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第906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摩訶迦葉住舍衛國東園鹿子母講堂晡時從禪覺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世尊先為諸聲聞少制戒時,多有比丘心樂習學;今多為聲聞制戒,而諸比丘少樂習學?」

佛言:「如是,迦葉!命濁、煩惱濁、劫濁、眾生濁、見濁,眾生善法退減故,大師為諸聲聞多制禁戒,少樂習學,迦葉!譬如劫欲壞時,真寶未滅,有諸相似偽寶出於世間;偽寶出已,真寶則沒。如是,迦葉!如來正法欲滅之時,有相似像法生;相似像法出世間已,正法則滅。譬如大海中,船載多珍寶,則頓沈沒;如來正法則不如是漸漸消減。如來正法不為地界所壞,不為水、火、風界所壞,乃至惡眾生出世,樂行諸惡、欲行諸惡、成就諸惡,非法言法、法言非法、非律言律、律言非律,以相似法,句味熾燃,如來正法於此則沒。

「迦葉!有五因緣能令如來正法沈沒。何等為五?若比丘於大師所,不敬不重,不下意供養;於大師所,不敬不重,不下意供養已,然復依倚而住。若法、若、若隨順教、若諸梵行,大師所稱歎者,不敬不重,不下意供養,而依止住,是名。迦葉!五因緣故,如來正法於此沈沒。

「迦葉!有五因緣令如來法、律不沒、不忘、不退。何等為五?若比丘於大師所,恭敬尊重,下意供養,依止而住,若法、若學、若隨順教、若諸梵行,大師所稱歎者,恭敬尊重,下意供養,依止而住。迦葉!是名五因緣如來法、律不沒、不忘、不退。是故,迦葉!當如是學:『於大師所,當修恭敬尊重,下意供養,依止而住;若法、若學、若隨順教、若諸梵行,大師所讚歎者,恭敬尊重,下意供養,依止而住。』」

佛說是經已,尊者摩訶迦葉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校勘]

「相似像法」,巴利本作 Saddhamma paṭirūpaka。

「減」,大正藏原為「滅」,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減」。

「燃」,大正藏原為「然」,今依據聖本改作「燃」。

「復」,聖本作「後」。

「倚」,大正藏作「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倚」。

[註解]

東園鹿子母講堂:佛陀的道場之一,是由鹿子母出資設立的大講堂,在舍衛城。鹿子母本名毘舍佉,兒子名為「鹿」,因此又稱為「鹿子母」。又譯為「東園鹿母講堂」。

晡時:黃昏時分,約下午三點至五點多。

從禪覺:禪坐完畢。

往詣:前往拜訪。

命濁、煩惱濁、劫濁、眾生濁、見濁:即「五濁」,五種污濁的生存狀態:眾生短命、煩惱眾多、時節不佳而災害多、眾生作壞事、邪見盛行。

相似像法出世間已,正法則滅:看起來像正法的仿冒品在世上流行後(劣幣逐良幣),正法就消滅了。

非法言法、法言非法:將不合正法的說是正法,將正法說是不合正法。

以相似法,句味熾燃:以看起來像正法、仿冒的文字與詞句,如火燒般逼迫(正法)。

下意:謙卑。

然復依倚而住:然而仍依附著佛法而生存。

學:佛弟子應學的,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的開導,常指戒律。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戒」,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學」。

隨順教:老師所教授的內容,因為是隨著次第而順序教學,因此稱作「隨順教」。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教授」,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定」。

諸梵行,大師所稱歎者:各個清淨的修行人,是佛陀所稱讚的。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同梵行,佛所讚者」,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僧團」。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為何制戒漸多但清淨的修行人漸少?

大迦葉尊者問佛陀:「為何以前制的戒少而樂於清淨修行的人多,現在制的戒多但樂於清淨修行的人少?」

佛陀答道是因為眾生身口意惡業多、善法退減。根據戒律「隨犯隨制」的原則,這時制定的戒條自然會較多。

然而樂於受持戒律的比丘漸減、相似法出現、比丘對五者不恭敬,終究會造成正法的衰退。

  • 如何讓正法久住?

要讓正法久住,得對以下五者恭敬、尊重、下意供養,依止而住:

  1. 大師:佛陀。
  2. 法:佛法。
  3. 學:戒律。
  4. 隨順教:教學。
  5. 諸梵行,大師所稱歎者:清淨的修行人。

由本經也可見,在佛法中「尊師重道」和「依法不依人」不相違背。

回到《雜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