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我讀雜阿含第一經遇到的問題
#1
nike
我在第一經無法觀察到
自己的身體以及貪著的物品,是會變化、毀壞、消失的
更無法觀察到
心理的各個層面都是無常的。不論是感受、取相、造作、了別外境的心,都是無常的。 

但我知道後面幾經有提到
過去色無常,未來色無常,何況現在色
這種觀察法

我不知道如何解決類似的問題
請問有誰有更好的意見嗎?
2011年 4月16日 19:47:17 星期六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我讀雜阿含第一經遇到的問題
#2
五五
※ 引述《chessjim (nike)》之銘言:
> 我在第一經無法觀察到
> 自己的身體以及貪著的物品,是會變化、毀壞、消失的
> 更無法觀察到
> 心理的各個層面都是無常的。不論是感受、取相、造作、了別外境的心,都是無常的。
> 但我知道後面幾經有提到
學長你好,我對你的問題有些不明白,想請問一下,
為什麼你說無法觀察到自己的身體是會變化的? ^^a

譬如小時候的身體與現在的身體是不一樣的,這不就是在變化了嗎?:Q

此外,若就心理的各個層面來說,天氣冷與熱,感受想必會不一樣吧。
也因有了不同的感受,就會有不同的取相、造作出來,於是乎,被我們
視為理所當然的行為-天冷多添衣,天熱少穿衣-就會出現,這不便也
是一種無常的現象嗎?

那為什麼你說無法觀察到呢?:)

--
任何微細行,若為智慧者,當有所譴責,皆應不犯過。
但願諸眾生,快樂且安穩,願一切眾生,心中常喜樂。
Sun Apr 17 12:34:01 2011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我讀雜阿含第一經遇到的問題
#3
nike
※ 引述《chakwos (五五)》之銘言:
> > 我在第一經無法觀察到
> > 自己的身體以及貪著的物品,是會變化、毀壞、消失的
> > 更無法觀察到
> > 心理的各個層面都是無常的。不論是感受、取相、造作、了別外境的心,都是無常的。
> > 但我知道後面幾經有提到
> 學長你好,我對你的問題有些不明白,想請問一下,
> 為什麼你說無法觀察到自己的身體是會變化的? ^^a
> 譬如小時候的身體與現在的身體是不一樣的,這不就是在變化了嗎?:Q
> 此外,若就心理的各個層面來說,天氣冷與熱,感受想必會不一樣吧。
> 也因有了不同的感受,就會有不同的取相、造作出來,於是乎,被我們
> 視為理所當然的行為-天冷多添衣,天熱少穿衣-就會出現,這不便也
> 是一種無常的現象嗎?
> 那為什麼你說無法觀察到呢?:)
學長你好
1我的意思是我讀第一經的時候
無法直接觀察到身體是會變化的(因為第一經沒有提到怎的觀察)
但是在第八經有提到觀察法為"過去色是無常,未來色是無常,因此現在色必是無常"
第八經的觀察法就是你提到的"譬如小時候的身體與現在的身體是不一樣的"

2就心理的各個層面這部分,我的困惑是為什麼分成"受想行識"
而不分成意識,前意識,潛意識呢?

關於第一點,我發現有時候後面的經文講的比較貼近實修
關於第二點,我認為要有禪定才能確定心理層面的分法
是這樣嗎?
2011年 4月17日 19:13:27 星期日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我讀雜阿含第一經遇到的問題
#4
nike
※ 引述《chessjim (nike)》之銘言:
> > 學長你好,我對你的問題有些不明白,想請問一下,
> > 為什麼你說無法觀察到自己的身體是會變化的? ^^a
> > 譬如小時候的身體與現在的身體是不一樣的,這不就是在變化了嗎?:Q
> > 此外,若就心理的各個層面來說,天氣冷與熱,感受想必會不一樣吧。
> > 也因有了不同的感受,就會有不同的取相、造作出來,於是乎,被我們
> > 視為理所當然的行為-天冷多添衣,天熱少穿衣-就會出現,這不便也
> > 是一種無常的現象嗎?
> > 那為什麼你說無法觀察到呢?:)
> 學長你好
> 1我的意思是我讀第一經的時候
> 無法直接觀察到身體是會變化的(因為第一經沒有提到怎的觀察)
> 但是在第八經有提到觀察法為"過去色是無常,未來色是無常,因此現在色必是無常"
> 第八經的觀察法就是你提到的"譬如小時候的身體與現在的身體是不一樣的"
> 2就心理的各個層面這部分,我的困惑是為什麼分成"受想行識"
> 而不分成意識,前意識,潛意識呢?
> 關於第一點,我發現有時候後面的經文講的比較貼近實修
> 關於第二點,我認為要有禪定才能確定心理層面的分法
> 是這樣嗎?
我希望在編<輕鬆讀懂雜阿含>的時候也許考慮一下這個前後經文與實修次第的問題
2011年 4月17日 19:15:51 星期日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我讀雜阿含第一經遇到的問題
#5
五五
※ 引述《chessjim (nike)》之銘言:
> 關於第一點,我發現有時候後面的經文講的比較貼近實修
的確,有些隻字片語在後頭的經文會比前頭詳細,若你的疑問在於為什麼不將
後頭比較詳細的經文放到前頭,那我倒可以為你說明。 :)

這是因為《輕鬆讀懂雜阿含》的目的在於以最淺白的方式介紹《雜阿含經》,
而非創立或是改寫它。因此在次序上只會依循原經典,而不會做任何的更動。

但為了彌補這一缺點,無論在導讀或是讀經拾得中,便盡量將有關的經文作連
結。譬如卷一第二經提到「於色當正思惟」時,在讀經拾得中便提到有細說的
經文,如《雜阿含經》卷10第259經便如是。

至於為什麼在卷一第一經裡都沒有提到第八經?這是因為它們都是在同一卷中
,太相近了,為了避免繁鎖而略去了。

也因此,若往後你發現 Wiki 上有漏掉不在同一卷中而有相互呼應的經文時,
歡迎隨時提出。 ^_^

> 關於第二點,我認為要有禪定才能確定心理層面的分法
> 是這樣嗎?
這一點我是完全的贊同,也正因為如此才不分成意識、前意識、潛意識的。 ^^

我想你應該知道,意識的三個層次-意識、前意識、潛意識,是佛洛依德所提
出的理論學說,但似乎沒聽說過他本人有任何的禪定經驗。

而至於五陰的分法-色受想行識,則是佛陀當年深入禪定後所觀察到的現象,
古今大德依之修行也有共同的結論。

因此,兩者相較下,我們該相信一個沒有禪定者的學說,還是一個不但具有禪
定,且已經被多方證明的說法呢?若是我的話,則會選擇後者。

當然有些喜歡追根究底的人會滿想知道佛洛依德的理論與佛法間的相互對應關
係,但在《輕鬆讀懂雜阿含》中加入這些的話不但會使得整本書變得太複雜,
且讀起來一點也不輕鬆,因此也就不提了。:Q
Mon Apr 18 09:04:17 2011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我讀雜阿含第一經遇到的問題
#6
Heaven
※ 引述《chessjim (nike)》之銘言:
> 1我的意思是我讀第一經的時候
> 無法直接觀察到身體是會變化的(因為第一經沒有提到怎的觀察)
> 但是在第八經有提到觀察法為"過去色是無常,未來色是無常,因此現在色必是無常"
> 第八經的觀察法就是你提到的"譬如小時候的身體與現在的身體是不一樣的"

第八經並不會比較容易,因為過去色與未來色一般人是看不到的,
要有神通力或觀禪的能力,才能「現觀」,否則只能用類推與想像的方式來了解。

現在色是最容易觀察的。例如我五歲時看一座山,二十五歲時看一座山,到現在再
看同一座山,看起來都一樣,我可能會覺得那座山或許是「常」的,沒有改變過的。
但我看我自己現在的色身,我很清楚知道它不是一直都是如此,只要稍為觀察一下,
就知道這不是「常」。應該沒有人當下觀察自己的色身時,會有一種
「它從來沒有改變過」的想法吧。

未來色我們是看不到的,而有些宗教或許會讓人以為在未來某個情況,他們有機會
成為不變的永恆。第八經則是佛陀教導,連未來色都不可能無常,何況是現在色。
而我們只能觀察到現在色,未來的部份,只能先接受佛陀的教導。

> 2就心理的各個層面這部分,我的困惑是為什麼分成"受想行識"
> 而不分成意識,前意識,潛意識呢?

為什麼會用五蘊來分類,我也不了解,但我提供一些我的想法。

在佛經中,分類其實有很多種。最基本可分為二類「名與色」。
「色」可以再細分成四大,或是內五根與外五境。
「名」法則細分成「受想行識」。若再細分下去,南傳則分成
28色52心所89心,俱舍則分成75法,唯識則分成百法。

我想,所謂潛意識,是因為我們的不了解,才有這些分類。
在佛經中,意識或潛意識,這些都是屬於(識)。

若再繼續看雜阿含經,可以看到一些較細的分析,我舉一例:

《雜阿含經》卷11:
「比丘!譬如兩手和合相對作聲。如是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
觸俱生受、想、思。」(CBETA, T02, no. 99, p. 72, c8-10)

這就是一個普遍性的心路過程,緣眼與色(色)生眼識(識),後來又生出
(受)(想)(思),這是最主要的心理表現,之後又會有許多心理作用,
那些和(思)都被歸類為(行),所以才說「受想行識」是最主要的分類。

> 關於第一點,我發現有時候後面的經文講的比較貼近實修
> 關於第二點,我認為要有禪定才能確定心理層面的分法
> 是這樣嗎?

後面的經文的確會愈寫愈清楚,而前面有時是重要的總綱,但這也是後人
編排的習慣不同,南北傳的順序就差很多。

細微的心理層面我也認為要有禪定能力,才能觀察到最細微的內容。

--
◇ 若言下相應   即共論佛義   若實不相應   合掌令歡喜 ◇
◇ 此宗本無諍   諍即失道意   執逆諍法門   自性入生死 ◇
◇ 南無 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 護法韋馱尊天菩薩 ◇
卍 歡迎光臨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 http://www.cbeta.org   卍
Mon Apr 18 22:50:14 2011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我讀雜阿含第一經遇到的問題
#7
nike
※ 引述《chakwos (五五)》之銘言:
> > 關於第一點,我發現有時候後面的經文講的比較貼近實修
> 的確,有些隻字片語在後頭的經文會比前頭詳細,若你的疑問在於為什麼不將
> 後頭比較詳細的經文放到前頭,那我倒可以為你說明。 :)
> 這是因為《輕鬆讀懂雜阿含》的目的在於以最淺白的方式介紹《雜阿含經》,
> 而非創立或是改寫它。因此在次序上只會依循原經典,而不會做任何的更動。
> 但為了彌補這一缺點,無論在導讀或是讀經拾得中,便盡量將有關的經文作連
> 結。譬如卷一第二經提到「於色當正思惟」時,在讀經拾得中便提到有細說的
> 經文,如《雜阿含經》卷10第259經便如是。
> 至於為什麼在卷一第一經裡都沒有提到第八經?這是因為它們都是在同一卷中
> ,太相近了,為了避免繁鎖而略去了。
> 也因此,若往後你發現 Wiki 上有漏掉不在同一卷中而有相互呼應的經文時,
> 歡迎隨時提出。 ^_^
原來如此,我錯過讀經拾得了
> > 關於第二點,我認為要有禪定才能確定心理層面的分法
> > 是這樣嗎?
> 這一點我是完全的贊同,也正因為如此才不分成意識、前意識、潛意識的。 ^^
> 我想你應該知道,意識的三個層次-意識、前意識、潛意識,是佛洛依德所提
> 出的理論學說,但似乎沒聽說過他本人有任何的禪定經驗。
> 而至於五陰的分法-色受想行識,則是佛陀當年深入禪定後所觀察到的現象,
> 古今大德依之修行也有共同的結論。
> 因此,兩者相較下,我們該相信一個沒有禪定者的學說,還是一個不但具有禪
> 定,且已經被多方證明的說法呢?若是我的話,則會選擇後者。
> 當然有些喜歡追根究底的人會滿想知道佛洛依德的理論與佛法間的相互對應關
> 係,但在《輕鬆讀懂雜阿含》中加入這些的話不但會使得整本書變得太複雜,
> 且讀起來一點也不輕鬆,因此也就不提了。:Q
這一點我概念上同意
2011年 4月20日 2:15:42 星期三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我讀雜阿含第一經遇到的問題
#8
nike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銘言:
> > 1我的意思是我讀第一經的時候
> > 無法直接觀察到身體是會變化的(因為第一經沒有提到怎的觀察)
> > 但是在第八經有提到觀察法為"過去色是無常,未來色是無常,因此現在色必是無常"
> > 第八經的觀察法就是你提到的"譬如小時候的身體與現在的身體是不一樣的"
> 第八經並不會比較容易,因為過去色與未來色一般人是看不到的,
> 要有神通力或觀禪的能力,才能「現觀」,否則只能用類推與想像的方式來了解。
> 現在色是最容易觀察的。例如我五歲時看一座山,二十五歲時看一座山,到現在再
> 看同一座山,看起來都一樣,我可能會覺得那座山或許是「常」的,沒有改變過的。
> 但我看我自己現在的色身,我很清楚知道它不是一直都是如此,只要稍為觀察一下,
> 就知道這不是「常」。應該沒有人當下觀察自己的色身時,會有一種
> 「它從來沒有改變過」的想法吧。
> 未來色我們是看不到的,而有些宗教或許會讓人以為在未來某個情況,他們有機會
> 成為不變的永恆。第八經則是佛陀教導,連未來色都不可能無常,何況是現在色。
> 而我們只能觀察到現在色,未來的部份,只能先接受佛陀的教導。
其實你講的也很有道理
不過過去色無常,未來色無常就我的認知很簡單
就只是他們必然曾經變化,未來必然變化的推理而已

> > 2就心理的各個層面這部分,我的困惑是為什麼分成"受想行識"
> > 而不分成意識,前意識,潛意識呢?
> 為什麼會用五蘊來分類,我也不了解,但我提供一些我的想法。
> 在佛經中,分類其實有很多種。最基本可分為二類「名與色」。
> 「色」可以再細分成四大,或是內五根與外五境。
> 「名」法則細分成「受想行識」。若再細分下去,南傳則分成
> 28色52心所89心,俱舍則分成75法,唯識則分成百法。
> 我想,所謂潛意識,是因為我們的不了解,才有這些分類。
> 在佛經中,意識或潛意識,這些都是屬於(識)。
> 若再繼續看雜阿含經,可以看到一些較細的分析,我舉一例:
> 《雜阿含經》卷11:
> 「比丘!譬如兩手和合相對作聲。如是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
> 觸俱生受、想、思。」(CBETA, T02, no. 99, p. 72, c8-10)
> 這就是一個普遍性的心路過程,緣眼與色(色)生眼識(識),後來又生出
> (受)(想)(思),這是最主要的心理表現,之後又會有許多心理作用,
> 那些和(思)都被歸類為(行),所以才說「受想行識」是最主要的分類。
非常感謝你的解說
> > 關於第一點,我發現有時候後面的經文講的比較貼近實修
> > 關於第二點,我認為要有禪定才能確定心理層面的分法
> > 是這樣嗎?
> 後面的經文的確會愈寫愈清楚,而前面有時是重要的總綱,但這也是後人
> 編排的習慣不同,南北傳的順序就差很多。
> 細微的心理層面我也認為要有禪定能力,才能觀察到最細微的內容。
原來如此
我知道為什麼後面的經文會越來越詳細了
2011年 4月20日 2:20:55 星期三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我讀雜阿含第一經遇到的問題
#9
菩提子
※ 引述《chessjim (nike)》之銘言:
> > > 關於第一點,我發現有時候後面的經文講的比較貼近實修
> > > 關於第二點,我認為要有禪定才能確定心理層面的分法
> > > 是這樣嗎?
> > 後面的經文的確會愈寫愈清楚,而前面有時是重要的總綱,但這也是後人
> > 編排的習慣不同,南北傳的順序就差很多。
> > 細微的心理層面我也認為要有禪定能力,才能觀察到最細微的內容。
> 原來如此
> 我知道為什麼後面的經文會越來越詳細了

原來是這樣啊!

所以我想編排者的意思是要我們先了解整個阿
含經的宗旨「由觀察到五陰的無常、苦、空、
無我,進而離貪而解脫」

了解宗旨之後,接下來才更詳細告訴我們,如
何觀察五陰的種種現象--集滅味患離。進而能
夠離貪而解脫。如此一來,修行才不會偏離主
題,修行修到變成超人。XD

這樣的編排的確是很有意思^_^
Wed Apr 20 10:07:24 2011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我讀雜阿含第一經遇到的問題
#10
Heaven
※ 引述《chessjim (nike)》之銘言:
>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銘言:
> > 第八經並不會比較容易,因為過去色與未來色一般人是看不到的,
> > 要有神通力或觀禪的能力,才能「現觀」,否則只能用類推與想像的方式來了解。
> > 現在色是最容易觀察的。例如我五歲時看一座山,二十五歲時看一座山,到現在再
> > 看同一座山,看起來都一樣,我可能會覺得那座山或許是「常」的,沒有改變過的。
> > 但我看我自己現在的色身,我很清楚知道它不是一直都是如此,只要稍為觀察一下,
> > 就知道這不是「常」。應該沒有人當下觀察自己的色身時,會有一種
> > 「它從來沒有改變過」的想法吧。
> > 未來色我們是看不到的,而有些宗教或許會讓人以為在未來某個情況,他們有機會
> > 成為不變的永恆。第八經則是佛陀教導,連未來色都不可能無常,何況是現在色。
> > 而我們只能觀察到現在色,未來的部份,只能先接受佛陀的教導。
> 其實你講的也很有道理
> 不過過去色無常,未來色無常就我的認知很簡單
> 就只是他們必然曾經變化,未來必然變化的推理而已

你說的也是很有道理.

不過很奇怪, 現在想想, 這些道理大家都蠻容易理解的,
但為什麼 "我" 又那麼堅固異常?
在一堆無常變化組合當中, 我們卻認為有一個 "我"?


--
◇ 若言下相應   即共論佛義   若實不相應   合掌令歡喜 ◇
◇ 此宗本無諍   諍即失道意   執逆諍法門   自性入生死 ◇
◇ 南無 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 護法韋馱尊天菩薩 ◇
卍 歡迎光臨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 http://www.cbeta.org   卍
Wed Apr 20 14:15:24 2011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我讀雜阿含第一經遇到的問題
#11
nike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銘言:
> > 其實你講的也很有道理
> > 不過過去色無常,未來色無常就我的認知很簡單
> > 就只是他們必然曾經變化,未來必然變化的推理而已
> 你說的也是很有道理.
> 不過很奇怪, 現在想想, 這些道理大家都蠻容易理解的,
> 但為什麼 "我" 又那麼堅固異常?
> 在一堆無常變化組合當中, 我們卻認為有一個 "我"?
我覺得是因為我們的感覺太粗糙了(六入處)
所以無法感知到無常的變化
透過禪定可以微觀到能量的變化
較容易開啟智慧(因為可以直接觀察到能量是生滅無常)
但是禪定與看見能量的變化不是開悟的保證,也有可能生出更多邪見
2011年 4月22日 5:18:28 星期五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我讀雜阿含第一經遇到的問題
#12
新世紀福音戰士EVA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銘言:
> ※ 引述《chessjim (nike)》之銘言:
> > 其實你講的也很有道理
> > 不過過去色無常,未來色無常就我的認知很簡單
> > 就只是他們必然曾經變化,未來必然變化的推理而已
> 你說的也是很有道理.
> 不過很奇怪, 現在想想, 這些道理大家都蠻容易理解的,
> 但為什麼 "我" 又那麼堅固異常?
> 在一堆無常變化組合當中, 我們卻認為有一個 "我"?


您既然說您自己很奇怪我們卻認為有一個「我」?

我想請問您的是,

您如何又知道別人都認為有一個「我」?

您如何又知道別的佛教徒的修行程度到哪邊?

這個說法,是不是太過武斷?


--
★ 佛教歷代祖師都說:「離經一字,即同魔說」

「鬥諍劫中有四過失,謂:壽量衰退、安樂衰退、功德衰退、一切世間盛事衰退。」
                                                (彌勒菩薩.瑜伽師地論)

☆EVA相簿(5):http://www.youtube.com/watch?v=kXp2QMRYf8c
Fri Apr 22 19:45:57 2011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我讀雜阿含第一經遇到的問題
#13
Heaven
※ 引述《chessjim (nike)》之銘言:
>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銘言:
> > > 其實你講的也很有道理
> > > 不過過去色無常,未來色無常就我的認知很簡單
> > > 就只是他們必然曾經變化,未來必然變化的推理而已
> > 你說的也是很有道理.
> > 不過很奇怪, 現在想想, 這些道理大家都蠻容易理解的,
> > 但為什麼 "我" 又那麼堅固異常?
> > 在一堆無常變化組合當中, 我們卻認為有一個 "我"?
> 我覺得是因為我們的感覺太粗糙了(六入處)
> 所以無法感知到無常的變化

但是我們在觀察時, 並沒有看到沒有改變的部份, 應該可以感知無常才對.

或者你的意思是變化太慢了, 以致於短時間內幾乎都看不到變化?

> 透過禪定可以微觀到能量的變化
> 較容易開啟智慧(因為可以直接觀察到能量是生滅無常)
> 但是禪定與看見能量的變化不是開悟的保證,也有可能生出更多邪見

這倒也是.

--
◇ 若言下相應   即共論佛義   若實不相應   合掌令歡喜 ◇
◇ 此宗本無諍   諍即失道意   執逆諍法門   自性入生死 ◇
◇ 南無 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 護法韋馱尊天菩薩 ◇
卍 歡迎光臨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 http://www.cbeta.org   卍
Fri Apr 22 21:22:20 2011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我讀雜阿含第一經遇到的問題
#14
Heaven
※ 引述《EVA010200 (新世紀福音戰士EVA)》之銘言:
>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銘言:
> > ※ 引述《chessjim (nike)》之銘言:
> > > 其實你講的也很有道理
> > > 不過過去色無常,未來色無常就我的認知很簡單
> > > 就只是他們必然曾經變化,未來必然變化的推理而已
> > 你說的也是很有道理.
> > 不過很奇怪, 現在想想, 這些道理大家都蠻容易理解的,
> > 但為什麼 "我" 又那麼堅固異常?
> > 在一堆無常變化組合當中, 我們卻認為有一個 "我"?
> 您既然說您自己很奇怪我們卻認為有一個「我」?
> 我想請問您的是,
> 您如何又知道別人都認為有一個「我」?

我並不知道, 也不會認為, 別人都認為有一個我.
據我所學的, 至少證初果以上的聖者就沒有我見.

> 您如何又知道別的佛教徒的修行程度到哪邊?

我也不知道別的佛教徒修行的程度到哪邊.

> 這個說法,是不是太過武斷?

哪個說法太武斷?

--
◇ 若言下相應   即共論佛義   若實不相應   合掌令歡喜 ◇
◇ 此宗本無諍   諍即失道意   執逆諍法門   自性入生死 ◇
◇ 南無 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 護法韋馱尊天菩薩 ◇
卍 歡迎光臨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 http://www.cbeta.org   卍
Fri Apr 22 21:30:56 2011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我讀雜阿含第一經遇到的問題
#15
Heaven
※ 引述《chessjim (nike)》之銘言:
>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銘言:
> > > 2就心理的各個層面這部分,我的困惑是為什麼分成"受想行識"
> > > 而不分成意識,前意識,潛意識呢?
> > 為什麼會用五蘊來分類,我也不了解,但我提供一些我的想法。
> > 在佛經中,分類其實有很多種。最基本可分為二類「名與色」。
> > 「色」可以再細分成四大,或是內五根與外五境。
> > 「名」法則細分成「受想行識」。若再細分下去,南傳則分成
> > 28色52心所89心,俱舍則分成75法,唯識則分成百法。
> > 我想,所謂潛意識,是因為我們的不了解,才有這些分類。
> > 在佛經中,意識或潛意識,這些都是屬於(識)。
> > 若再繼續看雜阿含經,可以看到一些較細的分析,我舉一例:
> > 《雜阿含經》卷11:
> > 「比丘!譬如兩手和合相對作聲。如是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
> > 觸俱生受、想、思。」(CBETA, T02, no. 99, p. 72, c8-10)
> > 這就是一個普遍性的心路過程,緣眼與色(色)生眼識(識),後來又生出
> > (受)(想)(思),這是最主要的心理表現,之後又會有許多心理作用,
> > 那些和(思)都被歸類為(行),所以才說「受想行識」是最主要的分類。
> 非常感謝你的解說

剛好看到一段印順導師提起五蘊安立的看法:

五蘊說的安立,由「四識住」而來。佛常說有情由四識住,四識住即是有情的情識,
在色上貪著──住,或於情緒上、認識上、意志上起貪著,執我執我所,所以繫縛而
流轉生死。如離此四而不再貪著,即「識不住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除欲、見法、
涅槃」(雜含卷三•六四經)。綜合此四識住的能住所住,即是五蘊,這即是有情的
一切。--《佛法概論》第四章 有情與有情的分析


《雜阿含經》卷3:「攀緣四識住。何等為四?謂色識住、色攀緣、色愛樂、增進廣大
生長;於受、想、行,識住、攀緣、愛樂、增進廣大生長。」
(CBETA, T02, no. 99, p. 17, a1-3)

--
◇ 若言下相應   即共論佛義   若實不相應   合掌令歡喜 ◇
◇ 此宗本無諍   諍即失道意   執逆諍法門   自性入生死 ◇
◇ 南無 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 護法韋馱尊天菩薩 ◇
卍 歡迎光臨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 http://www.cbeta.org   卍
Sat Apr 30 01:03:07 2011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我讀雜阿含第一經遇到的問題
#16
nike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銘言:
> > 我覺得是因為我們的感覺太粗糙了(六入處)
> > 所以無法感知到無常的變化
> 但是我們在觀察時, 並沒有看到沒有改變的部份, 應該可以感知無常才對.
> 或者你的意思是變化太慢了, 以致於短時間內幾乎都看不到變化?
> > 透過禪定可以微觀到能量的變化
> > 較容易開啟智慧(因為可以直接觀察到能量是生滅無常)
> > 但是禪定與看見能量的變化不是開悟的保證,也有可能生出更多邪見
> 這倒也是.
今天同學點我
讓我知道智慧的發端在於"縮小自我"->漸至"無我"
一點感想
2011年 4月30日 21:47:15 星期六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