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有身、有身集、有身滅、有身滅道跡。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云何有身?謂五受陰。云何為五?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是名有身。云何有身集?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染著,是名有身集。云何有身滅?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樂著無餘斷、吐、盡、離欲、滅,是名有身滅。
「云何有身滅道跡?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有身滅道跡。是名當說有身、有身集、有身滅、有身滅道跡。」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餘如是說。差別者:「當知有身,當知斷有身集,當知證有身滅,當知修斷有身道跡。」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當說,有及當知,亦如是說。又復差別者:「比丘知有身,斷有身集,證有身滅,修斷有身道,是名比丘斷愛欲縛諸結等法,修無間等①,究竟苦邊。」
又復差別者:「是名比丘究竟邊際②,究竟離垢,究竟梵行③,純淨上士④。」
又復差別者:「是名比丘阿羅漢盡諸有漏⑤,所作已作,已捨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解脫。」
又復差別者:「是名比丘斷關、度塹,超越境界,脫諸防邏,建聖法幢⑥。」
又復差別者:「云何斷關?謂斷五下分結。云何度塹?謂度無明深塹。云何超越境界?謂究竟無始生死。云何脫諸防邏?謂有愛⑦盡。云何建聖法幢?謂我慢盡。」
又復差別者:「是名比丘斷五枝ⓐ⑧,成六枝⑨[*],守護一⑩,依四種⑪,棄捨諸諦⑫,離諸求⑬,淨諸覺⑭,身行息⑮,心善解脫,慧善解脫,純一⑯立梵行,無上士。」
其道有三種 實覺亦三種
有身四種說 羅漢有六種
[校勘]
ⓐ 「枝」,元、明二本作「支」。[*]
[註解]
① 無間等:洞察。沒有任何間隔、差距地以智慧觀察。又譯作「現觀」。
② 邊際:盡頭。
③ 梵行:清淨的修行。
④ 純淨上士:完全清淨的上等人。
⑤ 盡諸有漏:斷盡所有的煩惱。
⑥ 斷關、度塹,超越境界,脫諸防邏,建聖法幢:突破關口,渡過壕溝,超越疆界,脫離各巡邏者(的巡察範圍),建立聖法的旗幟。按:這是以戰士打勝仗比喻修行人超脫輪迴。
⑦ 有愛:對存在的渴愛。這裡的「有」即是十二因緣中的「有」支,指「生命的存在」。
⑧ 斷五枝:斷除五蓋(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
⑨ 成六枝:成就對六根的守護;當六根對六境時,不喜不憂而安住於捨,有正念、正知。
⑩ 守護一:以正念守護心。
⑪ 依四種:依於四種事;《成實論》表示可解讀四種事為著糞掃衣、常行乞食、依樹下坐、服陳棄藥,也可解讀為熟思而遠離(惡象、惡馬等)、熟思而習近(衣服、飲食等)、熟思而除遣(散亂、疲勞等)、熟思而忍受(寒熱等)。相當的南傳經文解釋為後者。相當的《增壹阿含經》經文解釋作四如意足。
⑫ 棄捨諸諦:捨棄外道以為真實的各種邪見。
⑬ 離諸求:遠離種種的希求、執著。
⑭ 淨諸覺:沒有不善的意向;捨斷欲的意向(欲覺)、惡意的意向(恚覺)、加害的意向(害覺)。
⑮ 身行息:身體的各種造作都止息,例如第四禪呼吸止息。也有解為身體輕安(平靜、輕鬆)。
⑯ 純一:沒有雜質;沒有任何缺失。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本文中約略提到的比喻:「斷關、度塹,超越境界,脫諸防邏,建聖法幢」,以及「斷五枝,成六枝,守護一,依四種,棄捨諸諦,離諸求,淨諸覺,身行息,心善解脫,慧善解脫,純一立梵行,無上士。」在卷十五第387經、第388經的「讀經拾得」有較為詳細的比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