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何等為正見?謂正見有二種,有正見,是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①;有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無取,正盡苦,轉向苦邊②。何等為正見有漏、有取,向於善趣?世間正見若彼見有施、有說,乃至知世間有阿羅漢,不受後有,是名世間正見,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何等為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出世間正見謂聖弟子苦苦思惟③,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於法選擇、分別、推求、覺知、黠慧、開覺、觀察④ ,是名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何等為正志?謂正志有ⓐ二種。有正志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有正志,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志有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世間正志謂正志出要覺、無恚覺、不害覺⑤ ,是名正志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何等為正志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出世間正志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心法分別、自決、意解、計數、立意⑥ ,是名正志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何等為正語?正語有二種。有正語,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有正語,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語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世間正語謂正語離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是名正語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何等正語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出世間正語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除邪命貪ⓑ、口四惡行、諸餘口惡行,離於彼,無漏、遠離、不著,固守、攝持不犯,不度時節,不越限防⑦ ,是名正語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何等為正業?正業有二種。有正業,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有正業,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業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世間正業謂離殺、盜、婬,是名正業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何等為正業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出世間正業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除邪命貪[*]、身三惡行、諸餘身惡行數,無漏、心不樂著,固守、執持不犯,不度時節,不越限防,是名正業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何等為正命?正命有二種。有正命,是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命,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命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世間正命謂如法求衣、食、臥具、隨病湯藥,非不如法,是名正命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何等為正命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出世間正命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於諸邪命無漏、不樂著,固守、執持不犯,不越時節,不度限防,是名正命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何等為正方便?正方便有二種。有正方便,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方便,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方便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世間正方便謂欲、精進,方便超出,堅固建立堪能造作ⓔ,精進心法攝受、常不休息⑧ ,是名正方便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何等為正方便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出世間正方便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憶念相應,心法欲、精進,方便勤踊超出⑨,建立堅固堪能造作,精進心法攝受、常不休息,是名正方便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何等為正念?正念有二種。有正念ⓖ,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念,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念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世間正念若念、隨念、重念、憶念,不妄ⓗ不虛⑩ ,是名正念世、俗,有漏、有取,正向善趣。何等為正念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轉向苦邊?出世間正念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若念、隨念、重念、憶念,不妄[*]、不虛,是名正念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轉向苦邊。
「何等為正定?正定有二種。有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定,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世間正定若心住不亂、不動、攝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何等為正定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出世間正定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心法住不亂、不散、攝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大正藏無「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貪」,大正藏原為「念」,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貪」。聖本作「會」。*
ⓒ 聖本無「集、滅、道道思惟」六字。
ⓓ 宋、元、明三本無「有」字。
ⓔ 聖本無「造作」二字。
ⓕ 大正藏無「正」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大正藏無「有正念」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妄」,宋、元二本作「忘」。[*]
[註解]
① 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世間的、俗世的、有煩惱的、有執著的、導向好的往生處的。
② 聖、出世間,無漏、無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賢聖的、出離世間的、沒有煩惱的、不執著的、徹底滅盡苦的、導向苦的盡頭的。
③ 苦苦思惟:清楚地思惟苦。其中「苦苦」的重複,是用來表示清楚地瞭解苦。
④ 無漏思惟相應,於法選擇、分別、推求、覺知、黠慧、開覺、觀察:契合於滅除煩惱的思惟,而對事物揀擇、辨別、探究、覺察、聰慧、醒悟、觀察。案:這是指對事物起各種知見時沒有煩惱,而為出世間正見。
⑤ 出要覺、無恚覺、不害覺:離於貪欲的意向、沒有瞋恚的意向、沒有加害別人的意向。
⑥ 無漏思惟相應,心法分別、自決、意解、計數、立意:契合於滅除煩惱的思惟,而在心中辨別、自己判定、理解、算計、下定決心。案:這是指心中起各種意向時沒有煩惱,而為出世間正志。其中「分別、自決……立意」可說是一個人做出決策過程的各個階段。
⑦ 不度時節,不越限防:不超過時間,不越過限制;在正確的時間、範圍(說適當的話)。
⑧ 欲、精進,方便超出,堅固建立堪能造作,精進心法攝受、常不休息:意願勤奮上進,努力地超越(惡),勤奮地成就並穩固(善),內心勤奮上進維持不斷。
⑨ 方便勤踊超出:努力且勤奮踊躍地超越(惡)。
⑩ 念、隨念、重念、憶念、不妄不虛:心念專注、心念緊隨著、心念謹慎、不忘失心念,沒有妄想、虛假。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依本經所述,世間及出世間八正道的定義,表列如下:
八正道 | 世間 | 出世間 |
---|---|---|
正見 | 見有施、有說……乃至知世間有阿羅漢,不受後有 | 四聖諦思惟,無漏思惟相應,於法選擇、分別、推求、覺知、黠慧、開覺、觀察 |
正志 | 出要覺、無恚覺、不害覺 | 四聖諦思惟,無漏思惟相應,心法分別、自決、意解、計數、立意 |
正語 | 離妄語、兩舌、惡口、綺語 | 四聖諦思惟,除邪命貪、口四惡行、諸餘口惡行,離於彼,無漏、遠離、不著,固守、攝持不犯,不度時節,不越限防 |
正業 | 離殺、盜、婬 | 四聖諦思惟,除邪命貪、身三惡行、諸餘身惡行數,無漏、心不樂著,固守、執持不犯,不度時節,不越限防 |
正命 | 如法求衣、食、臥具、隨病湯藥,非不如法 | 四聖諦思惟,於諸邪命無漏、不樂著,固守、執持不犯,不越時節,不度限防 |
正方便 | 欲、精進,方便超出,堅固建立堪能造作,精進心法攝受、常不休息 | 四聖諦思惟,無漏憶念相應,心法欲、精進,方便勤踊超出,建立堅固堪能造作,精進心法攝受、常不休息 |
正念 | 念、隨念、重念、憶念,不妄不虛 | 四聖諦思惟,無漏思惟相應,若念、隨念、重念、憶念,不妄不虛 |
正定 | 心住不亂、不動、攝受、寂止、三昧、一心 | 四聖諦思惟,無漏思惟相應,心法住不亂、不散、攝受、寂止、三昧、一心 |
簡言之,相應於四聖諦、沒有煩惱地行於八正道,即是出世間八正道,能證得涅槃。
- 南傳《中部尼柯耶》〈不斷品2〉第117經大四十經、〈分別品4〉第141經諦分別經中對於世間及出世間八正道的定義,表列如下供對讀:
八正道 | 世間(南傳《中部尼柯耶》) | 出世間(南傳《中部尼柯耶》) |
---|---|---|
正見 | 有布施,有供養,有供物,有善作的、惡作的業之果與報,有此世,有他世,有母,有父,有化生眾生,在世間中有正行的、正行道的沙門、婆羅門以證智自作證後而宣說此世、他世 | 凡有聖心、無煩惱心、具足聖道、修習聖道者的慧、慧根、慧力、擇法覺支、正見道支 |
正志 | 離欲的意向、無惡意的意向、無加害的意向 | 凡有聖心、無煩惱心、具足聖道、修習聖道者的思索、尋、意向、專注、細專注、心的導向、語行 |
正語 | 戒絕妄語、戒絕離間語、戒絕粗惡語、戒絕雜穢語 | 凡有聖心、無煩惱心、具足聖道、修習聖道者的四種語惡行之遠離、棄離、迴避、戒絕 |
正業 | 戒絕殺生、戒絕未給予而取、戒絕邪淫 | 凡有聖心、無煩惱心、具足聖道、修習聖道者的三種身惡行之遠離、棄離、迴避、戒絕 |
正命 | 捨斷邪命後,以正命營生 | 凡有聖心、無煩惱心、具足聖道、修習聖道者的邪命之遠離、棄離、迴避、戒絕 |
正方便 | 為了未生起的惡不善法之不生起而生欲、努力、生起活力、盡心、勤奮;為了已生起的惡不善法之捨斷而生欲、努力、生起活力、盡心、勤奮;為了未生起的善法之生起而生欲、努力、生起活力、盡心、勤奮;為了已生起的善法之存續、不消失、增加、擴大、圓滿修習而生欲、努力、生起活力、盡心、勤奮 | |
正念 | 住於在身上隨觀身,熱心、正知、有念,能調伏對於世間的貪婪、憂;住於在受上隨觀受,……(中略)住於在心上隨觀心,……(中略)住於在法上隨觀法,熱心、正知、有念,能調伏對於世間的貪婪、憂 | |
正定 | 從離欲、離不善法後,進入後住於有尋、有伺,離而生喜、樂的初禪;以尋與伺的平息,自信,一心,進入後住於無尋、無伺,定而生喜、樂的第二禪;以喜的褪去與住於平靜,有念、正知,以身體感受樂,進入後住於這聖弟子宣說:『他是平靜、具念、住於樂者』的第三禪;以樂的捨斷與苦的捨斷,及以之前喜悅與憂的滅沒,進入後住於不苦不樂,由平靜而念遍淨的第四禪 |
- 打坐時的體悟,要試著帶入日常生活中。對於修行熟練的人,在平日以八正道待人處世時,能隨時觀照、不起貪瞋癡等煩惱,即是修習出世間八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