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施半阿摩勒①果因緣經
阿育王於如來法中得大敬信。時,王問諸比丘言:「誰於如來法中行大布施?」
諸比丘白王言:「給孤獨長者最行大施。」
王復問曰:「彼施幾許寶物?」
比丘答曰:「以億千金。」
王聞已。如是思惟:「彼長者尚能捨億千金,我今為王,何緣復以億千金施?當以億百千金施。」
時,王起八萬四千佛塔,於彼一一ⓐ塔中復施百千金,復作五歲大會,會有三百千比丘,用三百億金供養於彼僧眾中。第一分是阿羅漢,第二分是學人②,第三分是真實凡夫。除私庫藏,此閻浮提夫人、婇女、太子、大臣施與聖僧,四十億金還復贖取③。如是計挍④,用九十六億千金,乃至王得重病時,王自知命欲終盡。
時,有大臣名羅陀崛多ⓑ。時,王宿命是施佛土時同伴小兒。時,彼大臣羅陀崛多見王重病,命垂欲盡,稽首以偈問曰ⓒ:
「顏貌常鮮澤, 百千婇女遶,
譬如諸蓮華, 蜜蜂當聚集,
今覩聖王顏, 無有諸鮮澤。」
王即以偈答:
「我今無所憂, 失財及王位,
此身及餘親, 及諸種種寶,
我今所愁者, 不復覩賢聖,
四事以供養, 我今唯念此,
顏色有變異, 心意無所寧。
「又復,我常所願,欲以滿億百千金作功德,今願不得滿足,便就後世⑤時,計挍前後所施金銀珍寶,唯減四億未滿。」王即辦諸珍寶,送與鷄雀ⓓ寺中。
法益之子,名三波提ⓔ⑥,為太子。諸臣等啟太子言:「大王將終不久,今以此珍寶送與寺舍中,今庫藏財寶已竭,諸王法以物為尊,太子今宜斷之,勿使大王用盡也。」時,太子即勅典藏者,勿復出與大王用之。
時,大王自知索諸物不復能得,所食金器送與寺中。時,太子令斷金器,給以銀器,王食已,復送與寺中。又斷銀器,給以銅器,王亦以此送與寺中。又斷銅器,給以瓦器。
時,大王手中有半阿摩勒ⓕ果,悲淚告諸大臣:「今誰為地主?」
時,諸臣啟白大王:「王為地主。」
時,王即說偈答曰:
「汝等護我心, 何假虛妄語,
我今坐王位, 不復得自在。
阿摩勒半果, 今在於我手,
此即是我有ⓖ, 於是得自由。
嗚呼尊富貴, 可厭可棄捨,
先領閻浮提, 今一旦貧至。
如恒河ⓗ駛流⑦, 一逝而不返ⓘ,
富貴亦復然, 逝者不復還。」
又復,如佛偈所說:
「凡盛必有衰, 以衰為究竟,
如來神口說, 真實無有異,
先時所教令, 速疾無有礙ⓙ,
今有所求索, 無復從我教,
如風礙[*]於山, 如水礙[*]於岸,
我今所教令, 於今已永絕,
將從無量眾, 擊鼓吹貝螺,
常作諸伎樂, 受諸五欲樂,
婇女數百眾, 日夜自娛樂,
今者都永盡, 如樹無花實,
顏貌轉枯盡, 色力亦復然,
如花轉萎悴, 我今亦復爾。」
時,阿育王呼侍者言:「汝今憶我恩養,汝持此半阿摩勒果送鷄雀寺中,作我意,禮拜諸比丘僧足,白言:『阿育王問訊諸大聖眾,我是阿育王,領此閻浮提,閻浮提是我所有,今者頓盡,無有財寶布施眾僧,於一切財而不得自在。今唯此半阿摩勒果,我得自由,此是最後布施檀波ⓚ羅蜜⑧,哀愍我故,納受此施,令我得供養僧福。』而說偈言:
「半阿摩勒果, 是我之所有,
於我得自在, 今捨於大眾。
緣心在於聖, 更無濟我者,
憐愍於我故, 納受阿摩勒。
為我食此施, 因是福無量,
世世受妙樂, 用之無有盡。」
時,彼使者受王勅已,即持此半阿摩勒果,至鷄雀寺中,至上座前,五體著地作禮,長跪合掌,向上座而說偈曰:
「領於閻浮提, 一繖擊ⓛ一鼓,
遊行無所礙, 如日照於世,
業行報已至, 在世不復久,
無有王威德, 如日雲所翳,
號曰阿育王, 稽首禮僧足,
送此布施物, 謂半阿摩勒,
願求來世福, 哀愍彼王故,
聖眾愍彼故, 受是半果施。」
時,彼上座告諸大眾:「誰聞是語而不厭世間?我等聞是事,不可不生厭離⑨,如佛經所說。見他衰事,應生厭離,若有識類眾生者,聞是事豈得不捨世間?」而說偈曰:
「人王世中最, 阿育孔雀姓,
閻浮提自在, 阿摩勒為主,
太子及諸臣, 共奪大王施,
送半阿摩勒, 降伏恡ⓜ⑩財者,
使彼生厭心, 愚夫不識施,
因果受妙樂, 示送半摩勒。」
時,彼上座作是念言:「云何令此半阿摩勒,一切眾僧得其分食?」即教令研磨,著石榴羹中,行已,眾僧一切皆得周遍。
時,王復問傍臣曰:「誰是閻浮提王?」
臣啟王言:「大王是也。」
時,王從臥起而坐,顧望四方,合掌作禮,念諸佛德,心念口言:「我今復以此閻浮提施與三寶,隨意用之。」而說偈曰:
「今此閻浮提, 多有珍寶飾,
施與良福田, 果報自然得,
以此施功德, 不求天帝釋,
梵王及人主, 世界諸妙樂,
如是等果報, 我悉不用受,
迴向成佛道以是施功德, 疾得成佛道,
為世所尊ⓝ仰, 成得一切智,
世間作善友, 導師最第一。」
時,王以此語盡書紙上,而封緘⑪之,以齒印印之。作如是事畢,便即就盡⑫。
爾時,太子及諸臣、宮人、婇女、國界人民,興種種供養葬送,如王之法而闍維⑬之。
爾時,諸臣欲立太子紹王位,中有一大臣,名曰阿[少/兔]ⓞ羅ⓟ陀,語諸臣曰:「不得立太子為王。所以者何?大王阿育在時,本誓願滿十萬億金作諸功德,唯減四億,不滿十萬,以是故,今捨閻浮提施與三寶,欲令滿足。今是大地屬於三寶,云何而立為王?」
時,諸臣聞已,即送四億諸金,送與寺中,即便立法益之子為王,名三波提。次復太子,名毘梨訶波低ⓠ,為紹王位,毘梨訶波低太子,名曰毘梨訶西那ⓡ,次紹王位。毘梨訶西那太子,名曰沸沙須摩ⓢ,次紹王位。沸沙須摩太子,名曰沸沙蜜多羅ⓣ,次紹王位。
時,沸沙蜜多羅問諸臣曰:「我當作何等事,令我名德久存於世?」
時,賢善諸臣信樂三寶者,啟王言:「阿育大王是王之前種姓,彼王在世,造立八萬四千如來塔,復興種種供養,此之名德,相傳至今。王欲求此名者,當造立八萬四千塔,及諸供養。」
王言:「大王阿育有大威德,能辦此事,我不能作,更思餘事。」
中有惡臣,不信向者⑭,啟王言:「世間二種法傳世不滅,一者作善,二者作惡。大王阿育作諸善行,王今當行惡行,打壞八萬四千塔。」
時,王用侫臣⑮語,即興四兵眾,往詣寺舍,壞諸塔寺。王先往鷄雀寺中,寺門前有石師子,即作師子吼。王聞之即大驚怖,非生獸之類,而能吼鳴,還入城中。如是再三,欲壞彼寺。
時,王呼諸比丘來,問諸比丘:「使我壞塔為善?壞僧房為善?」
比丘答曰:「二不應行。王其欲壞者,寧壞僧房,勿壞佛塔。」
時,王殺害比丘,及壞塔寺。如是漸漸至婆伽羅國,又復唱令:「若有人能得沙門釋子頭來者,賞之千金。」
爾時,彼國中有一阿羅漢,化作眾多比丘頭,與諸百姓,令送至於王所,令王ⓤ庫藏財寶竭盡。時,彼王聞阿羅漢作如是事,倍復瞋恚,欲殺彼阿羅漢。
滅盡定三昧力能不受刀傷時,彼羅漢入滅盡正受,王作無量方便,殺彼聖人,終不能得。入滅盡三昧力故,不傷其體。如是漸進至佛塔門邊。
善人惡人各有神護彼所塔中,有一鬼神,止住其中,守護佛塔,名曰牙齒。彼鬼神作是念:「我是佛弟子,受持禁戒,不殺害眾生,我今不能殺害於王。」又復作念:「有一神名曰為蟲,行諸惡行,兇暴勇健,求索我女,我不與之;今者為護正法故,當嫁與彼,令其守護佛法。」即呼彼神語言:「我今嫁女與汝,然共立約誓,汝要當降伏此王,勿使興諸惡行,壞滅正法。」
時,王所有一大鬼神,名曰烏茶,威德具足,由ⓥ彼神故ⓦ不奈王何。時,牙齒神作方便,今日王威ⓧ勢自然由此鬼神,我今誘誑共作親厚。如是與彼神作知識,極作知識已,即將此神至於南方大海中。
時彼蟲神排攩大山,推迮ⓨ王上⑯,及四兵眾,無不死盡。眾人唱言:「快哉!快哉!」是世人相傳,名為快哉。彼王終亡,孔雀苗裔於此永終,是故世間富樂不足⑰為貪。阿育大王有智之人,覺世無常,身命難保,五家財物⑱亦如幻化。覺了彼法,勤行精進,作諸功德,乃至臨終,係心三寶,念念不絕,無所悋惜,唯願盡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校勘]
ⓐ 「一一」,大正藏原為「諸」,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一一」。
ⓑ 「羅陀崛多」,巴利本作 Rādhagupta。
ⓒ 「曰」,大正藏原為「王」,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曰」。
ⓓ 「雞雀」,巴利本作 Kurkuṭa。
ⓔ 「三波提」,巴利本作 Sampadī。
ⓕ 「阿摩勒」,巴利本作 Amalaka。
ⓖ 「有」,大正藏原為「物」,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有」。
ⓗ 「河」,宋本作「何」。
ⓘ 「返」,宋、元、明三本作「反」。
ⓙ 「礙」,大正藏原為「閡」,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礙」。[*]
ⓚ 「波」,大正藏原為「婆」,今依據高麗藏改作「波」。
ⓛ 「擊」,大正藏原為「繫」,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擊」。
ⓜ 「恡」,大正藏原為「憍」,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恡」。
ⓝ 「尊」,宋、元、明三本作「遵」。
ⓞ 「少/兔」,大正藏原為「少/免」,今依據前後文改作「少/兔」。
ⓟ 「羅」,明本作「樓」。
ⓠ 「毘梨訶波低」,巴利本作 Vṛhaspati。
ⓡ 「毘梨訶西那」,巴利本作 Vṛhasena。
ⓢ 「沸沙須摩」,巴利本作 Puṣyadharman(沸沙達摩)。
ⓣ 「沸沙蜜多羅」,巴利本作 Puṣyamitra。
ⓤ 宋、元、明三本無「王」字。
ⓥ 「由」,大正藏原為「故」,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由」。
ⓦ 大正藏無「故」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威」,宋、元、明三本作「滅」。
ⓨ 「推迮」,元、明二本作「磓笮」。
[註解]
① 阿摩勒:是音譯,即「餘甘子」,蒴果呈核果狀,圓球形,直徑約1.5公分,可以生食,味酸、微澀苦而甘香,食用先苦後甘,口中尚餘甘味,可生津止渴,也可藥用。又譯為「菴羅摩羅」、「菴摩羅」、「訶梨勒」。
② 學人:佛弟子中尚未證阿羅漢的聖者,還有法須修學,因此稱為「學人」或「有學」。
③ 還復贖取:還付錢贖回(夫人、婇女、太子、大臣等阿育王施給僧團的眷屬)。
④ 計挍:即「計較」。
⑤ 就後世:即將往生。
⑥ 法益之子,名三波提:阿育王兒子拘那羅(義譯為「法益」)的兒子,名叫三波提。他是阿育王的孫子。
⑦ 駛流:湍急的水流。
⑧ 檀波羅蜜:即「布施波羅蜜」,修行布施到彼岸,例如清淨布施、離相布施而能到涅槃的彼岸。其中「檀」是音譯,義譯作「布施」;「波羅蜜」是音譯,義譯作「到彼岸」,單譯為「度」。
⑨ 厭離:捨棄。
⑩ 恡:「吝」的異體字。
⑪ 封緘:封信。
⑫ 就盡:過世。
⑬ 闍維:為音譯,即火葬。又譯為「荼毘」。
⑭ 向者:剛才(賢善諸臣所說的話)。
⑮ 侫臣:奸臣。
⑯ 排攩大山,推迮王上:將山岳推倒,推壓到國王身上。「攩」同「擋」,「迮」讀音同「則」,逼迫的意思。
⑰ 不足:不值得。
⑱ 五家財富:隨時會換人擁有的財富。五家指王、賊、水、火、惡子,這五者都可能奪走財富,因此說財富是五家的。
[對應經典]
- 《阿育王傳》卷三〈半菴羅果因緣〉。
- 《阿育王經》卷五〈半菴摩勒施僧因緣品5〉。
- Divyāvadāna, p.429-434。
[讀經拾得]
- 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是轉輪王,至死護持佛法。但是他的一位後裔則是大惡王,奸臣並跟他說要留名百世的話,可以「遺臭萬年」比較容易。因此太子登基後毀滅佛法、破佛塔寺,只為成為千古名人。實際上,後世只記載阿育王的後裔一敗塗地,在本經外這位惡王早被人遺忘。
- 大惡王基於過去的福報而有大鬼神守護(或許也受到阿育王廣植福田的庇蔭),不易橫死,但守護的鬼神一旦疏忽,橫死的機率就會增加,終於被其他鬼神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