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優波掘多尊者生於佛陀涅槃後約一百年後,即卷二十三中教導阿育王以正法治化,並帶他參訪佛教聖地的優波崛多尊者。
第640經的內容相當於《阿育王傳》〈優波毱多因緣10〉的一部分,這段講的是優波掘多尊者涅槃之後很久的事了,包含佛教傳播的記錄及預示。
爾時,世尊告尊者阿難:「此摩偷羅國,將來世當有商人子,名曰掘多,掘多有子,名優波掘多①,我滅度後百歲,當作佛事,於教授師中最為第一。阿難!汝遙見彼青色叢林不?」
阿難白佛:「唯然,已見,世尊!」
「阿難!是處名為優留曼茶山,如來滅後百歲,此山當有那吒跋置迦阿蘭若處,此處隨順寂默②最為第一。」
爾時,世尊作是念:「佛陀將佛法付囑人、天共同流傳我若以教法付囑人者,恐我教法不得久住;若付囑天者,恐我教法亦不得久住,世間人民則無有受法者。我今當以正法付囑人、天,諸天、世人共攝受法者,我之教法則千歲不動。」爾時,世尊起世俗心③。
時,天帝釋④及四大天王⑤知佛心念,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
爾時,世尊告天帝釋及四大天王:「如來不久當於無餘涅槃⑥而般涅槃,我般涅槃後,汝等當護持正法。」
爾時世尊復告東方天王:「汝當於東方護持正法。」次告南方、西方、北方天王:「汝當於北方護持正法。過千歲後,我教法滅時,當有非法出於世間,十善⑦悉壞。閻浮提中,惡風暴起,水雨不時⑧,世多飢饉,雨則災雹,江河消減ⓐ,華果不成,人無光澤,蟲村鬼村⑨悉皆磨滅,飲食失味,珍寶沈沒,人民服食麁澁⑩草木。
「時,有釋迦王、耶槃那王、鉢羅婆王、兜沙羅王,眾多眷屬。如來頂骨、佛牙、佛鉢安置東方。西方有王,名鉢羅婆,百千眷屬,破壞塔寺,殺害比丘。北方有王,名耶槃那,百千眷屬,破壞塔寺,殺害比丘。南方有王,名釋迦,百千眷屬,破壞塔寺,殺害比丘。東方有王,名兜沙羅,百千眷屬,破壞塔寺,殺害比丘。四方盡亂,諸比丘來集中國⑪。
「時,拘睒彌國有王,名摩因陀羅西那,其王生子,手似血塗,身似甲冑,有大勇力。其生之日,五百大臣生五百子,皆類王子,血手冑身。
「時,拘睒彌國,一日雨血。拘睒彌王見此惡相,即大恐怖,請問相師。相師白王:『王今生子,當王閻浮提,多殺害人。』生子七日,字曰難當,年漸長大。時,四惡王從四方來殺人民,摩因陀羅西那王聞則恐怖。
「時,有天神告言:『大王且立難當為王,足能降伏彼四惡王。』時,摩因陀羅西那王受天神教,即捨位與子,以髻中明珠冠其子首,集諸大臣,香水灌頂。召五百大臣同日生子,身被甲冑,從王出征,與四惡王大眾戰;勝,殺害都盡,王閻浮提,治在拘睒彌ⓑ國。」
爾時,世尊告四大天王:「巴連弗國,於彼國當有婆羅門,名曰阿耆尼達多,通達比ⓒ陀經論⑫,彼婆羅門當納妻。奇特的孩子影響懷胎的母親後ⓓ時,中陰眾生⑬當來與其作子,入母胎中時,彼母欲與人論議。彼婆羅門即問諸相師,相師答云:『是胎中眾生當了達一切論,故令母生如是論議之心,欲將人論議。』如是日月滿足⑭,出生母胎,以為童子,了達一切經論,恒以經論教授五百婆羅門子,及餘諸論教授餘人,以醫方⑮教醫方者,如是有眾多弟子。有眾多弟子故,名曰弟子。次當從父母求出家學道,乃至父母聽⑯其出家,彼即於我法中出家學道,通達三藏,善能說法,辯才巧妙,言語談說,攝多眷屬。」
又復,世尊告四大天王:「即此巴連弗邑國中,當有大商主,名曰須陀那,中陰眾生來入母胎。彼眾生入母胎時,令母質直柔和,無諸邪想,諸根寂靜。
「時,彼商主即問相師,相師答曰:『胎中眾生極為良善,故令母如是,乃至諸根寂靜。』至月滿足,便生童子,名曰修羅他。年紀漸長,乃至啟白父母,求出家學道。父母即聽,於我法中出家學道,勤行精進,修習道業,便得漏盡,證阿羅漢果。然寡聞、少欲、知足及少知,舊居在山藪林間,山名揵陀摩羅。
「時,彼聖人恒來為難當王說法。彼父王當無常⑰,無常之日,難當見父過世,兩手抱父屍,悲號啼哭,憂惱傷心。時,彼三藏將多眷屬來詣王所,為王說法,王聞法已,憂惱即止,於佛法中生大敬信,而發聲唱言:『自今以後,我施諸比丘無恐畏,適意為樂。』而問比丘:『前四惡王毀滅佛法有幾年歲?』諸比丘答云:『經十二年。』王心念口言,作師子吼:『我當十二年中,當供養五眾⑱,乃至辦諸供具⑲。』即便行施⑳,行施之日,天當降香澤之雨,遍閻浮提,一切實種皆得增長。諸方人眾皆持供養,來詣拘睒彌國,供養眾僧。
大得供養卻使比丘墮落「時,諸比丘大得供養。諸比丘輩食人信施㉑,而不讀誦經書,不薩闍㉒為人受經。戲論㉓過日,眠臥終夜,貪著利養㉔,好自嚴飾㉕,身著妙服㉖,離諸出要、寂靜、出家、三菩提㉗樂。形類比丘,離沙門功德㉘,是法中之大賊,助作末世壞正法幢,建惡魔幢,滅正法炬,然煩惱火,壞正法鼓,毀正法輪,消正法海,壞正法山,破正法城,拔正法樹,毀禪定智慧,斷戒瓔珞㉙,污染正道。
法滅時諸天及優婆塞是最後防線「時,彼天、龍、鬼神、夜叉、乾闥婆等,於諸比丘所生惡意,毀呰ⓔ㉚諸比丘,厭惡、遠離,不復相親,異口同音:『嗚ⓕ呼!如是惡比丘,不應於如來法中。』而說偈言:
「『非吉行惡行, 行諸邪見法,
此諸愚癡人, 打壞正法山,
行諸惡戒法, 棄諸如法行,
捨諸勝妙法, 拔除今佛法,
不信不調伏, 樂行諸惡行,
諂偽誑世間, 打破牟尼法,
毀形習諸惡, 兇暴及千行,
依法誑世人, 忿恨自貢高,
貪著求名利, 無惡業不備,
如佛所說法, 法沒有是相㉛,
今者悉已見, 智者所輕賤,
此法今出已, 牟尼正法海,
不久當枯竭, 正法今少在,
惡人復來滅, 毀壞我正法。』
「時,彼諸天、龍、神等皆生不歡喜心,不復當護諸比丘,而同聲唱言:『佛法却後七日滅盡。』號咷悲泣,共相謂言:『至比丘說戒日,共相鬪諍,如來正法於中而滅。』如是諸天悲惱啼泣。
「時,拘睒彌城中有五百優婆塞,聞諸天之言,共詣諸比丘眾中,諫諸比丘鬪諍,而說偈言:
「『嗚呼苦劇歲, 愍念群生生,
其法今便滅, 釋師子王法,
惡輪壞法輪, 如是盡金剛㉜,
乃能不即壞, 安隱時已滅,
危險法已起, 明智人已過,
今見如是相, 當知不復久,
牟尼法斷滅, 世間無復明,
離垢寂滅口, 牟尼日今沒,
世人失伏藏㉝, 善惡無差別,
善惡無差已, 誰能得正覺,
法燈今在世, 及時行諸善,
無量諸福田, 此法今當滅,
是故我等輩, 知財不堅牢,
及時取堅實。』
「至十五日說戒時,法當沒,爾ⓖ日五百優婆塞,一日之中,造五百佛塔。時,諸優婆塞各有餘務,不復來往眾僧眾中。
「爾時,住揵陀摩羅山修羅他ⓗ阿羅漢觀閻浮提:『今日何處有眾僧說戒?』見有拘睒彌國如來弟子說戒為布薩,即詣拘睒彌。
極少比丘學戒律「時,彼僧眾乃有百千人,中唯有一阿羅漢,名曰修羅他[*]。又復有一三藏,名曰弟子,此是如來最後大眾集。爾時,維那㉞行舍ⓘ羅籌㉟,白三藏上座言:『眾僧已集,有百千人,今為說波羅提木叉。』時,彼上座答言:『閻浮提如來弟子皆來集此,數有百千。如是眾中,我為上首,了達三藏,尚不學戒律,況復餘者而有所學。今當為誰而說戒律?』而說偈言:
「『今是十五日, 夜靜月清明,
如是諸比丘, 今集聽說戒,
一切閻浮提, 僧眾ⓙ最後集,
我是眾中上, 不學戒律法,
況復餘僧眾, 而有所學習,
何能牟尼法, 釋迦師子王,
彼戒誰有持, 是人乃能說。』
「爾時,彼阿羅漢修羅他ⓚ立上座前,合掌白上座言:『上座!但說波羅提木叉,如佛在世時,舍利弗、目揵連等大比丘眾所學法,我今已悉學。如來雖滅度,於今已千歲,彼所制律儀,我悉已備足。』而說偈言:
「『上座聽我語ⓛ, 我名修羅他,
漏盡阿羅漢, 僧中師子吼。
牟尼真弟子, 信佛諸鬼神,
聞彼聖所說, 悲哀泣流淚。
低頭念法滅, 從今去已後,
無有說法者, 毘尼㊱別解脫㊲。
不復在於世, 法橋今已壞,
法水不復流, 法海已枯竭。
法山已崩頹, 法會從今絕,
法幢不復見, 法足不復行。
律儀戒永沒, 法燈不復照,
法輪不復轉, 閉塞甘露門㊳。
法師不在世, 善人說妙道,
眾生不識善, 不異於野獸。
「爾時,佛母摩訶摩耶夫人天上來下,詣諸眾僧所,號咷啼泣:『嗚呼!苦哉!是我之子經歷阿僧祇劫㊴,修諸苦行,不顧勞體,積德成佛,今者忽然消滅。』而說偈言:
「『我是佛親母, 我子積苦行,
經歷無數劫, 究竟成真道。
悲泣不自勝, 念ⓜ法忽磨滅,
嗚呼智慧人, 爾今何所在。
持法捨諍訟, 從佛口所生,
諸王無上尊, 真實佛弟子。
頭陀㊵修妙行, 宿止林藪間,
如是真佛子, 今為何所在。
今者於世間, 無有諸威德,
曠野山林間, 諸神寂無言。
施戒愍群生, 信戒自莊嚴,
忍辱質直行, 觀察諸善惡。
如是諸勝法, 今忽都已盡。』
實修比丘和說法比丘的弟子們殺害對方上座「爾時,彼上座弟子作是念言:『彼修羅他[*]比丘自言:「如來所制戒律,我悉備持。」』爾時,上座有弟ⓝ子,名曰安伽陀,起不忍㊶之心,極生忿恨。從座起,罵辱彼聖:『汝是下座比丘,愚癡無智,而毀辱我和尚ⓞ。』即持利刀,殺彼聖人,而說偈言:
「『我名安伽陀, 失沙㊷之弟子,
利劍殺汝身, 自謂我有德。』
「爾時,有一鬼名曰大提木佉,作是念言:『世間唯有此一阿羅漢,而為惡比丘弟子所害。』執持金剛利杵,杵頭火然,以此打破彼頭,即便命終,而說偈言:
「『我是惡鬼神, 名大提木佉,
以此金剛杵, 破汝頭七分。』
「爾時,阿羅漢弟子見彼弟子殺害其師,忿恨不忍,即殺三藏。爾時,諸天、世人悲哀啼泣:『嗚呼,苦哉!如來正法今便都盡。』尋即此大地六種震動,無量眾生號咷啼泣,極為愁惱:『嗚呼!今日正法不復現世。』作是語已,各各離散。
「爾時,拘睒彌國五百優婆塞聞已,往詣寺中,舉手拍頭,高聲大哭:『嗚呼!如來愍念世間,濟諸群生,無有巨細,誰當為我說法義?今者,人、天解脫不復可得,眾生今日猶在闇瞑ⓟ,無有引導,長習諸惡,以此為歡,如諸野獸;不聞牟尼妙法,身壞命終,墮在三塗㊸。譬如流星,世人從今已後,無復念慧、寂靜、三昧㊹、十力㊺妙法。』
「爾時,拘睒彌王聞諸比丘殺真人阿羅漢及三藏法師,心生悲惱,惋慨而坐。爾時,諸邪見輩諍競打破塔廟,及害比丘,從是佛法索然頓滅。」
爾時,世尊語釋提桓因:「四大天王!諸天、世人於我滅度之後,法盡之相,如上所說。是故汝等,今者不可不以勤力加於精進,護持正法,久令在世。」
爾時,諸天、世人聞佛所說,各各悲顏,以手揮淚,頂禮佛足,各自退去。
ⓐ 「減」,大正藏原為「滅」,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減」。
ⓑ 大正藏在「彌」字之後有一「鞞」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 「比」,元、明二本作「毗」。
ⓓ 「後」,大正藏原為「彼」,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後」。
ⓔ 「呰」,大正藏原為「訾」,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呰」。
ⓕ 「嗚」,大正藏原為「鳴」,今依據前後文改作「嗚」。
ⓖ 「爾」,大正藏原為「今」,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爾」。
ⓗ 「他」,明本作「陀」。[*]
ⓘ 「舍」,大正藏原為「沙」,今依據前後文改作「舍」。
ⓙ 「僧眾」,大正藏原為「眾僧」,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僧眾」。
ⓚ 「他」,宋、元、明三本作「陀」。[*]
ⓛ 「語」,大正藏原為「說」,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語」。
ⓜ 「念」,大正藏原為「今」,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念」。
ⓝ 「有弟」,大正藏原為「弟有」,今依據前後文改作「有弟」。
ⓞ 「尚」,大正藏原為「上」,今依據明本改作「尚」。
ⓟ 「瞑」,宋、元、明三本作「暝」。
① 優波掘多:比丘名,是阿難尊者弟子商那和修尊者的弟子,後來成為阿育王的國師。又譯為「優波崛多」。
② 隨順寂默:依從寂靜,指環境清幽,有利於修定。
③ 起世俗心:使得世俗眾生能知佛心之所念。較低層次的眾生一般不知較高層次的眾生的心念,例如人通常不知天的心念、欲界天人通常不知色界天人的心念、天人通常不知佛無漏、出世的心念。但較高層次的眾生可以選擇降低其心念層次,讓較低層次的眾生可以得知,因此佛起世俗心時天人可知其心念。
④ 天帝釋:欲界六天當中,忉利天(又稱三十三天)的天主。
⑤ 四大天王:欲界六天當中,四天王天的四位天王,各守護一方的天下,包括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又譯為「四天王」。
⑥ 無餘涅槃:完全斷絕煩惱、生死,指解脫者的去世。
⑦ 十善:不犯殺生、偷盜、邪婬、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等十惡。
⑧ 水雨不時:風雨不調;發生乾旱或是水災之類的天災。
⑨ 蟲村鬼村:指山林草木。鬼類及畜牲依止於草木而生存,因此稱山林草木為「鬼神村」。
⑩ 麁澁:即「粗澀」。
⑪ 中國:文化的中心,指佛陀遊行教化的地區,印度恆河流域中的摩羯陀國(首都王舍城)、拘薩羅國(首都舍衛城)為中心的區域。
⑫ 比陀經論:婆羅門教所傳的經典,又譯為「吠陀」、「闈陀經典」。
⑬ 中陰眾生:介於死後與再生中間暫時狀態的眾生。
⑭ 日月滿足:懷胎足月。
⑮ 醫方:醫術。
⑯ 聽:任由。讀音為四聲。
⑰ 無常:在這裡特指過世。
⑱ 五眾:五種出家的修行者: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
⑲ 供具:供養給三寶的物品,例如衣被、飲食、臥具、湯藥等。
⑳ 行施:布施。
㉑ 信施:基於信心的布施;信徒的布施。
㉒ 薩闍:為音譯,義譯是「誦」。
㉓ 戲論:違反真理或不能增進善法的言論。
㉔ 利養:財利等能滋養身體的物品。
㉕ 嚴飾:裝飾、打扮。
㉖ 妙服:形式華麗布料貴重的衣服。
㉗ 三菩提:為音譯,義譯為「正覺」,另譯作「三佛」,指真正的覺悟。
㉘ 形類比丘,離沙門功德:只有外在的形相是比丘,而沒有一切比丘應有的戒德清淨梵行。
㉙ 戒瓔珞:瓔珞是以玉編綴的飾品,此處比喻以戒莊嚴身體。
㉚ 毀呰:毀謗;非議。
㉛ 法沒有是相:佛法滅沒時有這樣的現象。
㉜ 如是盡金剛:像這樣滅了如金剛般能破煩惱的佛法。
㉝ 伏藏:埋於地裡的寶藏,常用來譬喻人心中的寶藏。
㉞ 維那:寺院中掌管各種庶務和雜事的人。又譯為「知事」。
㉟ 行舍羅籌:分發計算人數用的細棒,以作投票計票或統計接受供餐的僧眾數目等用途。又譯為「行籌」、「受籌」。「籌」是以竹、木、銅、鐵等材料作成的細棒,多用於計算人數或是表決,音譯為「舍羅」。
㊱ 毘尼:為音譯,義譯作「律藏」,是佛所說戒律的結集。
㊲ 別解脫:「戒律」的别名,音譯為「波羅提木叉」。
㊳ 甘露門:佛所教授的解脫法門。「甘露」是印度傳說中的不死藥,因為解脫的聖者不生,不生因而不死,所以稱佛法為「甘露門」。
㊴ 阿僧祇劫:極久遠的時間。其中「阿僧祇」是一極大的數字,「劫」是一極長的時間單位。
㊵ 頭陀:捨棄對衣服、飲食、住處的貪著,以修練身心、去除塵垢煩惱的苦行法。
㊶ 不忍:不能忍受。
㊷ 失沙:「弟子」的音譯,這位三藏法師的名字是「弟子」。
㊸ 三塗: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其中「塗」通「途」,即道路。
㊹ 三昧:心專注於一境而不散亂。又譯為「三摩地」、「三摩提」,義譯為「等持」。
㊺ 十力:只有佛才具足的十種智力。參見卷二十六第684經。
第641經的內容相當於《阿育王傳》〈半菴羅果因緣5〉,講述阿育王命終前的行誼,至其後代滅亡的歷史。
阿育王施半阿摩勒①果因緣經
阿育王於如來法中得大敬信。時,王問諸比丘言:「誰於如來法中行大布施?」
諸比丘白王言:「給孤獨長者最行大施。」
王復問曰:「彼施幾許寶物?」
比丘答曰:「以億千金。」
王聞已。如是思惟:「彼長者尚能捨億千金,我今為王,何緣復以億千金施?當以億百千金施。」
時,王起八萬四千佛塔,於彼一一ⓐ塔中復施百千金,復作五歲大會,會有三百千比丘,用三百億金供養於彼僧眾中。第一分是阿羅漢,第二分是學人②,第三分是真實凡夫。除私庫藏,此閻浮提夫人、婇女、太子、大臣施與聖僧,四十億金還復贖取③。如是計挍④,用九十六億千金,乃至王得重病時,王自知命欲終盡。
時,有大臣名羅陀崛多ⓑ。時,王宿命是施佛土時同伴小兒。時,彼大臣羅陀崛多見王重病,命垂欲盡,稽首以偈問曰ⓒ:
「顏貌常鮮澤, 百千婇女遶,
譬如諸蓮華, 蜜蜂當聚集,
今覩聖王顏, 無有諸鮮澤。」
王即以偈答:
「我今無所憂, 失財及王位,
此身及餘親, 及諸種種寶,
我今所愁者, 不復覩賢聖,
四事以供養, 我今唯念此,
顏色有變異, 心意無所寧。
「又復,我常所願,欲以滿億百千金作功德,今願不得滿足,便就後世⑤時,計挍前後所施金銀珍寶,唯減四億未滿。」王即辦諸珍寶,送與鷄雀ⓓ寺中。
法益之子,名三波提ⓔ⑥,為太子。諸臣等啟太子言:「大王將終不久,今以此珍寶送與寺舍中,今庫藏財寶已竭,諸王法以物為尊,太子今宜斷之,勿使大王用盡也。」時,太子即勅典藏者,勿復出與大王用之。
時,大王自知索諸物不復能得,所食金器送與寺中。時,太子令斷金器,給以銀器,王食已,復送與寺中。又斷銀器,給以銅器,王亦以此送與寺中。又斷銅器,給以瓦器。
時,大王手中有半阿摩勒ⓕ果,悲淚告諸大臣:「今誰為地主?」
時,諸臣啟白大王:「王為地主。」
時,王即說偈答曰:
「汝等護我心, 何假虛妄語,
我今坐王位, 不復得自在。
阿摩勒半果, 今在於我手,
此即是我有ⓖ, 於是得自由。
嗚呼尊富貴, 可厭可棄捨,
先領閻浮提, 今一旦貧至。
如恒河ⓗ駛流⑦, 一逝而不返ⓘ,
富貴亦復然, 逝者不復還。」
又復,如佛偈所說:
「凡盛必有衰, 以衰為究竟,
如來神口說, 真實無有異,
先時所教令, 速疾無有礙ⓙ,
今有所求索, 無復從我教,
如風礙[*]於山, 如水礙[*]於岸,
我今所教令, 於今已永絕,
將從無量眾, 擊鼓吹貝螺,
常作諸伎樂, 受諸五欲樂,
婇女數百眾, 日夜自娛樂,
今者都永盡, 如樹無花實,
顏貌轉枯盡, 色力亦復然,
如花轉萎悴, 我今亦復爾。」
時,阿育王呼侍者言:「汝今憶我恩養,汝持此半阿摩勒果送鷄雀寺中,作我意,禮拜諸比丘僧足,白言:『阿育王問訊諸大聖眾,我是阿育王,領此閻浮提,閻浮提是我所有,今者頓盡,無有財寶布施眾僧,於一切財而不得自在。今唯此半阿摩勒果,我得自由,此是最後布施檀波ⓚ羅蜜⑧,哀愍我故,納受此施,令我得供養僧福。』而說偈言:
「半阿摩勒果, 是我之所有,
於我得自在, 今捨於大眾。
緣心在於聖, 更無濟我者,
憐愍於我故, 納受阿摩勒。
為我食此施, 因是福無量,
世世受妙樂, 用之無有盡。」
時,彼使者受王勅已,即持此半阿摩勒果,至鷄雀寺中,至上座前,五體著地作禮,長跪合掌,向上座而說偈曰:
「領於閻浮提, 一繖擊ⓛ一鼓,
遊行無所礙, 如日照於世,
業行報已至, 在世不復久,
無有王威德, 如日雲所翳,
號曰阿育王, 稽首禮僧足,
送此布施物, 謂半阿摩勒,
願求來世福, 哀愍彼王故,
聖眾愍彼故, 受是半果施。」
時,彼上座告諸大眾:「誰聞是語而不厭世間?我等聞是事,不可不生厭離⑨,如佛經所說。見他衰事,應生厭離,若有識類眾生者,聞是事豈得不捨世間?」而說偈曰:
「人王世中最, 阿育孔雀姓,
閻浮提自在, 阿摩勒為主,
太子及諸臣, 共奪大王施,
送半阿摩勒, 降伏恡ⓜ⑩財者,
使彼生厭心, 愚夫不識施,
因果受妙樂, 示送半摩勒。」
時,彼上座作是念言:「云何令此半阿摩勒,一切眾僧得其分食?」即教令研磨,著石榴羹中,行已,眾僧一切皆得周遍。
時,王復問傍臣曰:「誰是閻浮提王?」
臣啟王言:「大王是也。」
時,王從臥起而坐,顧望四方,合掌作禮,念諸佛德,心念口言:「我今復以此閻浮提施與三寶,隨意用之。」而說偈曰:
「今此閻浮提, 多有珍寶飾,
施與良福田, 果報自然得,
以此施功德, 不求天帝釋,
梵王及人主, 世界諸妙樂,
如是等果報, 我悉不用受,
迴向成佛道以是施功德, 疾得成佛道,
為世所尊ⓝ仰, 成得一切智,
世間作善友, 導師最第一。」
時,王以此語盡書紙上,而封緘⑪之,以齒印印之。作如是事畢,便即就盡⑫。
爾時,太子及諸臣、宮人、婇女、國界人民,興種種供養葬送,如王之法而闍維⑬之。
爾時,諸臣欲立太子紹王位,中有一大臣,名曰阿[少/兔]ⓞ羅ⓟ陀,語諸臣曰:「不得立太子為王。所以者何?大王阿育在時,本誓願滿十萬億金作諸功德,唯減四億,不滿十萬,以是故,今捨閻浮提施與三寶,欲令滿足。今是大地屬於三寶,云何而立為王?」
時,諸臣聞已,即送四億諸金,送與寺中,即便立法益之子為王,名三波提。次復太子,名毘梨訶波低ⓠ,為紹王位,毘梨訶波低太子,名曰毘梨訶西那ⓡ,次紹王位。毘梨訶西那太子,名曰沸沙須摩ⓢ,次紹王位。沸沙須摩太子,名曰沸沙蜜多羅ⓣ,次紹王位。
時,沸沙蜜多羅問諸臣曰:「我當作何等事,令我名德久存於世?」
時,賢善諸臣信樂三寶者,啟王言:「阿育大王是王之前種姓,彼王在世,造立八萬四千如來塔,復興種種供養,此之名德,相傳至今。王欲求此名者,當造立八萬四千塔,及諸供養。」
王言:「大王阿育有大威德,能辦此事,我不能作,更思餘事。」
中有惡臣,不信向者⑭,啟王言:「世間二種法傳世不滅,一者作善,二者作惡。大王阿育作諸善行,王今當行惡行,打壞八萬四千塔。」
時,王用侫臣⑮語,即興四兵眾,往詣寺舍,壞諸塔寺。王先往鷄雀寺中,寺門前有石師子,即作師子吼。王聞之即大驚怖,非生獸之類,而能吼鳴,還入城中。如是再三,欲壞彼寺。
時,王呼諸比丘來,問諸比丘:「使我壞塔為善?壞僧房為善?」
比丘答曰:「二不應行。王其欲壞者,寧壞僧房,勿壞佛塔。」
時,王殺害比丘,及壞塔寺。如是漸漸至婆伽羅國,又復唱令:「若有人能得沙門釋子頭來者,賞之千金。」
爾時,彼國中有一阿羅漢,化作眾多比丘頭,與諸百姓,令送至於王所,令王ⓤ庫藏財寶竭盡。時,彼王聞阿羅漢作如是事,倍復瞋恚,欲殺彼阿羅漢。
滅盡定三昧力能不受刀傷時,彼羅漢入滅盡正受,王作無量方便,殺彼聖人,終不能得。入滅盡三昧力故,不傷其體。如是漸進至佛塔門邊。
善人惡人各有神護彼所塔中,有一鬼神,止住其中,守護佛塔,名曰牙齒。彼鬼神作是念:「我是佛弟子,受持禁戒,不殺害眾生,我今不能殺害於王。」又復作念:「有一神名曰為蟲,行諸惡行,兇暴勇健,求索我女,我不與之;今者為護正法故,當嫁與彼,令其守護佛法。」即呼彼神語言:「我今嫁女與汝,然共立約誓,汝要當降伏此王,勿使興諸惡行,壞滅正法。」
時,王所有一大鬼神,名曰烏茶,威德具足,由ⓥ彼神故ⓦ不奈王何。時,牙齒神作方便,今日王威ⓧ勢自然由此鬼神,我今誘誑共作親厚。如是與彼神作知識,極作知識已,即將此神至於南方大海中。
時彼蟲神排攩大山,推迮ⓨ王上⑯,及四兵眾,無不死盡。眾人唱言:「快哉!快哉!」是世人相傳,名為快哉。彼王終亡,孔雀苗裔於此永終,是故世間富樂不足⑰為貪。阿育大王有智之人,覺世無常,身命難保,五家財物⑱亦如幻化。覺了彼法,勤行精進,作諸功德,乃至臨終,係心三寶,念念不絕,無所悋惜,唯願盡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一一」,大正藏原為「諸」,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一一」。
ⓑ 「羅陀崛多」,巴利本作 Rādhagupta。
ⓒ 「曰」,大正藏原為「王」,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曰」。
ⓓ 「雞雀」,巴利本作 Kurkuṭa。
ⓔ 「三波提」,巴利本作 Sampadī。
ⓕ 「阿摩勒」,巴利本作 Amalaka。
ⓖ 「有」,大正藏原為「物」,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有」。
ⓗ 「河」,宋本作「何」。
ⓘ 「返」,宋、元、明三本作「反」。
ⓙ 「礙」,大正藏原為「閡」,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礙」。[*]
ⓚ 「波」,大正藏原為「婆」,今依據高麗藏改作「波」。
ⓛ 「擊」,大正藏原為「繫」,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擊」。
ⓜ 「恡」,大正藏原為「憍」,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恡」。
ⓝ 「尊」,宋、元、明三本作「遵」。
ⓞ 「少/兔」,大正藏原為「少/免」,今依據前後文改作「少/兔」。
ⓟ 「羅」,明本作「樓」。
ⓠ 「毘梨訶波低」,巴利本作 Vṛhaspati。
ⓡ 「毘梨訶西那」,巴利本作 Vṛhasena。
ⓢ 「沸沙須摩」,巴利本作 Puṣyadharman(沸沙達摩)。
ⓣ 「沸沙蜜多羅」,巴利本作 Puṣyamitra。
ⓤ 宋、元、明三本無「王」字。
ⓥ 「由」,大正藏原為「故」,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由」。
ⓦ 大正藏無「故」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威」,宋、元、明三本作「滅」。
ⓨ 「推迮」,元、明二本作「磓笮」。
① 阿摩勒:是音譯,即「餘甘子」,蒴果呈核果狀,圓球形,直徑約1.5公分,可以生食,味酸、微澀苦而甘香,食用先苦後甘,口中尚餘甘味,可生津止渴,也可藥用。又譯為「菴羅摩羅」、「菴摩羅」、「訶梨勒」。
② 學人:佛弟子中尚未證阿羅漢的聖者,還有法須修學,因此稱為「學人」或「有學」。
③ 還復贖取:還付錢贖回(夫人、婇女、太子、大臣等阿育王施給僧團的眷屬)。
④ 計挍:即「計較」。
⑤ 就後世:即將往生。
⑥ 法益之子,名三波提:阿育王兒子拘那羅(義譯為「法益」)的兒子,名叫三波提。他是阿育王的孫子。
⑦ 駛流:湍急的水流。
⑧ 檀波羅蜜:即「布施波羅蜜」,修行布施到彼岸,例如清淨布施、離相布施而能到涅槃的彼岸。其中「檀」是音譯,義譯作「布施」;「波羅蜜」是音譯,義譯作「到彼岸」,單譯為「度」。
⑨ 厭離:捨棄。
⑩ 恡:「吝」的異體字。
⑪ 封緘:封信。
⑫ 就盡:過世。
⑬ 闍維:為音譯,即火葬。又譯為「荼毘」。
⑭ 向者:剛才(賢善諸臣所說的話)。
⑮ 侫臣:奸臣。
⑯ 排攩大山,推迮王上:將山岳推倒,推壓到國王身上。「攩」同「擋」,「迮」讀音同「則」,逼迫的意思。
⑰ 不足:不值得。
⑱ 五家財富:隨時會換人擁有的財富。五家指王、賊、水、火、惡子,這五者都可能奪走財富,因此說財富是五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