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上週讀經班討論時
#1
@Facebook
上週讀經班討論時,有兩個尚未有答案的問題,在此徵求大家的看法,希望有想法的
同學能不吝提出。^^

Q1. 《雜阿含》456 經中「緣內故可知」與「緣有第一故可知」的「內」與「有第一
」是什麼意思呢?

佛告比丘:「彼光界者,緣闇故可知,淨界緣不淨故可知,無量空入處界者,緣色故
可知,無量識入處界者,緣內空[4]故可知,無所有入處界者,緣所有可知,非想非
非想入處界者,緣有第一故可知,滅界者,緣有身可知。」 

Q2.《雜阿含》459 經中「有眾生方便界,令諸眾生知作方便耶」該如何解釋比較順
?在這一經中,世尊怎麼說服婆羅門的?

佛告婆羅門:「我今問汝,隨意答我。婆羅門,於意云何?有眾生方便界,令諸眾生
知作方便耶?」

婆羅門言:「瞿曇,有眾生方便界,令諸眾生知作方便也。」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上週讀經班討論時
#2
@Facebook
先回答第一題Q1

依『雜阿含經論會編(中)』註【65-003】寫道:「空」,原本作「內」,元本改為
「內空」。依『相應部』及『論』,乃是(虛)「空」。今謂「內」為「空」之上部
──「 穴」之訛寫;古寫經本,應有作「空」者,元本乃兩存之。今改正。

也就是原本作「內」應該原本是「空」,但因誤植而寫成「空」之上部──「 穴」
為「內」。所以不管「空」、「內」或「內空」都是「空無邊處」的意思。

依其「三七界相攝」:

由一切有最勝現前以為緣故,施設非想非非想處為有無上;由薩迦耶所有相應諸煩惱
斷以為緣故,施設滅界為滅無上。又有想定名為有行,於七界中,次第乃至無所有處
,一切皆是有想定故,皆由行定隨順獲得。非想非非想處,由無相作意方便趣入,想
極細故,取為第一,諸有寂靜起勝解時,隨順獲得第一有定。

也就是說:四禪八定的前七次第定,一般認為才是行有想發定,但殊不知非想非非想
處也是有想定,只是非想非非想處是由無相作意方便趣入,還有極細想在。所以非想
非非想處可說是修有想定的第一,也就是世間有漏禪定的第一。如要達解脫的出世間
無漏禪定,則須修斷薩迦耶所有相應諸煩惱斷以為緣,所以另施設滅界〈滅受想定〉
稱為滅無上。
Thu Jul 24 08:59:23 2014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上週讀經班討論時
#3
@Facebook
請教周師兄, 既然有云「於七界中,次第乃至無所有處,一切皆是有想定故」,為何
會有結論「非想非非想處也是有想定」?

參考《雜阿含經484》卷17:

「云何想第一?阿難!有眾生度一切識入處無所有,無所有入處具足住,若起彼想者
,是名想第一。

「云何有第一?復次,阿難!有眾生度一切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具足住,若
起彼有者,是名有第一。」(CBETA, T02, no. 99, p. 123, c7-11)

既然無所有入處是 "想第一", 非想非非想定理應就不能稱為 "有想定" 了, 況且名
稱也指出其 "非想非非想" 了. 經中才說它是 "有第一" 而不是 "想第一" , 因此其
不是 "有想定" 才合理.
Fri Jul 25 00:44:20 2014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上週讀經班討論時
#4
@Facebook
雜阿含 459,參考南傳的版本如下: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459.htm

在「方便界」有如下解釋:

「方便界」,南傳作「精勤界」(nikkamadh?tu),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盡力的元素
」(the element of endeavor)。或「努力界」(parakkamadh?tu),菩提比丘長老英
譯為「努力的元素」(the element of exertion)。

我自己的簡單理解就像讀書考試,若我努力用功,成績就會好,若我不努力,別人努
力,別人成績就會好。所以成績好不好,並不是非自作、非他作,而是可以由自己的
努力與否看出來的。

不知這樣的理解是否正確?
Fri Jul 25 01:13:07 2014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上週讀經班討論時
#5
@Facebook
Heaven 師兄,我是認為非想非非想定中,非非想指的是尚有極微細想非無想,所以
我說「非想非非想處也是有想定」,所以我又說非想非非想處可說是修有想定的第一
。那麼請教Heaven 師兄,非想非非想定要稱為 "有第一" 嗎?那「有」指的又是甚
麼?只指的是有漏禪定的第一嗎?三界有〈欲有、色有、無色有〉的第一嗎?
Fri Jul 25 07:16:34 2014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上週讀經班討論時
#6
@Facebook
抱歉再引「三七界相攝」中的另一段:

『如是諸界所有?知,由四因緣應當了知,謂有相違所治能治,而相待故,狹小無量
而相待故,有及非有而相待故,有上無上而相待故,黑闇為緣施設光明,不淨為緣施
設清淨,色趣為緣施設虛空,如是名為有相違故,待彼所治施設能治,由待彼故,能
於此中正覺慧轉。由緣有量狹小境識,以為緣故,施設識無邊處;由少所有以為緣故
,施設無所有處。由一切有最勝現前,以為緣故,施設非想非非想處,為有無上。由
薩迦耶所有相應,諸煩惱斷以為緣故,施設滅界為滅無上。』

因這段是講「相違所治能治,而相待」之理。例如狹小相待於無量、黑闇相待於光明
、不淨相待於清淨,,,,,,,,,,,,,,,而由少所有以為緣故,而施設無所有處,所以「
無所有處」是一切有最勝現前。由一切有最勝現前以為緣故,施設非想非非想處為有
無上;

所以「有第一」的意思在這裡好像是指「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為「有無上」。

但依Heaven 師兄提的參考《雜阿含經484》卷17:

雲何有第一?復次,阿難!有眾生度一切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具足住,若起
彼有者,是名有第一。」(CBETA, T02, no. 99, p. 123, c7-11)

又好像是指要度所有處而達非想非非想入處具足住才是「有第一」。不過那「有」指
的又是甚麼?還是沒解決。
Fri Jul 25 12:30:33 2014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上週讀經班討論時
#7
@Facebook
再回答第二題Q2

《葛拉瑪經》中說:

不因為他人的口傳、傳說,就信以為真。

不因為他是導師、大師,就信以為真。

不因為是宗教經典書本,就信以為真。

所以我對此問題的回答,可能會讓某些人有跳tone的感覺。

一般方便的解釋如下:

1.為引導眾生進入真實法之前,應眾生根器所設之種種權宜方法。

2.具活力的精進。

3.努力;可達成目標的方法。

4梵語 up?ya,巴利語同。音譯作漚波耶。十波羅蜜之一。又作善權、變謀。指巧妙
地接近、施設、安排等

5.(一)進趣方便 。(二)權巧方便 。(三)施造方便 。(四)集成方便

   在本經中我建議採1.為引導眾生進入真實法之前,應眾生根器所設之種種權宜方
法。3.可達成目標的方法。4. 又作善權、變謀。

而不採用2.具活力的精進的解釋及本獅子吼網站及莊春江先生的解釋「方便界」指活
力精進之要素,即「引發行動的活力」。

    因為翻開經典,幾乎方便以解釋有其善巧依權行作為宜。如依眾生根性方便教化
、說種種方便法、進趣方便 。權巧方便 。施造方便 。集成方便。如把「方便界」
解釋為活力精進之要素,即「引發行動的活力」,則無善巧依權行作便失方便原意。

以較白話來說,方便是指種種或各種,界是指物以類聚。

    因此此句「有眾生方便界,令諸眾生知作方便耶?」應解為是否有其種種善巧依
權造作之法,而能使依眾生根性、狀況知曉能達到各種界的善巧造作方法。也就是令
眾生知有達到安住界,堅固界,出界,造作界,善巧造作方法。

      以較白話來說「有眾生方便界,令諸眾生知作方便耶?」為眾生有各種目的或
目標,而能讓眾生知曉各種方法以達到眾生的各種目的或目標嗎?

      我對巴利文、梵文不懂,對南傳相應部經典也沒甚麼研究。但只感覺我們離佛
甚遠,現代人對翻譯經典及解讀經典難免會陷入少知、邪知、不知狀況。或許南傳某
些資料有如此相似解釋「方便界」指活力精進之要素,即「引發行動的活力」之說。
也有可能南傳某些經典與北傳雜阿含459經內容相似,但某些內容互有不同而作引用
。如某些界才是講到活力精進之要素,如「即彼有情為財寶故,俱於二處,由起無間
、殷重加行,無緩加行,名勇猛界。」「即於此中若未獲得,由順精進障礙因緣,諸
心勇悍,即望於彼名勢力界。」

這勇猛界、勢力界說的才是指活力精進之要素,即「引發行動的活力」之說。

當然我也可能陷於少知、邪知、不知狀況,以上所說僅供參考。
Sat Jul 26 13:16:20 2014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上週讀經班討論時
#8
@Facebook
根據相關經文,例如底下中阿含經提到的「餘第一有」,我認為「第一有」是指在修
定過程中,由粗至細漸次捨去之後,在非想非非想天中所剩下來最細微的存在(心識
)。

《中阿含經120》卷29〈大品1〉:「若有眾生及九眾生居,乃至有想無想處行餘第一
有,於其中間是第一、是大、是勝、是最、是尊、是妙,謂世中阿羅訶。」(CBETA, 
T01, no. 26, p. 609, c14-16)

因為這個心識太細微了,因此不能稱為「有想定」,但他也不像無想定或滅盡定一般
完全無想,也不算是「無想定」,所以才稱為「非想非非想定」。

底下引用《清淨道論》第十品〈說無色品〉談及非想非非想定的修法:

【以無(所有)為所緣而起的無所有處定“寂靜,寂靜”的數數念慮、作意、觀察與
思惟。他這樣的數數用意於那(無所有處定的)相中,鎮伏了五蓋,安立於念,以近
行定等持其心,他於此相數數修習多作。當他如是行時,便得安止他的非想非非想處
心於那稱為四蘊的無所有處定,如對識的離去而安止無所有處心相似。】

其實四無色定的修法原理都一樣,都是以超越前一定而證得下一定。例如空無邊處定
就是超越色遍定,將色法空去,而成空無邊處定。接著再以空無邊處的心為所緣,成
就識無邊處定。接著再把「空」無邊處的心作意不存在,成就無所有處定。而最後就
是如上面所引用的內容,於無所有處定禪心為所緣而作意其「寂靜」,成就非想非非
想處定。

再對照地論這幾句:

《瑜伽師地論》卷96:「由四因緣。應當了知。謂有相違所治能治而相待故。狹小無
量而相待故。有及非有而相待故。【有上無上而相待故】。黑闇為緣施設光明。不淨
為緣施設清淨。色趣為緣施設虛空。如是名為有相違故。待彼所治施設能治。由待彼
故。能於此中正覺慧轉。由緣有量狹小境識以為緣故。施設識無邊處。由少所有以為
緣故。施設無所有處。【由一切有最勝現前以為緣故。施設非想非非想處。為有無上
】。」(CBETA, T30, no. 1579, p. 847, b18-28)

【有上無上而相待故】這一句還比較好懂,「有上」就是指上面還有更高的,因此這
是指「無所有處」。「無上」當然就是指「非想非非想處」,因為它是有頂天最高的
一層,上面沒有更高的天了。

但底下的解釋又不太相同:【由一切有最勝現前以為緣故。施設非想非非想處。為有
無上。】這裡我只能理解成,因為前面的比較是【由少所有以為緣故。施設無所有處
】,因此「無所有處」是「無有」,不能突然又解釋為「有」,所以對照於非想非非
想天,則是「一切有最勝現前」。也就是說,在無所有處之前,算是「少有」,到了
無所有處,則是「無有」,但到了非想非非想,又變成「第一有」,也就是「有無上
」,即「存有的最高等級」。

我自己是這樣解釋,才覺得能將全部的內容串在一起。
Sat Jul 26 15:15:37 2014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上週讀經班討論時
#9
@Facebook
我猜空無邊與識無邊,指的是大腦的辨識功能。與外道共法的四禪八定,初禪至四禪
正定,色界覺受(五受陰)已經與行者隔絕開來,每一禪的超越,色界定的進展確實
是對前一禪的苛責、遠離安住的過患,但是後四空定(無色界),並不是作意超越,
而是安住無作意直到超越,第六第七之所以用空間形容,是因為身心變化最主要是空
間感,大腦失去辨識功能後,上下前後左右的相對位置無法辨識,,無所有處定與非
想非非想定,是大腦的認知功能消失,在一切無法認知的世界中,那麼,究竟這個認
知本身細微的主體是什麼?根深蒂固卻認為實有的有是什麼?有第一這個第一個認知
也就是心識本身,究竟存在是什麼,可以是一個哲學問題。有身,五受陰為我所有,
有漏。我是這樣看。
Tue Aug 05 22:34:39 2014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