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雜阿含(736)經
#1
@Facebook
雜阿含(736)經

    本經乃佛陀對比丘開示修習七覺分當得的七種果位;獅子吼網站在本經的【讀經
拾得】列舉七種果中的第二果位有誤。「五下分結盡」是成就阿那含果的必要條件,
不是果位。那問題來了,佛陀說有七種,這就少了啊!問題出在斷句上,詳述如下:

    本經可看成是(734)經二種果(阿羅漢果,阿那含果)的補充說明,依成就的
時間先後排序;阿羅漢果分二種,阿那含果分五種,總共七種。清楚這層關係,原經
文的斷句就不難釐清。

 我認為要這樣斷句:

「是比丘得現法智證樂,若命終時﹝#智證樂﹞【;】若不得現法智證樂,及命終時
,而得五下分結盡,中般涅槃;」

    這「若命終時」的【若】字最易誤導讀經者思維,同樣是連接詞,這裡是「或、
或則」之義。其他的「若」作「假使,如果」解。所以失蹤的第二果位就藏在第一果
位中--於命終時(或說「臨終時」)智證樂。

    如再比對雜(740)經就更清楚明了:

「何等為七?謂現法智有餘涅槃,及命終時,若不爾者,五下分結盡,得中般涅槃。
……」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雜阿含(736)經
#2
@Facebook
不好意思,你上面說:「阿羅漢果分二種,阿那含果分五種」可以再說的明確一點嗎
?是哪兩種阿羅漢果?哪五種阿那含果?依於何經來說?
Thu Sep 07 17:39:31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雜阿含(736)經
#3
@Facebook
南傳:相應部46相應3經
Thu Sep 07 19:56:37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雜阿含(736)經
#4
@Facebook
(七三六)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如上說。差別者:「

若比丘修習七覺分,多修習已,當得七種果、七種福利。何等為七?

1.是比丘得現法智證樂,[在生時證得解脫,死後入涅槃]

2.若命終時(得現法智證樂)[死亡過程中證得解脫,順便入涅槃]

3.若不得現法智證樂,及命終時,而得五下分結盡,中般涅槃。

4.若不得中般涅槃,而得生般涅槃。

5.若不得生般涅槃,而得無行般涅槃。

6.若不得無行般涅槃,而得有行般涅槃。

7.若不得有行般涅槃,而得上流般涅槃。」
Thu Sep 07 18:40:47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雜阿含(736)經
#5
@Facebook
因此,本經【讀經拾得】

1.   當生成道(得現法智證樂)。若沒有當生成道,在命終時也能成道,或是獲得
以下果證:

2.   五下分結盡

改為;

1.     當生成道(得現法智證樂)。

2.     若沒有當生成道,在命終時也能成道。
Thu Sep 07 19:55:01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雜阿含(736)經
#6
@Facebook
Kevin Hsu 依我的理解,從阿毗達摩的觀點,死心結束當下就是死亡的發生,並不存
在「死亡的過程」這含糊的時間。

因此,您說第二種果「若沒有當生成道,在命終時也能成道。」必須對於「命終時」
作出明確的界定,否則也是含糊的:

1. 如果這句話當中的「命終時」指的是死亡之前,那麼您說的第二種果便含攝於第
一種果「得現法智證樂」之中。。

2. 如果這句話當中的「命終時」是指死亡之後,那麼即屬於「得五下分結盡」而且
又得「中般涅槃」的狀況。甚至可以說是得五下分結盡之後的所有狀況。

由以上的解析,您所說的第二果其實已經包含在「現法智證樂」以及「中般涅槃」之
中。此外,「果」在此經中不需刻意翻成果位,而是成果,自然「五下分結盡」也是
一種成果。原導讀中的寫法雖然不全滿足七種果(因為斷五下分結只是過程),但依我
所解仍是較為正確的。

與本經相當的南傳經文 (相應部46相應3經/戒經)中,佛陀是以條件式的邏輯來講解
修習七覺分的七種成果,莊春江老師的譯本是這樣:

「在當生之初期到達完全智。 如果在當生之初期未到達完全智,則在死時到達完全
智。 如果在當生之初期未到達完全智,如果在死時未到達完全智,則以五下分結的
滅盡而為中般涅槃者」

我將其畫成邏輯圖來釐清,可以較容易理解。

雖然能解析您的說法在邏輯上有錯誤,但我認為原導讀的寫法也是有問題的,因為「
斷五下分結」在所畫的圖中,不管怎麼解讀都一定是 internal node,如果不是 
leaf,怎麼能算是結果之一?我想問題的癥結可能是在南傳經文這一句話:

「如果在當生之初期未到達完全智,則在死時到達完全智。」

這句話的後半句,並不是寫「則在死時斷五下分結並達到完全智」,而是在這句都交
代完後才開始做「斷五下分結之後是否中般涅槃」的條件判斷?

當然有一種可能,是「斷五下分結」在這一句話中被省略了,反正都達到完全智了,
本來就會斷五下分結嘛。

如果是因為省略幾個字這種可能,那麼只要把第二個果的解釋改為「死時那一刻斷五
下分結並得到究竟智」好像就說的通,但這依然沒辦法跳脫我指出的邏輯問題,這樣
的第二果必然還是包含在「現法智證樂」以及「中般涅槃」這兩種果之中。

以上說了那麼多,這個也不對那個也不對,不過我也沒辦法在此提出一個答案就是了
。
Sun Sep 24 00:23:04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雜阿含(736)經
#7
@Facebook
感恩Russ Wang點醒,引領我沉澱對法義的思惟。故再提三點補充:

1﹒涅槃界有二種:有餘依涅槃,無餘依涅槃。

「現法智證樂」因報身還在稱「有餘依涅槃」,俟其命終即為「無餘依涅槃」;而命
終「當下」智證樂,就是「無餘依涅槃」的阿羅漢。

2﹒阿羅漢果是「不生」;阿那含果是「不還」。所以阿羅漢現世是最後生,命終【
當下】證果,即不再輪迴受生。阿那含果則於【再要生】「五淨居天」當下及過程中
,或住一段短長時日而成就般涅槃。這依證悟時程先後雜阿含(740)經分五種般涅
槃;在中阿含第六經(七善人經)分類,中般涅槃再細分為三種而成七種。

3﹒再細看雜阿含(740)經,就不易因語意不清而誤解。

「若比丘修習此七覺分…當得七果…謂:ヾ現法智有餘涅槃;及ゝ命終時﹝#智無餘
涅槃﹞;若不爾者,五下分結盡,得ゞ中般涅槃;若不爾者,得々生般涅槃;若不爾
者,得ぁ無行般涅槃;若不爾者,得あ有行般涅槃;若不爾者,得ぃ上流般涅槃。」
Thu Sep 28 11:31:17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