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第744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修習慈心,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云何比丘修習慈心,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心與慈俱,修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乃至修習捨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有同學問:「若藉由慈無量心修念覺支,接下來的擇法覺支要如何操作?修慈無量心時,心的所緣是假想的無量眾生,要如何擇法呢?」

在修習慈無量心時,也可覺知身、受、心、法,例如修慈心觀時感到快樂是受念處,有慈心而沒有瞋心或是起了貪心等,是心念處,接著到法念處覺知是否有五蓋,並分析五蓋的因緣,而能加以對治,漸漸就能培養七覺支。

慈無量心在佛法的體系下,並不僅是一直觀想慈無量,而會引導入佛教的四念處及七覺支修行,觀想慈無量只是慈無量心在修定的方法而已。

那麼如何藉由慈無量心培養擇法覺支?最明顯的是因為有身、受、心、法的體會,就能擇慈心、去除瞋心;對貪心、散亂心等等心的狀態的覺知或揀擇,也會在修慈無量心時更加清晰,如同靜止的湖面任何動靜都很清楚,因此就能夠擇善法、去除不善法,接著精進修行(精進覺支),自然就會因慈心產生喜悅(喜覺支),以及更進一步地身心都輕安(猗覺支),在這輕安之下就容易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定覺支),乃至達到平等、捨離一切(捨覺支),進而證知四聖諦。

[進階辨正]

回到《雜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