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在家居士的理財觀念
#1
五五
對一般在家人來說,生活中最怕面臨的問題便是沒錢了。故而在經典上世尊
便曾叮嚀說:俗人在家要能夠現法安、現法樂的話,所有錢財出內稱量,周
圓掌護,能極守護是很重要的。

不過,相信大家也曾聽過一則老故事:有一天,佛陀與阿難尊者走在路上,
看到了地底裡的黃金,世尊便說:「財物危身猶如毒蛇。」要阿難不要去貪
著它。

那麼,如此般具有天使與魔鬼兩種特性的財物,為佛弟子該怎麼來面對它呢
?這其實是我的疑問之一,也因此找了一些相關的經文。雖然或許有所不足
,但畢竟是拋磚引玉嘛。希望透過大家一起補充,使得這方面的資料更為齊
全。 ^_^

關於在家居士的理財觀念,我將之分成三個部分。一開始是說明求財所需具
備的心態,接著則是取得財物後該如何的分配,最後則是如何避免已獲取財
物的減損。


◎ 求財心態

在家居士求財營生是難免的,但如何才是正確的心態呢?在<中阿含>中佛陀
便說了「不染不著,不縛不繳」是最好的了。

 [佛子營生求財的心態] <中阿含、三十、五、一二六>

 居士!若有一行欲人,如法以道求索財物。彼如法以道求財物已,
 自養安隱及父母、妻子、奴婢、作使,亦供養沙門、梵志,令昇
 上與樂俱而受樂報,生天長壽;得財物已,不染不著,不縛不繳;
 不繳已染著,見災患,知出要而用者,此行欲人於諸行欲人為最
 第一。

除此之外,也要避免六種錯誤的方法:

 [求財要避免六種錯誤方法] <中阿含、三十三、一、一三五>

 居士子!求財物者,當知有六非道。云何為六?
 一曰種種戲求財物者為非道,
 二曰非時行求財物者為非道,
 三曰飲酒放逸求財物者為非道,
 四曰親近惡知識求財物者為非道,
 五曰常喜妓樂求財物者為非道,
 六曰懶惰求財物者為非道。


◎ 財物的分配

透過如法求財獲取財物後,接著的問題便是該如何來分配了。這一方面,佛
陀提供了一個具體的解答給善生童子,這可說是古今通用的解答。相關的經
文如底下所列:

 <中阿含、三十三、一、一三五>
 <長阿含第二分善生經第十二>
 <雜阿含、四十八、一二八三>

在經文中,佛陀是鼓勵善生童子將個人所得分成四份,這四份大略的分法為
:四分之一為生活必需(飲食)、四分之一要存起來,剩下的四分之二則是
用在賺錢方面。詳情可參考之前的討論串 → http://0rz.tw/ofBe5

除了佛陀對善生童子的開示外,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亦提供過去久遠
時某一長者的財物分配法,亦可作為參考。

 一分財寶,常求息利以贍家業;
 一分財寶,以充隨日供給所須;
 一分財寶,惠施孤獨以修當福;
 一分財寶,拯濟宗親往來賓旅。

兩者相較下,可以發覺無論怎麼分配,日常生活的費用需保留,發展事業的
費用亦需保留,剩下的則是看要存在地上的銀行,或是天上的銀行(布施)
,隨個人所好。 ^_^

除了民眾級(以善生童子為例)的財物分配外,在《大寶積經》中,則是有
提到國王級的財物分配法,提供大財主們參考。 :Q

 我(波斯匿王)今願以財物庫藏金銀之屬。分為三分。
 一分奉施如來世尊及比丘眾。
 一分施與舍衛城中貧窮苦惱無依怙者。
 一分財物留資國用。


◎ 避免財物減損的方法

財物獲取了,也配置好後,剩下最後一項工作便是該怎麼避免它們不翼而飛
。錢財之所以會不翼而飛,可能的原因可歸納為外在與內在。就外在而言,
在 <雜阿含、三十二、九一四> 中便提出了九個財物減損的原因:

 王所逼、賊所劫、火所焚、水所漂、藏自消減、抵債不還、
 怨憎殘破、惡子費用…無常

內在而言,則可分為自己的行為與心態。以行為來說,在 <長阿含第二分善
生經第十二> 中,佛陀便說有六種行為會讓人破財:

 一者耽湎於酒,
 二者博戲,
 三者放蕩,
 四者迷於伎樂,
 五者惡友相得,
 六者懈墮,
 是為六損財業。

至於心態方面,若人在求財過程中,嚴重貪著,成了金錢的奴隸時,則會深
受其害,可說是被毒蛇咬到般。如 <雜阿含、四十六、一二三二> 中便說:

 彼諸世人得勝財利,於財放逸,而起貪著,作邪行者,
 愚癡人,長夜當得不饒益苦。

及《佛般泥洹經》中說的:

 人在世間,其有貪欲,自放恣者,即有五惡。何等為五?
 一者財產日耗減。


以上便是一些與理財相關經文的整理,不知有沒有遺珠之憾或是疑異之處。
若大家有想到什麼,隨時歡迎幫忙補充。 ^^
Tue May 10 01:07:40 2011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在家居士的理財觀念
#2
@Facebook
「在家居士的理財觀念」

出家人以解脫為業,因此不賺錢、不蓄財;在家人則要有居家生活,需要賺錢謀生。

佛陀在《雜阿含經》卷四第91經表示:「有四法,俗人在家得現法安、現法樂。何等
為四?謂方便具足、守護具足、善知識具足、正命具足。」(CBETA, T02, no. 99, 
p. 23, a26-28)

「方便具足」即勤勞工作以種種技能謀生,「守護具足」即管好財物以避免不必要的
減損,「正命具足」即以正當的方法謀生,該花的錢就花、不該花的錢不花。四個能
讓在家人此生安樂的方法中,有三個都與理財有關,可見正確理財的重要性。

我們應如何正確地求財?取得財物後該如何分配?如何避免財物不必要的減損?對財
物應避免怎樣的心態?佛陀都曾向居士們一一開示,整理如下:

◎ 正確的求財方法

在家居士需要營生求財,才能照顧自己及他人,但該怎麼求財呢?

以下第1283經說「始學功巧業,方便集財物」,《中阿含經》卷三十三〈大品1〉第
135經善生經也說:「初當學技術,於後求財物。」(CBETA, T01, no. 26, p. 642, 
a2) 也就是要先有一技之長,努力工作。

最好以怎樣的心態求財呢?《中阿含經》卷三十〈大品1〉第126經行欲經這麼說:「
居士!若有一行欲人,如法以道求索財物,彼如法以道求財物已,自養安隱及父母、
妻子、奴婢、作使,亦供養沙門、梵志,令昇上與樂俱而受樂報,生天長壽。得財物
已,不染不著,不縛不繳,不繳已染著,見災患,知出要而用者,此行欲人於諸行欲
人為最第一。」(CBETA, T01, no. 26, p. 615, c9-15)

要如法求財、不能違法,得到財物後除了自養外,也要分享及供養,進而不染著於財
物,知道財物的無常,而作妥善的運用。

若要追本溯緣,不作貪、瞋、怖、癡的行為,即能多福祿,如《中阿含經》卷三十三
〈大品1〉第135經善生經所說:「人因四事故,便得多福。雲何為四?不行欲、不行
恚、不行怖、不行癡。」(CBETA, T01, no. 26, p. 639, b13-14)

舉例而言,不貪而能投資進退有節,不瞋有慈心而和氣生財,不怖才能積極進取做事
,不癡則智慧清明,自然洞燭機先。經中也常提到清淨布施、慈心、齋戒能成就後世
的大福報。

◎ 適當的財物分配

如法獲取財物後,該如何作資產配置呢?《中阿含經》卷三十三〈大品1〉第135經、
《長阿含經》卷十一第16經善生經、《雜阿含經》卷四十八第1283經中都有記載佛陀
為善生童子開示的方向,將個人所得大致分為四份:一份供應生活所需(飲食)、一
份要存起來,二份作賺錢的資本(例如一份投入工作所需、一份則可投資或借給他人
)。第1283經也有相關的說明。詳情可參考之前的討論串。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亦提供過去久遠時某一長者的財物分配法,也可作為參考。

一分財寶,常求息利以贍家業;

一分財寶,以充隨日供給所須;

一分財寶,惠施孤獨以修當福;

一分財寶,拯濟宗親往來賓旅。

兩者相較下,可以發覺無論怎麼分配,日常生活的費用需保留,發展事業的費用亦需
保留,剩下的則是看要存在地上的銀行,或是天上的銀行(布施),隨個人所好。 
^_^

◎ 聰明地避免財物減損

獲取並配置好財物後,也要減少財物不必要的損失。佛陀告誡我們有六種錯誤的行為
會破財,見《中阿含經》卷三十三〈大品1〉第135經善生經:「居士子!求財物者,
當知有六非道。雲何為六?一曰種種戲求財物者為非道。二曰非時行求財物者為非道
。三曰飲酒放逸求財物者為非道。四曰親近惡知識求財物者為非道。五曰常喜妓樂求
財物者為非道。六曰懶惰求財物者為非道。」(CBETA, T01, no. 26, p. 639, 
b18-23)

十賭九輸,縱使贏了也不安穩。生活不正常,工作不穩且難以建立信用。放逸於燈紅
酒綠或混跡於狐群狗黨,隨時就會出事。縱慾或懶惰自然坐吃山空,累積不了財富。

《雜阿含經》卷三十二第914經提到了九個造成財物減損的原因:「王所逼、賊所劫
、火所焚、水所漂、藏自消減、抵債不還、怨憎殘破、惡子費用、[……]無常。」
(CBETA, T02, no. 99, p. 230, c6-9) 以下第1283經中佛陀也教我們「不付老子財
,不寄邊境民,不信姦狡人,及諸慳?者,親附成事者,遠離不成事」。

佛弟子並不會傻傻地讓人將錢財偷走或搶走,而會適切地守護財物。

◎ 錯誤的貪著心態

雖然錢財是生活所需,但成為金錢的奴隸或因多財而放逸也會深受其害,如《雜阿含
經》卷四十六第1232經中說:「彼諸世人得勝財利,於財放逸,而起貪著,作邪行者
,是愚癡人,長夜當得不饒益苦。」(CBETA, T02, no. 99, p. 336, c3-5)

無法節制自己而亂花錢,或是過於吝嗇而不肯花錢,都不出貪及癡,《雜阿含經》卷
四第91經即說:「若善男子無有錢財而廣散用,以此生活,人皆名為優曇?華,無有
種子,愚癡貪欲,不顧其後。或有善男子財物豐多,不能食用,傍人皆言是愚癡人如
餓死狗。是故,善男子所有錢財能自稱量,等入等出,是名正命具足。」(CBETA, 
T02, no. 99, p. 23, b16-21)

《雜阿含經》卷四十六第1232經即記載一位長者多財巨富,但是完全不肯花錢而生活
得像個窮人,也不幫助他人、施與他人,這就是因為太貪而對自己及他人都吝嗇,受
不到福報的利益,福報用完即墮三惡道。

了解財物只是工具而不是目的,正確看待財富的因緣生滅,自然能妥善地運用及累積
錢財,而得到現世的安樂。


「在家居士的理財觀念」 出家人以解脫為業,因此不賺錢、不蓄財;在家人則要有居家生活,需要賺錢謀生。 佛陀在《雜阿含經》卷四第91經表示:「有四法,俗人在家得現法安、現法樂。何等為四?謂方便具足、守護具足、善知識具足、正命具足。」(CBETA, T02, no. 99, p. 23, a26-28) 「方便具足」即勤勞工作以種種技能謀生,「守護具足」即管好財物以避免不必要的減損,「正命具足」即以正當的方法謀生,該花的錢就花、不該花的錢不花。四個能讓在家人此生安樂的方法中,有三個都與理財有關,可見正確理財的重要性。 我們應如何正確地求財?取得財物後該如何分配?如何避免財物不必要的減損?對財物應避免怎樣的心態?佛陀都曾向居士們一一開示,整理如下: ◎ 正確的求財方法 在家居士需要營生求財,才能照顧自己及他人,但該怎麼求財呢? 以下第1283經說「始學功巧業,方便集財物」,《中阿含經》卷三十三〈大品1〉第135經善生經也說:「初當學技術,於後求財物。」(CBETA, T01, no. 26, p. 642, a2) 也就是要先有一技之長,努力工作。 最好以怎樣的心態求財呢?《中阿含經》卷三十〈大品1〉第126經行欲經這麼說:「居士!若有一行欲人,如法以道求索財物,彼如法以道求財物已,自養安隱及父母、妻子、奴婢、作使,亦供養沙門、梵志,令昇上與樂俱而受樂報,生天長壽。得財物已,不染不著,不縛不繳,不繳已染著,見災患,知出要而用者,此行欲人於諸行欲人為最第一。」(CBETA, T01, no. 26, p. 615, c9-15) 要如法求財、不能違法,得到財物後除了自養外,也要分享及供養,進而不染著於財物,知道財物的無常,而作妥善的運用。 若要追本溯緣,不作貪、瞋、怖、癡的行為,即能多福祿,如《中阿含經》卷三十三〈大品1〉第135經善生經所說:「人因四事故,便得多福。雲何為四?不行欲、不行恚、不行怖、不行癡。」(CBETA, T01, no. 26, p. 639, b13-14) 舉例而言,不貪而能投資進退有節,不瞋有慈心而和氣生財,不怖才能積極進取做事,不癡則智慧清明,自然洞燭機先。經中也常提到清淨布施、慈心、齋戒能成就後世的大福報。 ◎ 適當的財物分配 如法獲取財物後,該如何作資產配置呢?《中阿含經》卷三十三〈大品1〉第135經、《長阿含經》卷十一第16經善生經、《雜阿含經》卷四十八第1283經中都有記載佛陀為善生童子開示的方向,將個人所得大致分為四份:一份供應生活所需(飲食)、一份要存起來,二份作賺錢的資本(例如一份投入工作所需、一份則可投資或借給他人)。第1283經也有相關的說明。詳情可參考之前的討論串。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亦提供過去久遠時某一長者的財物分配法,也可作為參考。 一分財寶,常求息利以贍家業; 一分財寶,以充隨日供給所須; 一分財寶,惠施孤獨以修當福; 一分財寶,拯濟宗親往來賓旅。 兩者相較下,可以發覺無論怎麼分配,日常生活的費用需保留,發展事業的費用亦需保留,剩下的則是看要存在地上的銀行,或是天上的銀行(布施),隨個人所好。 ^_^ ◎ 聰明地避免財物減損 獲取並配置好財物後,也要減少財物不必要的損失。佛陀告誡我們有六種錯誤的行為會破財,見《中阿含經》卷三十三〈大品1〉第135經善生經:「居士子!求財物者,當知有六非道。雲何為六?一曰種種戲求財物者為非道。二曰非時行求財物者為非道。三曰飲酒放逸求財物者為非道。四曰親近惡知識求財物者為非道。五曰常喜妓樂求財物者為非道。六曰懶惰求財物者為非道。」(CBETA, T01, no. 26, p. 639, b18-23) 十賭九輸,縱使贏了也不安穩。生活不正常,工作不穩且難以建立信用。放逸於燈紅酒綠或混跡於狐群狗黨,隨時就會出事。縱慾或懶惰自然坐吃山空,累積不了財富。 《雜阿含經》卷三十二第914經提到了九個造成財物減損的原因:「王所逼、賊所劫、火所焚、水所漂、藏自消減、抵債不還、怨憎殘破、惡子費用、[……]無常。」(CBETA, T02, no. 99, p. 230, c6-9) 以下第1283經中佛陀也教我們「不付老子財,不寄邊境民,不信姦狡人,及諸慳?者,親附成事者,遠離不成事」。 佛弟子並不會傻傻地讓人將錢財偷走或搶走,而會適切地守護財物。 ◎ 錯誤的貪著心態 雖然錢財是生活所需,但成為金錢的奴隸或因多財而放逸也會深受其害,如《雜阿含經》卷四十六第1232經中說:「彼諸世人得勝財利,於財放逸,而起貪著,作邪行者,是愚癡人,長夜當得不饒益苦。」(CBETA, T02, no. 99, p. 336, c3-5) 無法節制自己而亂花錢,或是過於吝嗇而不肯花錢,都不出貪及癡,《雜阿含經》卷四第91經即說:「若善男子無有錢財而廣散用,以此生活,人皆名為優曇?華,無有種子,愚癡貪欲,不顧其後。或有善男子財物豐多,不能食用,傍人皆言是愚癡人如餓死狗。是故,善男子所有錢財能自稱量,等入等出,是名正命具足。」(CBETA, T02, no. 99, p. 23, b16-21) 《雜阿含經》卷四十六第1232經即記載一位長者多財巨富,但是完全不肯花錢而生活得像個窮人,也不幫助他人、施與他人,這就是因為太貪而對自己及他人都吝嗇,受不到福報的利益,福報用完即墮三惡道。 了解財物只是工具而不是目的,正確看待財富的因緣生滅,自然能妥善地運用及累積錢財,而得到現世的安樂。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在家居士的理財觀念
#3
@Facebook
本則感謝 Chakwos Liu 的整理。
Mon Dec 19 00:29:10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在家居士的理財觀念
#4
@Facebook
感謝大剛
Mon Dec 19 07:26:55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在家居士的理財觀念
#5
@Facebook
非常受用!!!!!!!!!!!!!!!!!!
Mon Dec 19 10:07:16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在家居士的理財觀念
#6
@Facebook
Thank you
Mon Dec 19 10:32:28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在家居士的理財觀念
#7
@Facebook
我對金錢的意義有思考過,發現在資本主義的影響下,金錢集中在資產家、政治家及
大眾娛樂人員手中,雖然金錢數量越來越多,但是地球上的資源則是固定有限的,因
此人類無止境的累積金錢貨幣基本上是毫無意義的,我們只要取用足以維持生活的資
源即可,不需貪得無饜,否則離解脫生死之道會更加遙遠。
Tue Dec 20 00:31:00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