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常在大家的回文中提到下面這句話
#1
@Facebook
各位學長好,常在大家的回文中提到下面這句話

“ 當依自洲而自依,當依法洲而法依,不異洲、不異依。”

因為出現的頻率頗高,約略可以猜出意思,但不完全,能否請教比較完整的意義,例
如,自州,法州,不異州,不異依等等。末學為初讀佛經的新生,很多經義仍不甚了
了,盼各位學長多多指教,謝謝大家。
Wed Aug 07 01:56:24 2013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常在大家的回文中提到下面這句話
#2
@Facebook
我拋磚先給大家作參考。  :)

自洲:以自己為洲,依靠自己,相信自己能做到。

法洲:以佛法為洲,依靠佛法,相信佛法的力量。

不異州,不異依:除這兩者外,不依靠其它了。
Wed Aug 07 08:55:56 2013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常在大家的回文中提到下面這句話
#3
@Facebook
Chakwos Liu 說得好。引申來說,「自洲」可指如實觀察自身五陰(《雜阿含經》第
36經),依據四念處修行(《雜阿含經》第638經),離於三毒修證佛法(《羯臘摩
經》、《中阿含》第91經伽藍經),證得涅槃(《大般涅槃經》卷六)。以上這些經
的意涵都很相近,強調親自體證佛法。另一方面,在還沒有親自體證佛法前,則是依
「四大教法」也就是依經、依律的「法洲」來查核了。
Wed Aug 07 09:04:44 2013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常在大家的回文中提到下面這句話
#4
@Facebook
謝謝二位的回答,果然就清楚很多了。:)
Wed Aug 07 10:29:39 2013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常在大家的回文中提到下面這句話
#5
@Facebook
經典上的標準答案是這樣

《雜阿含經》卷24:

佛告阿難:「若比丘身身觀念處,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外身、
內外身,受、心、法法觀念處,亦如是說。阿難!是名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
異洲不異洲依。」(CBETA, T02, no. 99, p. 177, a9-13)

也就是自己(自洲、自依)修行四念處(法洲、法依).

至於伽藍經、四大教法, 也都是一些判斷準則, 但方法與內容略有差異. 前者是判斷
哪一種說法才是真實? 後者是判斷哪一種說法才是佛說.
Wed Aug 07 11:30:39 2013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常在大家的回文中提到下面這句話
#6
@Facebook
謝謝 Heaven !
Wed Aug 07 11:31:32 2013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常在大家的回文中提到下面這句話
#7
@Facebook
剛在將這討論加入「進階辨正」,發現 Melon Lien 所寫的讀經拾得指出:

根據佛光電子大藏經的解釋,自洲(attadipa)(巴),巴利文之 dipa 有二義:一、燈
,二、洲,相當於梵文之 dipa(燈)及 dvipa(洲),故「自洲」於他經亦有作「自燈
」。

例如「自洲自依」在《長阿含經》、《增一阿含經》中,似乎也翻成「自熾然」。

根據 Melon 這樣的發現,以「自熾然」為關鍵字,就找到很多部相關經典了,的確
清楚的定義是「四念處」。下封再貼上經文。
Wed Aug 07 18:24:45 2013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常在大家的回文中提到下面這句話
#8
@Facebook
以下羅列相關的經文:

《雜阿含經》卷2第36經佛陀提到要自依、法依、不異依後,表示要觀察五受陰的因
緣而生憂悲惱苦,知無常則可斷此因緣。

《雜阿含經》卷24第638經則定義四念處是自依、法依、不異依:「若比丘身身觀念
處,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外身、內外身,受、心、法法觀念處
,亦如是說。阿難!是名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異洲不異洲依。」」(CBETA, 
T02, no. 99, p. 177, a9-13)

《增壹阿含經》卷12〈22 三供養品〉:「云何,比丘!當自熾然,當自修行,得修
行法,獲無比法?於是,比丘!內自觀身,外自觀身,內外自觀身而自遊戲;內觀痛
,外觀痛,內外觀痛;內觀意,外觀意,內外觀意;內觀法,外觀法,內外觀法而自
遊戲。」(CBETA, T02, no. 125, p. 607, b17-22)

《增壹阿含經》卷43〈47 善惡品〉:「云何,比丘!能自熾然,興隆法樂,無有虛
妄,自歸最尊?於是,比丘!內自觀身,身意止,自攝其心,除去亂想,無有憂愁;
外自觀身,身意止,自攝其心,除去亂想,無有愁憂;有復內外觀身,身意止;內觀
痛,外觀痛,內外觀痛;內觀心,外觀心,內外觀心;內觀法,外觀法,內外觀法,
法意止,自攝其心,除去亂想,無有愁憂。如是,比丘!能自[*]熾然其行,興隆法
樂,自歸最尊。諸有將來、現在比丘,能自熾然不失行本,便為我之所生。」
(CBETA, T02, no. 125, p. 783, a19-29)

《長阿含經》卷2:「云何自熾燃,熾燃於法,勿他熾燃;當自歸依,歸依於法,勿
他歸依?阿難!比丘觀內身精勤無懈,憶念不忘,除世貪憂;觀外身、觀內外身,精
勤不懈,憶念不忘,除世貪憂。受、意、法觀,亦復如是。」(CBETA, T01, no. 1, 
p. 15, b7-12)

《長阿含經》卷6:「云何比丘當自熾燃,熾燃於法,勿他熾燃?當自歸依,歸依於
法,勿他歸依?於是,比丘內身身觀,精勤無懈,憶念不忘,除世貪憂;外身身觀、
內外身身觀,精勤無懈,識念不忘,除世貪憂。受、意、法觀,亦復如是,是為比丘
自熾燃,熾燃於法,不他熾[8]燃;自歸依,歸依於法,不他歸依。」(CBETA, T01, 
no. 1, p. 39, a26-b3)

另外還有一些經文的概念是類似的:

《羯臘摩經》、《中阿含》第91經伽藍經表示不能因種種原因而輕信自稱的真理,要
依是否離於貪、瞋、痴、不善來判斷是否是正法:(節錄增支部3集66經/給瑟目大經
(莊春江譯) )「你們不要因口傳、不要因傳承、不要因傳說這樣、不要因經藏之教
、不要因邏輯推論、不要因推理、不要因理論的深思、不要因沈思後接受之見解、不
要因有能力者的形象、不要因『沙門是我們尊敬的』[而遵循],葛拉嘛們!如果當你
們自己知道:『這些法是不善的,這些法是有罪的,這些法是智者所責備的,完成與
受持這些法導致不利與苦。』時,那時,葛拉嘛們!你們應該捨斷。」

《長阿含經》卷1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於是法躬自作證,謂四念處、四神
足、四意斷、四禪、五根、五力、七覺意、賢聖八道,汝等盡共和合,勿生諍訟,同
一師受,同一水乳;於如來正法,當自熾然,快得安樂。得安樂已,若有比丘說法中
有作是言:『彼所說句不正,義理不正。』比丘聞已,不可言是,不可言非,當語彼
比丘言:『云何?諸賢!我句如是,汝句如是;我義如是,汝義如是。何者為勝?何
者為負?』若彼比丘報言:『我句如是,我義如是;汝句如是,汝義如是;汝句亦勝
,汝義亦勝。』彼比丘說此,亦不得非,亦不得是。當諫彼比丘,當呵當止,當共推
求,如是盡共和合,勿生諍訟,同一受,同一師,同一乳;於如來正法,當自熾然,
快得安樂。」(CBETA, T01, no. 1, p. 74, a13-27)

《大般涅槃經》卷六則表示究竟的依止處是親證涅槃,例如《大般涅槃經》卷6〈4 
如來性品〉:「依法者,即是如來大般涅槃,一切佛法即是法性,是法性者即是如來
。」(CBETA, T12, no. 374, p. 401, c2-3)
Wed Aug 07 18:26:51 2013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常在大家的回文中提到下面這句話
#9
@Facebook
有趣的一點是《長阿含經》卷12那段,跟《中阿含》第91經伽藍經(《羯臘摩經》)
的意思很相近。在《伽藍經》中沒有明白的指出這是自依、法依,先前我只是覺得義
理相關,所以提到此經。但在《長阿含經》則有一段和伽藍經內容相近的經文中,明
白地提到「自熾然」(自洲)。
Wed Aug 07 20:08:56 2013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常在大家的回文中提到下面這句話
#10
@Facebook
我隨喜加問一個問題:

大德們,通常在查過這些資料、討論(聽聞)過後、乃至自己研讀過後,你們會怎樣處
理呢?
Wed Aug 07 20:12:57 2013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常在大家的回文中提到下面這句話
#11
@Facebook
拿來日常生活用/思惟/觀察。
Wed Aug 07 20:19:19 2013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常在大家的回文中提到下面這句話
#12
@Facebook
好問題!讀經的用處可多啦!

首先要看這經文的內容是哪方面的,畢竟經文內容含括生活的各個層面,上通天文、
下通地理。我隨便舉幾個例子好了:

如果是關於居士在家如何賺錢、如何如法生活的,就照做 :D

如果是關於佛法聖義諦的,就隨文起觀,或是之後靜坐時觀,或是偶爾就會想到。

如果是關於專有名詞的,可以確認是否對佛教的一些基本定義有正確的了解。常常會
發現市面上說的名詞定義,和佛經中的定義,不完全一樣,了解了經中怎麼說,能更
正確的理解原義。

還有點很重要的是,可以了解佛陀怎麼說。學佛這麼多年,加入過那麼多宗派和被附
佛外道騙,發現眾說紛紜,不自己聽聽佛陀是怎麼講的,不甘心啊。熟讀唐詩三百首
,不會作詩也會吟,有人亂講佛法時很容易就分辨了,起碼知道這大師是不是掛羊頭
賣狗肉的,像之前亂講大般涅槃經的論文就是一例。

也有人讀完《雜阿含經》全部卷50的當天,麻了幾個月、本來想說完蛋了、可能會麻
一輩子的腿,突然不麻了。沒想到阿含經也有這種神妙用途。

也有人讀《華嚴經》讀到一半,突然進入一種境界,發現周遭一切紛擾不再困擾,本
來被鄰居辦 party 吵得不耐煩,突然煩惱不見了,環境吵歸吵,一切皆空,沒什麼
可困擾的。

也有人讀《金剛經》讀一半,悟道了... ... ... 這個人叫六祖...

所以說,讀經好處多,重點是把讀經當作是佛陀在教我們,而不是混論文、打筆仗用
的。有聞思修、有佛陀的加持,讚啦!:)
Wed Aug 07 21:47:44 2013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常在大家的回文中提到下面這句話
#13
@Facebook
將 "洲" 譯為 "燈" , 我忘了曾在哪位大師(大德)的文章中看到此事, 一時也找不到
.

只記得後來很多人在談 "以自為光" , 應該就是由此而來, 不過流傳到最後都忘了原
意是 "四念處" , 很多人都理解(誤解)成一切靠自己就對了.

這件事在 "台語與佛典" 的網站中, 有一篇談及應該是譯為 "洲" 才合理, 至於是不
是真有理, 有興趣可參考看看. :)

http://tw.myblog.yahoo.com/yifertw/article?mid=2270&next=2263&l=f&fid=9

至於 "熾燃" 是不是由 "燈" 那句延伸出來的? 這我也沒想過, 或是有其他不同的原
文? 也許要得查一下南北傳的比對.
Wed Aug 07 23:47:37 2013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常在大家的回文中提到下面這句話
#14
@Facebook
謝謝 heaven 的補充!我每次看到有文章提到「淨海法師譯本」,都會想到是 
heaven 嗎? :D
Wed Aug 07 23:57:17 2013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常在大家的回文中提到下面這句話
#15
@Facebook
我哪有那個本事翻譯啊? :p

剛順手看了長阿含第六經

http://agama.buddhason.org/DA/DA06.htm

"熾燃" 在這裡對應的南傳並沒有 "洲" (燈) 這個字. (更正: 我這裡弄錯了, 詳見
下一則留言)

================

長阿含6經/轉輪聖王修行經(第二分)(莊春江標點) 

汝等當自熾燃,熾燃於法,勿他熾燃;當自歸依,歸依於法,勿他歸依。

================

長部26經/轉輪王經(波梨品[第三])(莊春江譯) 

你們要住於以自己為依靠,以自己為歸依,不以其他為歸依;以法為依靠,以法為歸
依,不以其他為歸依。

================
Thu Aug 08 00:08:26 2013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常在大家的回文中提到下面這句話
#16
@Facebook
不對, 我弄錯了, 雖然莊春江居士的譯文中沒有提到 "洲" , 但他的解釋及巴利文是
有這個字的. 所以此處的 "熾燃" 的確有關.

其解釋如下:

「自洲(SA);當自然法燈(MA);當自熾燃(DA);自熾然(AA)」,南傳作「以自己為依
靠」(attad?p?),Maurice Walshe先生英譯為「以你們自己為島嶼」(be islands 
unto yourselves),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以你們自己為島嶼」(with yourselves 
as an island, SN.22.43)。按:「d?pa」有兩個意思,一是「燈火」,一是「洲島
」,後者又引申為「庇護所」。
Thu Aug 08 00:12:02 2013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常在大家的回文中提到下面這句話
#17
@Facebook
原始的「洲」的用法,並不是後來衍伸的「燈」等等…他只是很單純的在說明是一個
「處所」。就是說你要先對自己現在所處的環境、狀況、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有
一個認知。

自洲是自身所賴以存續的這些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的「處所」,稱為「洲」。

法洲則是在這些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所展現出來的「真理」的「相」、「理」的
認知。

不異洲是不混淆、不擾亂,如實知、如實識、如實明白的意思。

所以修行人的依止,是在現在這個時間,當下這個地點,面對現在的這個人、群眾、
村落之間,如何的去了解他的真實,明白那些是「合於律法」的,而不在「知見當中
」錯亂。

所以說「自洲」、「法洲」、「不異洲」;「自依」、「法依」、「不異依」。意思
就是「如實見」、「如實知」、「如實解」、「如實行」。

要說合於四念處也是可以的。不過其實是在講不同的東西;四念處只是「修行的作法
」,但這一段講的是在進入四念處之前要準備的階段。要嚴格一點的說,四念處(四
念住),只是這一段經文當中的「法依」而已。

只是翻譯翻得很深奧,其實道理是很淺顯的。
Wed Aug 28 01:36:57 2013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