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機會均等 |
|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
發信人: Vanessa.bbs@bbs.cis.nctu.edu.tw (西風), 信區: education
標 題: 教育名詞釋義 -- 教育機會均等
發信站: 交大資科_BBS (Tue May 6 22:31:09 1997)
轉信站: niabbs!news.nia!netnews.ntu!news.mcu!news.cs.nthu!news.cis.nctu!cis_nct
Origin: cc.ntnu.edu.tw
教育機會均等(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
在傳統社會中,教育成就是較高社會階層者用以代表其地位的象徵性事
物。在此種社會結構下,個人社會地位的高低是其教育成就的決定因素,教
育的象徵性意義或價值大於其功能性的意義或價值。但教育日益普及後,象
徵性價值也逐漸式微,然隨著社會分工的日趨精細與就業結構的改變,功能
性的價值卻是漸增。在現代開放社會中,教育成就不僅成為個人就業的重要
憑證,同時也是決定個人社會地位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在民主化浪潮的衝
擊下,此種功能性價值的強調,更使人們視教育為向上社會流動的主要途徑
之一。是故,「均等的」教育機會不但成為民主國家為保障基本人權而企圖
達成之目標,同時也是社會為開發人力資源而亟力以赴的理想(楊瑩,民83
:151)。
雖然迄今為止針對教育機會均等進行探討之研究或論述相當多,然對「
教育機會均等」之定義,依隨社會結構與性質的變遷而有不同的觀點。
以英國是一個具有強烈階級意識的國家而言,其初期教育機會均等的努
力在於強調不同團體「入學」機會的平等性,或應有「公開的」入學機會。
第二階段則不僅以公平開放的入學機會為以足,還強調應為學校內所有的學
生提供共同的教育經驗,亦即,重視入學後教育「過程」與「內容」之均等
。至第三階段對教育機會均等的探討,以蘊含著向階級障礙或不均等挑戰的
深意,試圖為每一個來自不同家庭環境的兒童提供「差異中求其均等」的受
教機會。強調為達真正公平與教育機會均等的理想,教育資源之分配應優先
考慮物質條件上較為欠缺或處於「文化剝奪」(cultu ivation)的兒童。
由於美國社會並未具有如英國般根深蒂固的階級意識,因此美國對教育
機會均等的衡量側重在種族間的差異。以主持教育機會均等調查聞名的柯爾
曼(J.S.Coleman)指出,在美國多數民眾的看法中,「教育機會均等」此一
概念大致包含下列四項要素:
1.要為所有兒童提供一達到特定教育水準的「免費教育」;
2.在基本教育階段,無論兒童出身背景如何,均接受「共同」的課程;
3.在低人口密度的情況下,透過人為的規劃,使不同背景出身的兒童能有
入「相同」學校受教之機會;
4.使同一學區的學校在經濟支援的條件上儘量相等。
上述四項要素乃是美國學者對教育機會均等問題衡量的重點,然其隨著
所處時代環境的不同亦有所轉移與改變。大致上美國學者最初關注的焦點可
說是基礎教育階段經濟障礙之剷除,以及共同課程之提供。其後隨著教育之
日漸普及,以及在認定不同的兒童將有不同職業生涯的觀念下,所謂的「均
等」教育機會,意指在中等教育階段,為不同類型的學生提供不同的課程。
但此段期間有關教育機會均等的探討,並未觸及種族差別待遇的核心問題。
1896年美國最高法院判決容許種族隔離的教育制度存在於南方諸州,意
味著所謂的均等是指入學接受共同課程機會的均等;1954年最高法院再判決
學校應廢除種族的隔離政策,此項判決意涵著美國司法界對教育機會均等的
詮釋,開始轉向學校教育「效果」的衡量,同時也促使學者對教育機會均等
的討論重點由教育資源「投入」(input)因素之考慮,漸轉至教育「結果」之
評量。柯爾曼在一項探討學校對具有「相同」能力與背景學生的影響,試圖
以教育結果來詮釋教育機會均等概念的研究中,比較地區及種族因素對兒童
學業的影響,發現在以黑人或白種學生為主的不同學校中,對學生成就影響
最大的是學生的家庭背景,次為教師素質,以設備與課程影響最小。若進一
步控制學生的社會經濟背景變項,則發現不同種族的學校對學生學業成就的
影響,並無太大差異(Coleman,1969)。柯爾曼以資源投入後的「效果」作為
界定教育機會均等的依據,賦予教育機會均等一詞以新內涵。換言之,此時
所謂的教育機會均等已不再指資源投入的相等,而是指對不同需求的團體所
投入的資源,在基於「正義」與「公平」的原則下,應有所不等。而此教育
機會均等意涵的轉變,亦使得補償教育在美國蔚為風潮。
概而言之,教育機會均等理念的發展大約分為三階段,最初階段致力於
「有教無類」理念的實現,強調消除因社會類別而存在的差別待遇,保障每
個學齡兒童接受基本教育的權利;其次階段則在落實「因材施教」的理想,
強調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適合其能力、性向與學習特性的教育,打破制式過
於標準化的教學模式,達成適性教育的目的;到第三個階段則強調對「社會
處境不利者」(the socially disadvantaged)給予積極的補償,使其在學習
條件上有迎頭趕上的機會。
嗯! 這也是我寫的 :p
--
在教育中,
我們需要的是遼闊的視野與樂觀的展望,
不僅要察覺生命的美與奧妙,
更要尊重每一個生命的獨特性!!
--
* Origin: ★ 交通大學資訊科學系 BBS ★ |
|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