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有七十七種智
#1
@Facebook
《雜阿含經》卷十四第357經說「七十七種智」,參見:

http://buddhaspace.org/agama/14.html#三五七

本經所說的七十七種智,是 11 x 7,其中 11 是十二因緣中每支緣下一支的關係,7
是:

1.「有這支才有下支」智

2.「沒有這支就沒有下支」智

3.「過去有這支才有下支」智

4.「過去沒有這支就沒有下支」智

5.「未來有這支才有下支」智

6.「未來沒有這支就沒有下支」智

7.「法住智(也是)無常、有為、心所緣生、盡法、變易法、離欲法、滅法斷知」智

比對相當的南傳經文,第七者是說對於緣起法的體會(法住智;前六智)也是無常、
不能執著的。

另外也可參見莊春江阿含辭典:「法住智」(dhamma??hiti???a?),菩提比丘長老英
譯為「法的安定性之理解」(That knowledge of the stability of the Dhamma),
並引註釋書說,這是「條件性法則之理解,因為它是事象持續發生的原因」,就是指
「『以生為緣而有老死』智」等,包含過去世與未來世。理解「此(法住)智」也屬於
[會]破壞之智,註釋書稱之為「反觀之觀」(vipassan?-pa?ivipassan?, 
counter-insight into insight),即「剛識知最初對象的消溶而洞察入洞察智的行
為之消溶」(i.e., insight into the dissolution of the very act of insight 
knowledge that had just cognized the dissolution of the primary object.)。
後來《般若經》的「空空」、「空空不可得」思想或源於此。


(三五七)[0099c27] - 雜阿含經卷第十四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七十七種智。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云何七十七種智,生緣老死智,非餘生緣老死[五十一]智;過去生緣老死智,非餘過去生緣老死智;未來生緣老死智,非餘未來生緣老死智;及法住智[五十二]無常、有為、心所緣生、盡法、變易法、離欲法、滅法斷知智。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無明緣行智,非餘無明緣行智;過去無明緣行智,非餘過去無明緣行智;未來無明緣行智,非餘未來無明緣行智;及法住智無常、有為、心所緣生、盡法、變易法、無欲法、滅法斷智,是名七十七種智。」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有七十七種智
#2
@Facebook
這個概念在相對應的南傳經文以及南傳註釋書中作了較清楚的說明(北傳經文可有不
同的解讀法,因此意義較不明確;南傳經文及南傳註釋書則意義明確。)

「法住智(也是)無常、有為、心所緣生、盡法、變易法、離欲法、滅法斷知」的智
慧,此概念有點相似於《心經》中的「無苦集滅道」的概念。不過當然,這是「如筏
喻者」已深入修習後聖者的層次,而不是口頭禪的層次,否則就腦袋空空啦。
Sun Jun 15 23:26:10 2014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