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尊者舍利弗:「如我所說,波羅延那ⓐ阿逸多所問ⓑ①:
「『若得諸法教②, 若復種種學③,
具威儀及行, 為我分別說④。』
時,尊者舍利弗默然不答,第二、第三亦復默然。
佛言:「真實⑦,舍利弗!」
舍利弗白佛言:「真實,世尊!世尊!比丘真實者,厭、離欲、滅盡向。食集生,彼比丘以食故,生厭、離欲、滅盡向。彼食滅,是真實滅,覺知已,彼比丘厭、離欲、滅盡向,是名為學。」
「復次,真實,舍利弗!」
舍利弗白佛言:「真實,世尊!世尊!若比丘真實者,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善解脫。彼從食集生,若真實即是滅盡,覺知此已,比丘於滅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善解脫,是數法。」
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比丘於真實生厭、離欲、滅盡,是名法數。」如是說已,世尊即起,入室坐禪。
爾時,尊者舍利弗知世尊去已,不久,語諸比丘:「諸尊!我不能辯世尊初問,是故我默念住。世尊須臾復為作發喜問⑧,我即開解如此之義,正ⓓ使世尊一日一夜,乃至七夜,異句異味⑨問斯義者,我亦悉能,乃至七夜,以異句異味而解說之。」
時,有異比丘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尊者舍利弗作奇特未曾有說,於大眾中,一向師子吼⑩言:『我於世尊初問,都不能辯,乃至三問默然無答。世尊尋復作發喜問,我即開解,正使世尊一日一夜,乃至七夜,異句異味問斯義者,我亦悉能,乃至七夜,異句異味而解說之。』」
佛告比丘:「彼舍利弗比丘實能於我一日一夜,乃至異句異味,七夜所問義中悉能,乃至七夜,異句異味而解說之。所以者何?舍利弗比丘善入法界⑪故。」
佛說此經已,彼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那」,大正藏原為「耶」,今依據楊郁文老師建議改作「那」。
ⓑ 「波羅延那阿逸多所問」,巴利本作 Pārāyana, Ajitapañha。
ⓒ 「數」,元、明二本作「故」。
ⓓ 「正」,宋本作「政」。
[註解]
① 波羅延那阿逸多所問:經名,「波羅延那」是音譯,義譯為「到彼岸」,是十六位婆羅門學徒與佛陀的問答集。「阿逸多」是十六位婆羅門學徒中第一位發問的。此經相當於南傳《小部尼柯耶.經集》〈彼岸道品5〉第56經阿逸多學生婆羅門所問經,此事件也記錄於《賢愚經》卷十二〈波婆離品50〉。
② 得諸法教:證得佛法的教導。這裡特指阿羅漢(證得佛法的教導的無學聖者)。相當的南傳經文為「凡已體悟法者」,《瑜伽師地論》譯為「諸善說法」,《大智度論》譯為「諸數法人」。
③ 種種學:即種種「學人」,佛弟子中尚未證阿羅漢的聖者,還有法須修學,因此稱為「學人」。相當的南傳經文為「凡個個有學」,《瑜伽師地論》譯為「及有學異類」,《大智度論》譯為「種種諸學人」。
④ 若得諸法教,若復種種學,具威儀及行,為我分別說:請問已證得佛法的教導的人(阿羅漢),或是幾種有學,會具有怎樣的威儀及行為呢?請為我分別解說。此偈相當於南傳《小部尼柯耶.經集》〈彼岸道品5〉第56經阿逸多學生婆羅門所問經第1038頌。
⑤ 學:即「學人」。
⑥ 法數:佛法的法則,同義於前文的「法教」。相當的南傳經文作「了知諸法的人」,南傳註釋書解說為「阿羅漢」。
⑦ 真實:相當的南傳經文為「這是已生者」,相當的《大智度論》譯文為「有生不?」。此詞巴利文Bhūta一字多義,例如「真實、生物、鬼神、已生者」等等。南傳註釋書認為這裡意指(已生者)五蘊,菩提比丘進一步解釋,因為「阿羅漢(得諸法教)」、「有學(種種學)」有多種解釋方式,因此等到佛陀提示他以「五蘊」的角度來解釋,舍利弗才開始回答。
⑧ 作發喜問:鼓勵而給予提示。
⑨ 異句異味:不同的詞句、不同的文句。
⑩ 師子吼:以百獸之王獅子的吼聲,形容聖者說法內容真實且具震撼力。
⑪ 法界:正法的境界、範圍。
[對應經典]
- 南傳《相應部尼柯耶》〈因緣相應12〉第31經生者經。
- 參考 《中阿含經》卷五〈舍梨子相應品3〉第23經智經。
- 參考 南傳《相應部尼柯耶》〈因緣相應12〉第32經伽拉羅經。
- 《雜阿含經》梵文殘卷 SF 173。
[讀經拾得]
本經中佛陀說「舍利弗比丘善入法界」,以實修證入正法的境界,也是「入法界」的基本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