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益於修安那般那念的五法有五法,多所饒益①修安那般那念。何等為五?住於淨戒、波羅提木叉律儀②,威儀行處具足③,於微細罪能生怖畏,受持學戒④ ,是名第一多所饒益修習安那般那念。復次,比丘!少欲、少事、少務,是名二法多所饒益修習安那般那念。復次,比丘!飲食知量,多少得中⑤,不為飲食起求欲想,精勤思惟,是名三法多所饒益修安那般那念。復次,比丘!初夜⑥、後夜⑦不著睡眠,精勤思惟,是名四法多所饒益修安那般那念。復次,比丘!空閑林中,離諸憒閙,是名五法多種饒益修習安那般那念。」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註解]
① 多所饒益:很有幫助。
② 波羅提木叉律儀:佛陀所制戒條中規定的儀軌法則。「波羅提木叉」為音譯,指佛陀制定的戒條,持守之可逐漸解脫煩惱,義譯為「從解脫」、「別解脫」。
③ 威儀行處具足:行為舉止合宜,並且不出入不適當的場所。「行處」可指行為舉止,也可指出入的場所。又譯為「往返出入,具諸威儀」。
④ 受持學戒:學習領受並努力持守戒律。
⑤ 多少得中:量的多少要適中。「得中」是適宜、適當的意思。
⑥ 初夜:夜晚的前四分之一,約晚間六點至九點。古印度將一天分為八時,即晝四時、夜四時。夜四時為初夜、中夜、中夜後、後夜。(案:古印度有兩種計時系統,一種是一天八時,一種是一天六時,在此採用一天八時的系統。)
⑦ 後夜:夜晚的最後四分之一,約凌晨三點至六點。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佛陀解說有益於修入出息念的五法,表列如下:
方法 | 原理 |
---|---|
持戒 | 心易安定、沒有悔恨 |
少欲、少事、少務 | 心習慣於不向外攀緣 |
飲食知量 | 較不易昏沉、減少貪欲 |
初夜、後夜不著睡眠 | 較多時間修行 |
離諸憒鬧 | 減少外緣干擾 |
其中「初夜、後夜不著睡眠」並不是不睡覺,而是早睡早起、不賴床;中夜、中後夜(約晚間九點至凌晨三點)仍應該要睡眠,讓身體休息。
各道場常見依《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又稱「小止觀」)教導修習止觀的「具緣」:調飲食、調睡眠、調身、調息、調心,也和本經內容有部分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