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第722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轉輪聖王出於世時,有七寶現於世間。云何轉輪聖王出於世時,金輪寶現有?時,剎利灌頂聖王,月十五日,沐浴清淨,受持齋戒,於樓閣上,大臣圍遶。有金輪寶從東方出,輪有千輻,齊轂圓輞,輪相具足,天真金寶。王作是念:『古昔傳聞,剎利灌頂大王月十五日布薩時,沐浴清淨,受持齋福,有輪寶現。』今既如古有斯吉瑞,當知我是轉輪聖王。即以兩手承金輪寶,著左手中,右手旋轉,而作是言:『若是轉輪聖王金輪寶者,當復轉輪聖王古道而去。』作是語訖,於是輪寶即從王前乘虛而逝,向於東方遊古聖王正直之道,王及四兵隨輪去住。東方諸國處處小王,見聖王來,皆稱:『善哉,善來大王!此是王國,此國安隱,人民豐樂,願於中止,教化國人,我則隨從。』聖王答言:『諸聚落主,汝今但當善化國人,有不順者,當來白我,當如法化,莫作非法,亦令國人善化非法,若如是者,則從我化。』於是聖王從東海度,乘古聖王道,至于南海;乘古聖王之道,度於南海,至于西海;乘於古昔聖王之道,度於西海,至於北海。南、西、北方諸小國王奉迎啟請,亦如東方廣說。於是金輪寶,聖王隨從,度於北海,還至王宮正治殿上,住虛空中,是為轉輪聖王出興于世,金輪寶現於世間。

「云何為轉輪聖王出興于世,白象寶現於世間?若剎利灌頂大王純白之象,其色鮮好,七支拄,聖王見已,心則欣悅,今此寶象,來應於我,告善調象師,令速調此寶象,調已送來。象師受命,不一日,象即調伏,一切調伏相悉皆具足,猶如餘象經年調者,今此象寶一日調伏亦復如是。調已送詣王所,上白大王:『此象已調,唯王自知時。』爾時,聖王觀察此象調相已備,即乘寶象,於晨旦時周行四海,至日中時還歸王宮,是名轉輪聖王出興于世,如此象寶現於世間。

「何等為轉輪聖王出興于世,馬寶現於世間?轉輪聖王所有馬寶純一青色,烏頭朱尾,聖王見馬,心生欣悅,今此神馬來應我故,付調馬師,令速調之,調已送來。馬師奉教,不盈一日,其馬即調,猶如餘馬經年調者,馬寶調伏亦復如是。知馬調已,還送奉王,白言:『大王,此馬已調。』爾時,聖王觀察寶馬調相已備,於晨旦時乘此寶馬周行四海,至日中時還歸王宮,是名轉輪聖王出興于世,馬寶現於世間。

「何等為轉輪聖王出興于世,摩尼寶珠現於世間?若轉輪聖王所有寶珠,其形八楞,光澤明照,無諸類隙,於王宮內,常為燈明。轉輪聖王察試寶珠,陰雨之夜,將四種兵入於園林,持珠前導,光明照耀,面一由旬,是為轉輪聖王出興于世,摩尼寶珠現於世間。

「何等為轉輪聖王出興于世,賢玉女寶現於世間?轉輪聖王所有玉女,不黑不白、不長不短、不不細、不肥不瘦,肢體端正,寒時體暖、熱時體涼,身體柔軟如迦陵伽衣,身諸毛孔,出栴檀香,口鼻出息,作優鉢羅香。後臥先起瞻王意色,隨宜奉事,軟言愛語,端心正念,發王道意,心無違越,況復身、口,是為轉輪聖王寶女。

「云何為轉輪聖王主藏臣寶現於世間?謂轉輪聖王主藏大臣本行施故,生得天眼,能見伏藏,有主無主、若水若陸、若遠若近,悉能見之,轉輪聖王須珍寶,即便告,隨王所須,輒以奉上。於是聖王有時試彼大臣,觀其所能,乘船遊海,告彼大臣:『我須寶物。』臣白王言:『小住岸邊,當以奉上。』王告彼臣:『我今不須岸邊之寶,且須畫時與我。』於是大臣即於水中出四金,金寶滿中,以奉聖王,隨王所須即取用之,若取足已,餘則還歸水中。聖王出世,則有如此主藏之臣現於世間。

「云何聖王出興於世,有主兵之臣現於世間?謂有主兵臣聰明智辯。譬如世間善思量成就者,聖王所宜,彼則悉從,宜去、宜住、宜出、宜入。聖王四種兵行,道里頓止,不令疲,悉知聖王宜所應作,現法後世功德之事,以白聖王。轉輪聖王出興于世,有如是主兵之臣。

「如是如來、應、等正覺出興於[*]世,有七覺分現於世間。何等為七?謂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大正藏無「王作是念」四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齋福」,大正藏原為「福善」,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齋福」。

大正藏無「福有輪寶現今既如古有斯吉瑞當知我是轉輪聖王即以兩手承金輪寶著左手中右手旋轉而作是言若是轉輪聖王金輪寶者當復轉輪聖王古道而去作是語訖於是輪寶即從王前乘虛而逝向於東方遊古聖王正直之道王及四兵隨輪去住東方諸國處處小王見聖王來皆稱善哉」一百一十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其中「古」字,宋本作「右」。

「則隨」,宋、元、明三本作「等皆是天尊翼」。

「乘古聖王之道」,大正藏原為「至於南海」,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乘古聖王之道」。

大正藏無「于」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白」,大正藏原為「色」,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白」。

「拄」,聖本作「駐」。

「唯」,宋、元、明三本作「惟」。[*]

「朱」,大正藏原為「澤」,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朱」。

「寶珠」,大正藏原為「珠寶」,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寶珠」。

「類隙」,元、明二本作「瑕隙」,聖本作「垢穢」。

「肢」,大正藏原為「支」,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肢」。

「事」,明本作「侍」。

「王」, 宋本作「王若」,元、明二本作「主若」。

「須畫時」,大正藏原為「盡」,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須畫時」。

大正藏無「隨」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於」,明本作「于」。[*]

[註解]

剎利:古代印度種姓制度中的王族及武士階級,掌管政治及軍事。又譯為「剎帝利」。

灌頂聖王:完成登基儀式的國王。

天真金:天界的真金,形容超脫世俗的極品黃金。

布薩:說戒、懺悔的集會。

受持齋福:藉由受持齋戒的福報。

七支拄地:大象的四支腿、兩支象牙、一條尾巴,支撐在地上。

盈:足;滿。

晨旦:約早上六點到九點。又譯為「晨朝」、「清旦」。

八楞:八角。「楞」同「稜」。

由旬:長度單位,公牛掛軛行走一日的距離,約七、八公里。另譯作「由延」。

迦陵伽:鹿名,皮毛名貴,可製為加工品。

栴檀:檀香。

優鉢羅:青蓮花。

後臥先起:(比國王)晚睡早起。

瞻王意色,隨宜奉事:觀察國王的意態神色,隨時適切地服侍。

本行施故,生得天眼,能見伏藏:由於過去世布施的善報,天生有天眼通,能夠見到埋於地裡的寶藏。

畫時:立刻。

瓮:「甕」的異體字,口小腹大,用以盛東西的器具。

勌:「倦」的異體字。

[對應經典]

 

回到《雜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