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第929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迦毘羅衛國尼拘律園中。

爾時,釋氏摩訶男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名優婆塞?」

佛告摩訶男:「優婆塞者,在家清白,乃至盡壽,歸依三寶,為優婆塞,證知我。」

摩訶男白佛:「世尊!云何為滿足一切優婆塞事?」

佛告摩訶男:「若優婆塞有信無戒,是則不具,當勤方便,具足淨戒。具足信、戒而不施者,是則不具;以不具故,精勤方便,修習布施,令其具足滿。信、戒、施滿,不能隨時往詣沙門,聽受正法,是則不具;以不具故,精勤方便,隨時往詣塔寺,見諸沙門,不一心聽受正法,是不具足。信、戒、施、聞修習滿足,聞已不持,是不具足;以不具足故,精勤方便,隨時往詣沙門,專心聽法,聞則能持。不能觀察諸法深義,是不具足;不具足故,精勤方便,信、戒、施、聞,聞則能持,持已,觀察甚深妙義,而不隨順法次法向,是則不具,以不具故,精勤方便,信、戒、施、聞,受持觀察,了達深義,隨順行法次法向。摩訶男!是名滿足一切種優婆塞事。」

摩訶男白佛:「世尊!云何名優婆塞能自安慰,不安慰他?」

佛告摩訶男:「若優婆塞能自立戒,不能令他立於正戒;自持淨戒,不能令他持戒具足;自行布施,不能以施建立於他;自詣塔寺見諸沙門,不能勸他令詣塔寺往見沙門;自專聽法,不能勸人樂聽正法;聞法自持,不能令他受持正法;自能觀察甚深妙義,不能勸人令觀深義;自知深法能隨順行法次法向,不能勸人令隨順行法次法向。摩訶男!如是八法成就者,是名優婆塞能自安慰,不安慰他。」

摩訶男白佛:「世尊!優婆塞成就幾法自安安他?」

佛告摩訶男:「若優婆塞成就十六法者,是名優婆塞自安安他。何等為十六?摩訶男!若優婆塞具足正信,建立他人;自持淨戒,亦以淨戒建立他人;自行布施,教人行施;自詣塔寺見諸沙門,亦教人往見諸沙門;自專聽法,亦教人聽;自受持法,教人受持;自觀察義,教人觀察;自知深義,隨順修行法次法向,亦復教人解了深義,隨順修行法次法向。摩訶男!如是十六法成就者,是名優婆塞能自安慰,亦安慰他人。

「摩訶男!若優婆塞成就如是十六法者,彼諸大眾悉詣其所,謂婆羅門眾、剎利眾、長者眾、沙門眾,於諸眾中威德顯曜。譬如日輪,初、中及後,光明顯照。如是,優婆塞十六法成就者,初、中及後,威德顯照。如是,摩訶男!若優婆塞十六法成就者,世間難得。」

佛說此經已,釋氏摩訶男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即從坐起,作禮而去。

[校勘]

「佛」,宋、元、明三本作「佛言」。

宋、元、明、聖四本無「其」字。

「法」,宋、元、明三本作「法不」。

宋、元、明、聖四本無「即」字。

[註解]

沙門:出家的修行人。古代印度原泛指傳統婆羅門教以外的出家修行者,在佛教中指修行人。

隨順:依從。舉例來說,「隨順父母的教導」即「依從(隨著、順著)父母的教導」。

隨順行法次法向:依著正確的次序修行。

日輪:太陽。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八法 = 在家五法 + 四預流支

本經提到,若在家人能以這八法自安,又以同樣這八法安他,則世間難得。

(1) 信
(2) 戒
(3) 施
(4) 常往詣沙門 ( 四預流支-1:親近善男子 )
(5) 一心聽法 ( 四預流支-2:聽聞正法 )
(6) 聞則能持
(7) 觀察法義 ( 四預流支-3:內正思惟 )
(8) 法次法向 ( 四預流支-4:法次法向 )
→ 然後入流,成就四不壞淨,即初果。流向涅槃的方向。

註:四預流支的解說可參考《雜阿含經》卷三十第843經

回到《雜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