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四念中的「念法」,與六念中的「念法」是否可以連結?依何經? 如果無法連結
> ,差異又何在(想列出這些差異)?
四念是很廣泛地包括全部的念,也就是所有的念都可以由四念處這四種不同的
角度來觀察。六念則是六種有特定對象的念。
可參考雜阿含卷二十九的(八一○)經,經中就以「安般念」為例,
就可以有身受心法四種觀察。
所以六念的安般念本身就可以與四念處的法念處連結。
法念處的「法」是類似法界的意思。而六念的念法,是偏向「佛法」。
二者意義不同,但可以連結。
例如你不斷憶念佛法,覺察到身心輕安->與身念處連結。
察覺到樂受->與受念處連結。
思考到佛法的流傳亦是無常->與法念處連結了。
因此六念的念法不但可與四念的法念處連,應該都可以與四念處相連結。
> 2. 此念法(四念與六念),與四不壞淨中的「念法」可以連結嗎?依何經?
> 如果無法連結?差異又何在(想列出這些差異)?
四不壞淨的重點應該是「淨信」,和念的關係應該比較不大。
我想或許可以說,四不壞淨是入流者所成就的四法,而入流的方法則是四預流支,
而四念與六念則是修行的方法,應該是在四預流支的法次法向的階段吧。
> 3. 六念中的「念佛、法、僧、戒」構成四不壞淨(四不壞淨為五根中的「信根」)。
> 五根中的「念根」又連結到「四念」。
如上所說,可參考卷三十(八四三),四不壞淨為入流者所成就,
入流分則為四預流支,倒不是完全只是因為六念中的「念佛、法、僧、戒」。
> 4. 四念中的「念身」,有兩種念法:「不淨觀」與「安那般那念」。
其實不只這二種,如上所說,所以念法都可以歸到四念處之中,
因此身念處其實有太多種了。
我想只要觀察的對象是色蘊,都算身念處吧(內身與外身)。
> A. 若從不淨觀修起,則會「於內身起厭離想。於內身起不厭離想.厭離不厭離俱捨想
> 」(雜阿含536經)。從這裡,似乎會接回雜阿含前五卷,談五蘊的無常、變幻、過、
> 患、味著等。再往下推,似乎就要拉開,六內入、外處的交互作用…
> (大致列舉一下,之間的連結還需要細推、細究)
> B.若是從安那般那念,則「得身止息及心止息。有覺有觀。寂滅.純一。明分想修習
> 滿足」(雜阿含803經),最後可「斷諸覺想」(雜阿含804經)。這裡,似乎又可連
> 結到四禪/(五根中的)定根?
不淨觀與安般念都是四十業處的其中之一。四十業處都是修習禪定的方法,
所以都可以與禪定連結。只是過程與重點不太相同。
不過基本上來說,這些都是有類似的次第與原理,先由念入手,培養定力與集中力,
藉此可暫時脫離貪與瞋,初禪的標準就有離欲、惡不善法。
等到有足夠的定力,再來觀察五蘊的本質--無常、苦、空、無我。
最後藉此證入聖果。
若想了解四十業處分別證入禪定的方式,可參考《清淨道論》。
> 5. 再加入八正道中的「正念」。「正念」與「四念」、「六念」之間的關係為何?
> 可以連結?還是相互包含?抑或是根本不同?
四念與正念應該都算同樣的東西,也就是四念處,只是正念的範圍更廣。
例如無漏正念則是要配合上四聖諦,這就是只談四念處時不會談到的。
《中阿含經》卷49〈1 雙品〉:
「云何正念。比丘者。觀內身如身。觀至覺.心.法如法。是謂正念。」
(CBETA, T01, no. 26, p. 736, b14-16)
以上是念的本質。
而六念乃至十念,則是指特定對象,例如四十業處有十隨念:
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戒隨念、捨隨念、
天隨念、死隨念、身隨念、入出息隨念、寂靜隨念
這都是某種禪修的方式,但其本質也不離四念處,目標也是培養正念乃至八正道。
> 以上的例子,是從字面相似開始著手,先釐清這些相似詞彙之間的異同。接著,從實
> 作以及導向的目標又可再連結,或者,整個加入十二因緣的角度,會組出另一個不同
> 的模型?Who knows?
>
> 不知道是否懂我在說什麼嗎?Anyway,需要強調一下,這是我個人在讀經時,
> 隱約浮現的連結,想試試釐清這些概念之間的義理連結。
藉著這些問題,我剛好也可以思考一些沒想過的事。不過我的看法也是只供參考,
若覺得有問題,歡迎大家一起來研究。
heaven
--
◇ 若言下相應 即共論佛義 若實不相應 合掌令歡喜 ◇
◇ 此宗本無諍 諍即失道意 執逆諍法門 自性入生死 ◇
◇ 南無 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 護法韋馱尊天菩薩 ◇
卍 歡迎光臨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 http://www.cbeta.org 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