員── 噬菌體的幫助,扮演載具體的重大角
色,切割原細胞內的基因組,並將新的遺傳訊息嵌入,則遺傳工程不可能有任何革
命性的突破。
在生物體與生物體之間,細胞與細胞之間,病毒的存在有助於穩定生態平衡。當生
物體與其生存的自然環境產生物理及化學性的不平衡時,病毒會轉成活動的狀態而
進入生命體,開始影響宿主的基因表現,產生新的蛋白質或調整酵素系統,使宿主
宛如一種『突變種』,以便與自然環境一同演化,不致遭受大自然的淘汰。
病毒也有將一種生物體的遺傳訊息或演化成果傳給同種或異種生物體(creature)的
功能。當然,這是一連串感染、突變、演化、死亡的過程。究其本質,當一個生命
體藉由與病毒合作的結果而學會一種基因表現上的新把戲時,它會將這種學習成果
以一種『變種病毒』的方式散播出來,以一種大自然界供需的關係,傳遞給其他的
生命體。因此,在生物與生物之間,若無病毒的存在,生命的穩定性便不會存在,
同種生物及異種生物之間基因訊息的傳遞,基因經驗的累積交換,或集體 BAt化的
過程,也不會存在。
就算在一個最健康的人體內也有數種乃至十數種所謂致死病毒的存在,在其不活動
的階段,這類的病毒對促進人體的整體健康上,有莫大的助益,甚至也阻止了外界
更致命病毒的入侵。大家習慣將病毒當敵人,可是,病毒若不存在,生命也不存
在。
什麼情況下病毒會進入宿主? 病毒進入宿主後的表現為何? 一般而言,病毒進入宿
主內有以下數種表現方式︰
一是融入宿主的基因序列(genetic code),病毒基因可調整或加強宿主某部分的基
因表現,提昇其配備,製造某些必須的氨基酸及維生素,或加強其防禦力。
二是潛伏在宿主的基因組內,是個不活動的旁觀者。雖說是不活動,卻對整個基因
序列有穩定及平衡的作用。若日後生物體發生變化,病毒可由不活動再轉成活動。
三是幫助宿主細胞完成其生命週期,將宿主細胞的基因指揮權轉移到病毒的基因
組,令宿主的蛋白質工廠合成病毒的下一代,而停止宿主細胞本身的生命過程。將
一個細胞的生命轉成一大群的病毒後代,活在生物體內散播或傳播到生物體外。
四是病毒基因取得部分的控制權,一方面細胞維持其生理過程,一方面病毒緩慢的
產生自己的下一代;兩者取得其生態平衡。
以上的四種過程皆是宿主與病毒在生物學及基因學上不同的合作方式。其互動的關
係遠比想像中的複雜。
舉例而言,不論是在宿主內擴散,或在宿主間的感染,不論同種或異種之間,都是
一種生物上合作的過程。並非如大家假設:宿主缺乏防禦力或宿主免疫力不足,以
致病毒入侵;而是,宿主細胞『主動』降低其防禦力,與病毒合作,以完成其入侵
或擴散過程。
那麼大家一定好奇,在什麼情況下宿主細胞會主動降低其免疫機制,讓病毒輕易的
穿透細胞膜,與宿主的基因序列快速結合,甚至與宿主基因序列內原有的基因訊息
或潛伏病毒起交互作用,完成基因改組,再造新的突變種?
病毒及宿主的基因表現不只是一種生物學現象,其過程更是一種文化的、社會的、
甚至是經濟的現象。一九一八年的流行性感冒,奪去全球二千萬至一億的生命,其
帶來的結果是觸目驚心的駭人景象,卻將第一次世界大戰提早結束。綜觀歷史,戰
爭與流行病總是相隨,其背後是否暗示,人類的行為和病毒表現之間有關係? 在人
類集體心境影響下,宿主與病毒間的合作關係有了新的變化?
如果宿主與病毒的共生合作關係,是建立在宿主細胞之生物學上的指令一致上,宿
主感受到其生存環境之政治、社會、文化及經濟上的安定性,宿主對其生活品質,
未來的展望有一相對上的滿意及安全感,因此,其細胞生理功能的展現及基因上的
訊息也將平順無礙。
若宿主對其生存的現狀存在著極大的不滿,也許是政治上的不滿,經濟上的不滿,
文化上的不滿,或存在尊嚴的不滿,宿主首先會採取的是『有效的行動』,藉由一
連串個人及集體的努力,一連串的改革,抗議,希望可以爭取到生存的尊嚴及生命
品質的提昇。行動若奏效,個人及集體的惡劣處境(指的不只是經濟上的惡劣,還包
括心境上的惡劣)獲得改善,憤怒的能量則逐漸消弭。
倘若一連串的抗議、改革均無法扭轉個人與群體所感受到的不滿、不確定性及不安
全感,也許生活品質、尊嚴及經濟條件每況愈下。這種無效的行動會導致心理上的
冷漠、絕望及無力感,也將引爆一種『生物性的絕望及憤怒』。
這樣的心理氛圍及精神狀態會活化本來潛伏在生物體內的病毒,也會令宿主主動降
低免疫力。心理的絕望之火點燃細胞的絕望及病毒的憤怒之火;一個無效的社會、
政府及經濟的抗議,會轉成可怕的『生物性的抗議』。絕望及憤怒之火很快的吞噬
了一個健康的生命體,但是,大家不要忘了,絕望及憤怒之火是會快速漫延的,也
許同時在全球各地引爆,其顯現出來的結果便可能是一個令群醫束手無策、快速傳
播的致命流行病。
因此,非常容易理解,為何一個流行病的爆發總是指出了引起這種混亂的政治、社
會及經濟狀況。而且,引人深思的是,流行病的爆發常發生在個人對抗大環境的無
力感,尤其是在集體的政治及社會抗議失敗或被認為無效之後。流行病更常發生在
戰時,發生在那些眼見戰爭殘酷的進行,卻無力阻止的人道主義者身上;發生在那
些眼見戰事無休止,而經濟逐漸凋敝,未來逐漸無望的人身上;發生在那些反對自
己的國家捲入?D4爭,卻無能為力的人們身上。
賽斯書《個人與群體事件的本質》對流行病做了最深刻的剖析。流行病達到了好幾
種目的,警告說某種情況將不再被容忍,有一種『生物性的憤怒』將持續被表現出
來,直到情形被改善為止,也許是經濟、衛生條件的改善,也許是政治、戰爭行為
的改善。因此,有時這種流行病最後終於導致政府的被推翻,或戰爭的失敗。
然而,疾病也會帶來希望。那些未被絕望擊倒的人、那些相信自己是有力量的人將
對疾病免疫,也將喚醒自身內的勇氣、信心、希望及愛,而能採取有力的行動讓這
世界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