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不正思惟增五蓋、退七覺支若不正思惟者,未起貪欲蓋則起,已起貪欲蓋重生令增廣①;未起瞋恚、睡眠、掉悔、疑蓋則起,已起瞋恚、睡眠、掉悔、疑蓋重生令增廣。未起念覺支②不起,已起念覺支則退;未起擇法③、精進④、猗ⓐ⑤、喜⑥、定⑦、捨覺支⑧不起,已起擇法、精進、猗[*]、喜、定、捨覺支則退。
「若比丘正思惟者,未起貪欲蓋不起,已起貪欲蓋令滅;未起瞋恚、睡眠、掉悔、疑蓋不起,已起瞋恚、睡眠、掉悔、疑蓋則斷。未起念覺支則起,已起者重生令增廣;未起擇法、精進、猗[*]、喜、定、捨覺支則起,已起者重生令增廣。」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猗」,聖本作「倚」。[*]
[註解]
① 重生令增廣:讓它再生並增加、擴大。
② 念覺支:專注清楚,修習四念處。其中「念」是專注清楚,「覺」即覺悟,「支」即分支、部分。「念覺支」即「覺悟的念的要素(部分)」,由修習四念處而成。
③ 擇法:即「擇法覺支」,以智慧明辨、揀擇各種法。
④ 精進:即「精進覺支」,勇猛精勤修行。
⑤ 猗:即「猗覺支」,身心輕安、平靜。又譯為除覺分、輕安覺分。
⑥ 喜:即「喜覺支」,修行讓煩惱減輕而心生歡喜。
⑦ 定:即「定覺支」,入定而不散亂。
⑧ 捨覺支:心平等、寂靜,而能捨離。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正思惟」能滅五蓋、增廣七覺支:
本經表示「正思惟」能滅五蓋、增廣七覺支。遇到五蓋時正思惟,就會想辦法分析、找方法排除五蓋,而不是沉迷於五蓋隨波逐流,自然逐漸能滅五蓋、增長七覺支了。
至於面對五蓋、七覺支,能如何一一正思惟?可見卷二十七第715經。
- 五蓋有什麼可在打坐時觀察的例子?
貪欲蓋為感官慾望,只要是對於色、聲、香、味、觸、法的慾望即是貪欲蓋。例如打坐時聽到悅耳的聲音,在沒有貪欲蓋時,聲音只是聲音,心念會拉回打坐的方法上,不會因為悅耳的聲音而多起心動念;但如果對悅耳的聲音起了貪欲,念念不忘甚至餘音繞樑,就不可能專注在方法上了。另一種情況是打坐時想起了過去某件美好愉悅的事物,忘不了,跟著跑,這也是因為放不下貪欲蓋。
瞋恚蓋是在面對違逆、不順心的境界時所產生。例如打坐時窗外有機車經過的噪音,在沒有瞋恚蓋時,噪音只是噪音,也是無常的一種世間現象,船過水無痕。但如果聽到噪音而起瞋心,心中開始抱怨:「為什麼那機車騎士沒有公德心,吵我打坐!」那就是生起了瞋恚蓋,心就無法平靜。另一個例子是打坐時腿痛,在沒有瞋恚蓋時,腿痛只是痛,也是無常的一種世間現象。但如果因此而厭惡腿痛,心開始煩躁,就是生起了瞋恚蓋,腿痛就會造成心中的苦。
睡眠蓋是昏沉和嗜睡,心沉悶怠惰。只要開始打瞌睡而忘了專注、忘了方法、忘了念頭,渾渾噩噩地度過打坐的時光,通常就是起了睡眠蓋。
掉悔蓋是心浮動靜不下來。舉凡打坐時想東想西,回憶過去或是想像未來,妄念紛飛,心中像開運動會,心難以定在所緣上,都是起了掉悔蓋。
疑蓋是疑惑,尤其是對於真理的懷疑猶豫。初學者自然會有各種疑惑,例如對修行方法的疑惑,這類疑惑問清楚就解決了。但還有一些難以徹底解決的疑惑,例如:「這樣修行下去真得能解脫嗎?」則要證果的聖者才能完全無疑。縱使是對佛法已有深入瞭解的老參,理智上知道如何才對修行有益,只要有疑蓋,自心猶豫不明,對佛法還沒有堅固不壞的淨信心,面對欲望或各種外境時就容易動搖。
因此這五蓋的確是會覆蓋心識、阻礙善法發生的煩惱。打坐時透過覺察五蓋的現前,能讓五蓋的力量減弱甚至消失;佛陀更教導我們觀察因緣,親身觀察並思考什麼原因造成自己生起了五蓋,瞭解五蓋的成因,消極來說就能盡量避免生起五蓋的原因,積極來說就能夠對治五蓋。當打坐能持續地沒有五蓋時,就能漸次生起七覺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