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第482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夏安居時。

爾時,給孤獨長者來詣佛所,稽首禮足,却坐一面,佛為說法,示、教、照、喜;說種種法,示、教、照、喜已,從座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合掌白佛言:「唯願世尊與諸大眾受我三月請衣被、飲食、應病湯藥。」

爾時,世尊默然而許。

時,給孤獨長者知佛默然受請已,從座起去,還歸自家,過三月已,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不執布施之樂、不執欲所長養喜樂佛告給孤獨長者:「善哉,長者!三月供養衣被、飲食、應病湯藥。汝以莊嚴淨治上道於未來世當獲安樂果報,然汝今莫得默然樂受此法,汝當精勤時時學遠離,喜樂具足身作證

時,給孤獨長者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爾時,尊者舍利弗於眾中坐,知給孤獨長者去已,白佛言:「奇哉!世尊!善為給孤獨長者說法,善勸勵給孤獨長者,言:『汝已三月具足供養如來大眾,淨治上道,於未來世,當受樂報;汝莫默然樂著此福,汝當時時學遠離,喜樂具足身作證。』世尊!若使聖弟子學遠離,喜樂具足身作證,得遠離五法,修滿五法。云何遠離五法?謂斷欲所長養喜、斷欲所長養憂、斷欲所長養捨、斷不善所長養喜、斷不善所長養憂,是名五法遠離。云何修滿五法?謂隨喜、歡喜、猗息、樂、一心

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若聖弟子修學遠離,喜樂具足身作證,遠離五法,修滿五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勤」,宋、元、明三本作「進」。

大正藏在「眾」字之後有一「中」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註解]

給孤獨:優婆塞名,是舍衛城的長者,波斯匿王的主藏吏。為城中富豪,秉性仁慈,因常幫助孤苦無依的人,人譽為「給孤獨」(音譯「阿那邠邸」),又譯為「須達多」。曾和波斯匿王長子祇陀太子共同捐獻園林給僧團,即祇樹給孤獨園。

汝以莊嚴淨治上道:你已莊嚴、清淨、整治了修行的道路。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服侍比丘僧團」。

時時學遠離,喜樂具足身作證:時常學著遠離世間而具備滿足、親身體證禪定的喜樂。相當的南傳經文作「你們應該因而這麼學:『我們是否時常能進入後住於獨居的喜中。』」

斷欲所長養喜、斷欲所長養憂、斷欲所長養捨、斷不善所長養喜、斷不善所長養憂:斷離因為五欲而增長滋養的喜受(樂受)、憂受(苦受)、捨受(不苦不樂受),斷離因為不善法而增長滋養的喜受(樂受)、憂受(苦受)。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欲所引起的一切苦、憂在那時不存在,欲所引起的一切樂、喜在那時不存在,不善所引起的一切苦、憂在那時不存在,不善所引起的一切樂、喜在那時不存在,善所引起的一切苦、憂在那時不存在」。

隨喜:通常指見到他人行善而隨之心生歡喜,這裡特指因為自己清淨的行為而心生歡喜,例如因為離欲、惡不善法而心生歡喜。

猗息:輕鬆安穩,又譯為「輕安」。「猗」是輕鬆美好的意思,讀音同「依」;「息」是休息、停止的意思。

一心:專注、純一的心。是「定」的別名之一,又譯為「心一境性」。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學佛不只是作善事

佛陀勉勵給孤獨長者雖然因為供養僧眾三月的關係會有極大的善報,但不要只是快樂地受報,而是要努力修行,時常學著遠離世間而親身體證禪定的喜樂。

  • 「遠離五法」的五法有什麼生活上的例子?

遠離世間而體證禪悅時,所遠離的五法:「欲所長養喜、欲所長養憂、欲所長養捨、不善所長養喜、不善所長養憂」有什麼生活上的例子?

因為遊玩、娛樂而快樂,是「欲所長養喜」;娛樂總會結束,而會憂心沒有娛樂的時候怎麼辦?娛樂結束時也會有失落感,都是「欲所長養憂」;玩到不想多玩了,或是吃美食吃飽了而不想多吃了,是「欲所長養捨」。

偷別人的錢而可以買奢侈品,感到高興,是「不善所長養喜」;偷了錢因此怕被抓,是「不善所長養憂」。

要證入初禪必須離欲、惡不善法,因此離於五欲及不善法造成的諸受,而且有禪定而生的各種輕安快樂。

  • 「修滿五法」與禪定和七覺支的關係

佛陀提到遠離世間而體證禪悅時,修滿「隨喜、歡喜、猗息、樂、一心」這五法。

在卷十八第495經中,佛陀也說明以持戒為基礎,漸次滿足這五法,再進修以得到涅槃的次第:「持戒比丘根本具足,所依具足,心得信樂;得信樂已,心得歡喜寂靜三昧、如實知見、厭離、離欲、解脫;得解脫已,悉能疾得無餘涅槃。」(CBETA, T02, no. 99, p. 129, a18-21)

卷二十四第615經記載修習四念處能滿足這五法:「起淨信心,憶念淨相已,其心則,悅已生;其心喜已,身則猗息;身猗息已,則受身;受身樂已,其心則。」(CBETA, T02, no. 99, p. 172b16-18)

卷三十三第931經記載修習六念也可以漸次滿足這五法:「聖弟子如是念時,不起貪欲纏,不起瞋恚、愚癡心,其心正直,得如來義,得如來正法;於如來正法、於如來所得隨喜心;隨喜心已,歡悅;歡悅已,身猗息;身猗息已,覺受;受樂已,其心;心定已,彼聖弟子於兇嶮眾生中,無諸罣礙,入法流水,乃至涅槃。」(CBETA, T02, no. 99, p. 237, c23-29)

念戒是六念之一,因此第495經所說的持戒自然也包含於第931經所說的六念之一,「因戒生定」而能修滿這五法,正確地成就禪定。

對照七覺支(覺悟的七個要素),本經中佛陀教導給孤獨長者「莫得默然樂受此法」是擇法覺支,「汝當精勤,時時學遠離」是精進覺支,「修滿五法」的內容含括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給孤獨長者依此修行,即可達成正定,能好好地修習七覺支的最後一支——捨覺支了。

回到《雜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