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必然要知道的先決條件:先得法住智 後得涅槃智
#1
@Facebook
「必然要知道的先決條件:先得法住智 後得涅槃智」

在雜阿含三四七經中,須深盜法,而最後向佛陀坦承,須深不知如何證得解脫,有以
下對話:

佛告須深:「彼(那些證得阿羅漢的比丘們)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
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離於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須深白佛:「我今不知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
逸住,離於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佛告須深:「不問汝知不知,且自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
思惟,不放逸住,離於我見,心善解脫。」

最後一句中,佛陀說:不論你知不知道,就是要先知道法住智,才能得涅槃智。 是
個必然次第強調的概念,而與讀經班學友們的討論中,發現:法住智是同於聖者、一
般人的,一般人可先從法住智下手,再進階求得涅槃智。

而跳過世間因果道理的展現,直接說涅槃如何者,則是要慎思明辨。

20160726 後記

重讀經文有新發現:

一直覺得這經怪怪的,明明 須深就說不知了,為何佛還要再說不論你知不知道,你
要先﹝自己﹞知道

主詞有重複的感覺,

後來我覺得是:

須深白佛:「我今不知(那些阿羅漢們;他們)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
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離於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佛告須深:「不問汝知不知(不管你須深知不知道他們;阿羅漢們先知法住,後知涅
槃),且(你自己要先知道)自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
,不放逸住,離於我見,心善解脫。」

前面是 須深表明自己不知道阿羅漢們的先知法住,後知涅槃。

佛才再告訴須深:不論你知不知道他們如何,你自己就是要先知法住,後知涅槃。

主要是 須深自己知覺的對象,從他人,到佛強調須深自己要知道。

也因為去理解:佛對須深說的是--須深認知到的主詞不同,顯出對比,比較好理解,
不過這也只是我個人理解,還需要多跟各位法友討論以求更廣的理解。
Sun May 22 17:58:55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必然要知道的先決條件:先得法住智 後得涅槃智
#2
@Facebook
謝謝阿建和 Russ Wang 的分享,已收入進階辨正中: 
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E7%A0%94%E8%A8%8E_%E7%
82%BA%E4%BB%80%E9%BA%BC%E5%85%88%E7%9F%A5%E6%B3%95%E4%BD%8F_%E5%BE%8C%E7%9
F%A5%E6%B6%85%E6%A7%83
Sun May 22 22:18:59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必然要知道的先決條件:先得法住智 後得涅槃智
#3
@Facebook
有部分我還是澄清一下,以下為獅吼讀經拾得原文:

Ab Tsai 的解釋法是將北傳這邊的「慧解脫」認定為不是「阿羅漢」,只是某種形容
詞,是說比丘自己很有信心以後將能達成阿羅漢,而反對解說此經講「有慧解脫阿羅
漢」(熱狗阿羅漢)。現在看到南傳及『摩訶僧祇律』,都沒講初禪至四禪,看來這
段經文的確不宜用作「慧解脫阿羅漢」存在的證據。

這是引用蔡老師的說法,我個人想法是:

我大致同意北傳的引用為慧解脫阿羅漢存在的證據是比較薄弱的,這裡我在讀經班時
誤解為蔡老師不同意慧解脫存在,表達有誤,不好意思,應該是理解 蔡老師是純指 
北傳證據薄弱而已,這點謝謝 Russ Wang 學友提出指正。

但我看法不同處:南傳、北傳、摩訶僧祇律,都有自證阿羅漢的定型句,因此慧解脫
阿羅漢的定義,可能可以從南傳、摩訶僧祇律來比對跟看其他論文而已。北傳也是同
意有慧解脫阿羅漢的,只是說 北傳的慧解脫阿羅漢的「定義」可能需要討論而已。
Mon May 23 02:07:53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必然要知道的先決條件:先得法住智 後得涅槃智
#4
@Facebook
隨喜善知識!!
Mon May 23 10:51:44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必然要知道的先決條件:先得法住智 後得涅槃智
#5
@Facebook
請問 "先知法住" 和 "先知道法住智" 是否相同 ?
Mon May 23 12:17:59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必然要知道的先決條件:先得法住智 後得涅槃智
#6
@Facebook
"先知法住" 是不是 未必能得"法住智" ? 好比正在修行的比丘和已得法住智比丘是
不是不同 ?
Mon May 23 12:22:41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