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尊者大目犍連與尊者勒叉那ⓐ比丘共在耆闍崛山中。
尊者勒叉那晨朝詣尊者大目犍連所,語尊者大目犍連:「共出耆闍崛山,入王舍城乞食。」時,尊者大目犍連默然而許,即共出耆闍崛山,入王舍城乞食。行至一處,尊者大目犍連心有所念,欣然微笑。
尊者勒叉那見微笑已,即問尊者大目犍連言:「若佛及佛弟子欣然微笑,非無因緣,尊者今日何因何緣而發微笑?」
尊者大目犍連言:「所問非時①,且入王舍城乞食,還於世尊前,當問是事,是應時②問,當為汝說。」
時,尊者大目揵連與尊者勒叉那入王舍城乞食而還,洗足,舉衣鉢,俱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尊者勒叉那問尊者大目揵連:「我今晨朝與汝共出耆闍崛山乞食,汝於一處欣然微笑,我即問汝微笑因緣,汝答我言所問非時,今復問汝何因何緣欣然微笑?」
屠牛的惡報尊者大目犍連語尊者勒叉那:「我路中見一眾生,身如樓閣,啼哭號呼,憂悲苦痛,乘虛而行③。我見是已,作是思惟:『如是眾生受ⓑ如此身,而有如是憂悲大苦。』故發微笑。」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善哉,善哉,我聲聞中,住ⓒ實眼、實智ⓓ、實義、實法,決定通達,見是眾生,我亦見此眾生,而不說者,恐人不信。所以者何?如來所說,有不信者,是愚癡人長夜受苦。」
佛告諸比丘:「過去世時,彼大身眾生在此王舍城,為屠牛兒,以屠牛因緣故,於百千歲墮地獄中,從地獄出,有屠牛餘罪,得如是身,常受如是憂悲惱苦ⓔ。如是,諸比丘!如尊者大目犍連所見不異,汝等受持。」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勒叉那」,巴利本作 Lakkhaṇa。
ⓑ 「受」,宋、元、明三本作「得」。
ⓒ 宋、元、明三本無「住」字。
ⓓ 「智」,宋、元、明三本作「知」。
ⓔ 「惱苦」,宋、元、明三本作「苦惱」。
[註解]
① 非時:不是適當的時機。
② 應時:適當的時機。
③ 乘虛而行:飄在空中行走。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本經中目犍連尊者因為了知所見惡道眾生的業報因緣本末所以微笑,並不是因為幸災樂禍而笑。
- 對於各種惡業所導致的恐怖惡果,目犍連尊者沒有在到王舍城的路上,就直接回答勒叉那尊者,而是等到返回僧團,在佛陀的印證下才回答;佛陀也沒有主動提出,而是等到弟子提問才說明。佛陀與目犍連尊者這麼做的原因,是為了顧及聽法者的善根,避免聽的人覺得難以置信而疑謗、不信佛,由此愚癡導致長久的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