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昔者毘婆尸佛未成正覺時,住菩提所①,不久成佛②,詣菩提樹下,敷草為座,結跏趺坐③,端坐正念,一坐七日,於十二緣起逆順觀察,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緣無明行,乃至緣生有老死,及純大苦聚集,純大苦聚滅。
「彼毘婆尸佛正坐七日已,從三昧④覺,說此偈言:
「『如此諸法生, 梵志⑤勤思禪,
永離諸疑惑, 知因緣生法。
若知因生苦, 知諸受ⓐ滅盡,
知因緣法盡, 則知有漏盡。
如此諸法生, 梵志勤思禪,
永離諸疑惑, 知有因生苦。
如此諸法生, 梵志勤思禪,
永離諸疑惑, 知諸受滅盡。
如此諸法生, 梵志勤思禪,
永離諸疑惑, 知因緣法盡。
如此諸法生, 梵志勤思禪,
永離諸疑惑, 知盡諸有漏。
如此諸法生, 梵志勤思禪,
普照諸世間, 如日住虛空。
破壞諸魔軍, 覺諸結解脫。』」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毘婆尸佛,如是尸棄佛、毘濕波浮佛、迦羅迦孫提佛、迦那迦牟尼佛、迦葉佛,亦如是說。
[校勘]
ⓐ 「受」,宋本作「愛」。
[註解]
① 菩提所: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的地方。
② 不久成佛:即將成佛。
③ 結跏趺坐:禪坐時,將兩腳盤於大腿上的坐法。
④ 三昧:心專注於一境而不散亂。又譯為「三摩地」、「三摩提」,義譯為「等持」。
⑤ 梵志:有志修梵行(清淨的修行)的人,音譯為「婆羅門」。原為古代印度種姓制度中的祭司階級,佛陀則表示婆羅門不應以出生來界定,而要以行為來界定,因此在佛教中指修行人。
[對應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