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第754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舍利弗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所謂賢聖等三昧根本、眾具。云何為賢聖等三昧根本、眾具?」

佛告舍利弗:「謂七正道分為賢聖等三昧為根本、為眾具。何等為七?謂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舍利弗!於此七道分為基業已,得一其心,是名賢聖等三昧根本眾具。」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註解]

等三昧根本、眾具:正定的基礎和必需品。其中「等」為「正」的另譯,「三昧」為「定」的音譯。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正定的近因、資糧」。

七正道分:八正道的前七個部分。

一其心:使自己的心念專一,也就是指入定。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正定」要哪些基礎?

本經說要得到正確的禪定,得要有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的紮實基礎,約略地說即卷二十四第624經所述:「汝當先淨其戒、直其見,具足三業(身、口、意三業清淨),然後修四念處(正念)。」(CBETA, T02, no. 99, p. 175, a7-8)

修習「正念」後如何生起「正定」甚至覺悟的原理,則詳見卷二十六第711經對於「七覺支」次第的解說。

  • 「邪定」有什麼實例?

舉個極端的例子:催眠誘導、藥物影響、或外力觸發腦部,都可能讓人產生某種定境,並有喜樂的感覺,但稍有不慎即可能造成嚴重的後遺症,輕則成癮,重則幻視、幻聽甚至以假為真、人格分裂。

這些定境並不是基於正念(對當前身心客觀、清澈的覺知)所生,而常是由於邪念(被引導而產生的主觀或扭曲的妄想)所生,是應該避免的邪定。

更常見的是外道基於邪見、不守戒律、或沒有正念而生的定境,這些有違於八正道而生的定境都無法導向解脫,不是佛教的正定。

回到《雜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