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4/20 聯合報】
癌症 中醫的觀點
葉慧昌/中國醫藥學院副教授
癌症自民國七十一年起即成為國人健康的第一大殺手。衛生署近日公布「八十八年
度癌症登記報告」,全年罹癌人數達五萬六千多人,較前一年增加四千餘人,平均
每九分廿秒就有一人罹癌,每十萬人口中,有兩百五十二點八人罹患癌症。
就傳統醫學理論而言,癌瘤的發病機理可歸納為下列幾項:
一、氣滯血瘀:氣血是人體生理功能的一種表現,如果某種因素引起氣的功能失調,
出現氣鬱、氣滯、氣聚等,日久必然導致血瘀,積久則成塊。故古書
《三因方》說:「氣血凝滯,結癭瘤」,《醫林改錯》則說:「肚腹
結塊必有形之血」。
二、痰結濕聚:如古代名醫朱丹溪所說:「凡人身上中下有塊者,多是痰」,高錦
庭所說:「癌瘤者,非陰陽正氣所結腫,乃五臟瘀血、濁氣痰滯而成」
。蓋津液不化,與邪火熬灼,凝結為痰,痰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
到。
三、邪毒內蘊:不論毒邪入侵或情志抑鬱,日久皆能化熱化火,此邪熱火毒,蘊於體內
,日久必發,形成癌瘤。
四、臟腑功能失調,氣血虧虛:如張景岳所言:「脾腎不足及虛弱失調之人,多有積聚
之病」,故在癌瘤病程中,因病邪日久,耗精傷血,損
及元氣,面削形瘦者占多數。
中醫藥治療癌瘤患者,一般應配合手術及放射治療,在臨床上有下列幾項特點必須掌握
住:
一、重在健脾:古人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補腎雖為固本之舉,
惟須緩圖,難收近功,健脾則為當務之急,唯有脾胃健運,水穀精
微方得以化生不竭,充養周身。因此,時時顧及患者的胃氣,重用
健脾益氣和胃消食的藥物,往往能增進食慾,改善症狀,控制病灶
發展,從而得到早日康復的效果。
我們曾看到一些患者,即使正氣不虛,但若一味服用抗癌草藥,則常會戕害胃氣而
難以堅持長期服藥,所以必須加入健脾和胃、寬中理氣之品,方使藥物得以受納,
藥效得以發揮。
二、重在滋陰:癌症患者手術、放療後常致陰虛津虧,容易口乾舌燥,面部麻木,
身體覺有虛熱,兩耳似有東西塞住,大便秘結,小便少而黃,甚或
皮膚、口腔潰爛,吞嚥困難。治療上宜用大劑滋陰生津之品,以滋
陰和健脾方法配合使用。
三、除邪務盡:如果餘邪未清,常會死灰復燃,難以收拾。因此在整個療程中都需
重視抗癌方藥的運用,以求防病治病。臨床上常見有些患者在經過
長時間治療,症情穩定、好轉後,就自行減少藥物劑量或中止治療
,導致癌症復發或轉移,不得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