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第984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愛為、為膠、為、為藕根。此等能為眾生障、為、為膠、為守衛、為覆、為閉、為塞、為闇冥、為狗腸、為亂草、為絮,從此世至他世,從他世至此世,往來流轉,無不轉時。諸比丘!何等愛為網、為膠,乃至往來流轉,無不轉時?謂有我故有:欲我爾我有我無我異我當我不當我、欲我、當爾時當異異我或欲我或爾我或異或然或欲然或爾然或異,如是十八愛行從內起。

「比丘!言有我,於諸所有,言我、欲我、爾,乃至十八愛行從外起,如是總說十八愛行。

「如是三十六愛行,或於過去起,或於未來起,或於現在起,如是總說百八愛行

「是名為愛、為網、為膠、為泉、為藕根,能為眾生障、為蓋、為膠、為守衛、為覆、為閉、為塞、為闇冥、為狗腸、為亂草、為絮,從此世至他世,從他世至此世,往來流轉[*],無不轉時。」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CBETA本經新版對十八愛行標點、修訂改動頗多,定義也因而變動。經文與註釋可能要重新編輯?? ywliu )

[校勘]

「障」,宋、元、明三本作「礙」。

「轉」,大正藏原為「馳」,今依據明本改作「轉」。[*]

大正藏無「時」字,今依據元、明二本補上。

「我」,宋、元、明三本作「時」。

「有我故有:我、欲我……或異」四十七字,巴利本作 Asmīti sati, itthasmīti hoti, evasmīti hoti, aññathasmīti hoti, asasmīti hoti, satasmīti hoti, santi hoti, itthṃ santi hoti, evaṃ santi hoti, aññathā santi hoti, api ha santi hoti, api itthaṃ santi hoti, api evaṃ santi hoti, api aññathā santi hoti, bhavissanti hoti, itthaṃ bhavissanti hoti, evam bhavissanti hoti, aññathā bhavissanti hoti,。

[註解]

網:網、膠、守衛,形容愛捕獲、沾黏,障礙眾生出脫輪迴。

泉:形容愛如水蔓延的特性。

藕根:藕根、狗腸、亂草、絮,形容愛盤根錯節、糾纏複雜的特性。

蓋:蓋、覆、閉、塞、闇冥,形容愛遮蔽、覆蓋、黑暗的特性。

無不轉時:一再輪迴無終止。

我:有我,我存在。

欲我:我是這樣的人。

爾我:我正是這樣的人。

有我:我持續常住。

無我:我消散無常。

異我:我不是這樣的人。

當我:我將可能存在。

不當我:我將不存在。

當爾時:我將會正是這樣的人。

當異異我:我將會不是這樣的人。

或欲我:願我將是這樣的人。

或爾我:願我將正是這樣的人。

或異:願我將不是這樣的人。

或然:我將會成為。

或欲然:我將會成為這樣的人。

或爾然:我將會這是這樣的人的人。

或異:我將不會這是這樣的人。

十八愛行:「愛行」南傳作「渴愛思潮」(taṇhāvicaritāni,另譯為「渴愛伺察;愛伺」),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渴愛之流」(currents of craving):1.有我(我存在)2.欲我(我是這樣的人)3.爾我(我正是這樣的人)4.有我(我持續常住)5.無我(我消散無常)6.異我(我不是這樣的人)7.當我(我將可能存在)8.不當我(我將不存在)9.欲我(我將會是這樣的人)10.當爾時(我將會正是這樣的人)11.當異異我(我將會不是這樣的人)12.或欲我(願我將是這樣的人)13.或爾我(願我將正是這樣的人)14.或異(願我將不是這樣的人)15.或然(我將會成為)16.或欲然(我將會成為這樣的人)17.或爾然(我將會這是這樣的人的人)18.或異(我將不會這是這樣的人)之觀念。

三十六愛行:從內起的十八愛行,加上從外起的十八愛行,總共三十六種愛行。

百八愛行:三十六愛行再區分為從過去、未來、現在而生起渴愛,因此總共一百零八種愛行。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c.f. 北傳「十八愛行」之法說及義說 http://buddhism.lib.ntu.edu.tw/FULLTEXT/JR-BJ001/03_01.htm

回到《雜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