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第971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王舍城須摩竭陀池側有外道出家名上坐,住彼池側,於自眾中作如是語:「我說一偈,若能者,我當於彼修行梵行。」

時,有眾多比丘晨朝著衣持鉢,入王舍城乞食,聞有外道出家名曰上坐,住須摩竭陀池側,於自眾中作如是說:「我說一偈,有能報者,我當於彼所修行梵行。」乞食畢,還精舍,舉衣鉢,洗足已,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今晨朝與眾多比丘入城乞食,聞有外道出家名曰上坐[*],住須摩竭陀池側,於自眾中作如是說:『我說一偈,有能報者,我當於彼修行梵行。』唯願世尊應自往彼,哀愍故。」

爾時,世尊默然而許,即日晡時從禪覺,往至須摩竭陀池側。

時,上坐[*]外道出家遙見世尊,即敷床座,請佛令坐。世尊坐已,告上坐[*]外道出家言:「汝實作是語:『我說一偈,若能報者,我當於彼修行梵行』耶?汝今便可說偈,我能報答。」

時,彼外道即累繩床以為高座,自昇其上。即說偈言:

比丘以法活,  不恐怖眾生
 意寂行捨離,  持戒順息止。」

爾時,世尊知彼上坐[*]外道心。即說偈言:

汝於所說偈,  能自隨轉者,
 我當於汝所,  作善士夫觀

 觀汝今所說,  言行不相應,
 寂止自調伏,  莫恐怖眾生,
 行意寂遠離,  受持淨戒者,
 順調伏寂止,  身口心離惡,
 善攝於住處,  不令放逸者,
 是則名隨順,  調伏及寂止。」

爾時,上坐[*]外道出家作是念:「沙門瞿曇已知我心。」即從床而下,合掌白佛言:「今我可得於正法、律出家、受具足,成比丘法不?」

佛告上坐[*]外道出家:「今汝可得於正法、律出家、受具足,成比丘分。」

如是上坐[*]外道出家得出家,作比丘已思惟;所以善男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乃至心善解脫,得阿羅漢。

[校勘]

「坐」,元、明二本作「座」。[*]

「坐」,大正藏原為「座」,今依據宋、聖二本改作「坐」。

宋、元、明三本無「行」字。

宋、元、明三本無「床」字。

「隨順」,宋、元、明三本作「順隨」。

「即」,元、明二本作「卻」。

[註解]

報:應答。

哀愍故:因為悲憫的緣故。

累繩床:繩床即椅子,古代椅子以木板製作並舖上繩子編成的墊子,因此稱為繩床。累繩床是將多張繩床疊起來,作為更高的椅子。

比丘以法活,不恐怖眾生:比丘應在山林寂靜處清淨修行,不要四處亂走而擾亂眾生。

汝於所說偈,能自隨轉者,我當於汝所,作善士夫觀:你如果能照著自己所說的偈誦修行的話,我就會認為你是個好的修行人。

寂止:寂靜安定。這裡是指守護六根,繫心一處。

善攝於住處:

是則名隨順:

[對應經典]

 

[進階辨正]

什麼是「繩床」:漫談《四分律》中的繩床(第35至39頁)

繩床:香光莊嚴雜誌97期

(註:原連結失效。不知原內容為何,先以香光尼眾佛學院院刊《青松萌芽》文章代替。)

回到《雜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