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心受的喜、憂、捨
#1
@Facebook
「心受的喜、憂、捨」

「受」可區分為「樂受」、「苦受」、「捨受」(即「不苦不樂受」),也可區分為
「身受」與「心受」。其中身受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所直接緣生的受,
心受則是意根所緣生的受。

有的經中則將遇舒適的境界時心的樂受特別稱為「喜受」,遇違逆的境界時心的苦受
特別稱為「憂受」。因此將受區分為五種:(身)樂受、(身)苦受、(心)喜受、
(心)憂受、捨受。

阿羅漢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身受,但不引生心受,因此能身苦但心不苦。凡夫的身受則
會引生心受,例如由喜受而生貪愛,由憂受而生瞋恚。

卷十三第336經講的「六喜行」即是心遇舒適的境界時的造作,第337經的「六憂行」
則是心遇違逆的境界時的造作,第338經的「六捨行」則是心遇不苦不樂的境界時的
造作。

這六喜行、六憂行、六捨行,在《中阿含經》卷四十二〈根本分別品2〉第162經分別
六界經中,總稱為「十八意行」。

第339至342經則將六根對六境時沒有貪、瞋、癡,而能恆常捨心(心平等、寧靜,而
能捨離)並且保持正念(清澈覺知)、正智(清晰理解),稱作「六常行」。


「心受的喜、憂、捨」 「受」可區分為「樂受」、「苦受」、「捨受」(即「不苦不樂受」),也可區分為「身受」與「心受」。其中身受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所直接緣生的受,心受則是意根所緣生的受。 有的經中則將遇舒適的境界時心的樂受特別稱為「喜受」,遇違逆的境界時心的苦受特別稱為「憂受」。因此將受區分為五種:(身)樂受、(身)苦受、(心)喜受、(心)憂受、捨受。 阿羅漢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身受,但不引生心受,因此能身苦但心不苦。凡夫的身受則會引生心受,例如由喜受而生貪愛,由憂受而生瞋恚。 卷十三第336經講的「六喜行」即是心遇舒適的境界時的造作,第337經的「六憂行」則是心遇違逆的境界時的造作,第338經的「六捨行」則是心遇不苦不樂的境界時的造作。 這六喜行、六憂行、六捨行,在《中阿含經》卷四十二〈根本分別品2〉第162經分別六界經中,總稱為「十八意行」。 第339至342經則將六根對六境時沒有貪、瞋、癡,而能恆常捨心(心平等、寧靜,而能捨離)並且保持正念(清澈覺知)、正智(清晰理解),稱作「六常行」。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心受的喜、憂、捨
#2
@Facebook
在其他經中通常區分受為樂、苦、捨(不苦不樂)三種,但在這幾經卻將心受特別區
分為喜、憂、捨,是否會矛盾?

其實不會,卷十七第485經中佛陀就說了:「我有時說一受,或時說二受,或說三、
四、五、六、十八、三十六,乃至百八受,或時說無量受。」其中的「三受」就是「
樂、苦、不苦不樂」受,「五受」就是「(身)樂、(心)喜、(身)苦、(心)憂
、捨」受,佛陀並表示不同的分類法只要能正確地理解,就不會矛盾。
Sun May 15 16:19:11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心受的喜、憂、捨
#3
@Facebook
我想請教,如何能辨別是"身受而不生心受" 而非 "身受而壓抑心受,變成冷漠、麻
木"呢??
Sun May 15 20:32:31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心受的喜、憂、捨
#4
@Facebook
「冷漠、麻木」是「捨受」。剛好第339經等經可顯示,六捨行時感到不苦不樂,縱
使心腸如石頭般無知無覺,仍有癡,還是會造業。解脫者則是捨心住正念、正智,沒
有貪、瞋、癡,而不造業。

白話來講:沒有止、觀修習的人,身受就會心受,縱然麻木也是一種心受 :p
Sun May 15 21:26:15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心受的喜、憂、捨
#5
@Facebook
我的想法是:

跟麻木對比的捨心住正念正智的不同點在於:正念是對所緣清清楚楚、正智則是心中
清清楚楚地知道無常等佛法,而麻木只是感情上無感,並沒有搭配正確的對所緣的專
注(正念)與心中同時存在對佛法的理解(正知)。

其實大剛已經講得很清楚了XD  我現在才回頭看到,另外觸發感想是:學佛不是心裡
什麼都沒有,而是更清楚、更看透,這點也有可能是初學的誤區,我也曾經踩過此誤
區orz

引玅境老法師的話:

這得了聖道的人,他自己知道自己得聖道的;就像人得了財富了,他自己知道他有多
少財富。我們常說:「不分別,不分別,你不要分別。」我們佛教徒常會用這句話。
這個不分別是說:你不要有染汙的分別。他的大智慧境界對於世界上一切事物,是非
常地分明的、更清楚,比我們肉眼凡夫看得更清楚,不是糊糊塗塗的。
Thu May 19 21:53:37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心受的喜、憂、捨
#6
@Facebook
謝謝!!
Sun May 15 21:36:32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心受的喜、憂、捨
#7
@Facebook
心解脫~
Mon May 16 09:30:01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心受的喜、憂、捨
#8
@Facebook
大哉善知識!最近正好思索於六捨行與六常住行的差異!一直反覆思惟六捨受與六常住
行間的差異!心中升起佛陀對外道修行的對話,眼不見,耳不聽不是修諸根者!從聖賢
法律修諸根,到弟子修諸根,到修諸根學跡見!因此,正知正念的正思惟所產生的空
行捨才是解脫之道!今日於此得見您的說明,於我心有戚戚焉!!感恩!
Wed May 18 10:42:34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