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有所求故。這些不見得是壞事,甚至是好事,但是並不算是「布施」。
> 以報恩為例,受到別人的好處,而想報答,這是人之常情,不這麼想的
> 話那麼就連畜牲也不如了。不過報答別人並不算是布施,而是該做的。
> 聽法前就想布施,那麼是純心淨施,這功德是難以稱量的。聽法後,
> 覺得很好,而為報恩故想供養,這是護持三寶,不過不算布施。
> 回到主題,我個人猜測的幾個緣由:
> 1. 理想上,供養與說法本來就應該分開,這一方面避免培養比丘為了獲
> 得供養而說法的錯誤心態(「賣法」、靠佛法來賺錢),一方面也幫
> 助居士更能完成淨施。
> 2. 佛世時的習慣就是如此。供養與說法分開,釋迦牟尼佛不在說法後受
> 供養(不因說法受供養),而是由僧眾自行決定是否要說法。實際上,
> 受了供養後,僧眾是可以直接離開一語不發的,這才是真供養,而不
> 是買賣。不過為避世俗外道所譏,所以世尊曾制律,受完供養後,最
> 少要說祝願偈,祝福施者得安樂。至於說不說法,則是分開考量。
> 3. 說法後不受供養,與施主種不種福田關係有限。真心願護持三寶的人,
> 可以等待下次的供養(例如佛陀是接受居士預約下一次齋僧的),而
> 且光就受法益而內正思維來說,功德已甚大,已種了福田。另一個例
> 子:比丘有「不持銀錢戒」,卻不影響佛世時佛弟子們的種福田,但
> 是能協助比丘避免受到銀錢的誘惑。
喔~~~終於了解了
我在讀此篇時就覺怪怪的
為什麼世尊說完法, 人家想供養他而被拒絕 (好傷心啊~~)
原來是有這些緣由
又懂一篇, 真高興 ^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