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第297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當為汝等說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清淨,梵行清白,所謂大空法經。諦聽,善思,當為汝說。大空法經云何為大空法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緣行識,乃至純大苦聚集。

「緣生老死者,若有問言:『彼誰老死?老死屬誰?』彼則答言:『我即老死,今老死屬我,老死是我。』所言:『命即是身。』或言:『命異身異。』此則一義,而說有種種。若見言:『命即是身。』彼梵行者所無有。若復見言:『命異身異。』梵行者所無有。於此二邊,心所不隨,正向中道。賢聖出世,如實不顛倒正見,謂緣生老死。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緣無明故有行。

「若復問言:『誰是行?行屬誰?』彼則答言:『行則是我,行是我所。』彼如是:『命即是身。』或言:『命異身異。』彼見命即是身者,梵行者無有;或言命異身異者,梵行者亦無有。離此二邊,正向中道。賢聖出世,如實不顛倒正見,所謂緣無明行。

「諸比丘!若無明離欲而生明,彼誰老死?老死屬誰者?老死則斷,則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於未來世成不生法。若比丘無明離欲而生明,彼誰生?生屬誰?乃至誰是行?行屬誰者?行則斷,則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於未來世成不生法,若比丘無明離欲而生明,彼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是名大空法經。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大正藏在「見」字之後有「所知」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是」,宋、元、明三本無「是」字。

[註解]

拘留搜:在拘留國中。其中「拘留」是古代印度十六大國之一,位於恆河上游西岸,相當於現今的德里所在,「搜」為地方的複數語尾。又譯為「拘樓瘦」、「拘留沙」、「拘流沙」。

調牛聚落:地名,是佛陀教化遊歷最西北端的城市。又譯為「調伏駮牛聚落」、「雜色牧牛聚落」、「法行城」,音譯為「劍磨瑟曇拘樓都邑」、「劍摩瑟曇拘樓都邑」、「劫摩沙住處」。

初、中、後善:開頭、中間、結尾都是善的。

善義善味:意義正確,文句正確。

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有了這個因此而有那個,這個生起因此那個生起。說明一切事物由因緣所成立,皆具有相依相待的關係。

命即是身:生命(靈魂)即是肉體,兩者不可以分離。另譯為「彼命彼身」、「是命是身」。

命異身異:生命(靈魂)是一回事,肉體是另一回事,兩者可以分離。

此則一義,而說有種種:這些都是同樣的(因為不了解因緣),而產生種種不同的說法。

彼梵行者所無有:(佛教的)清淨的修行人沒有這種見解。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則無梵行生活」。

於此二邊,心所不隨,正向中道:對於常見與斷見二邊,心不認同,而是正確地向著中道。「中道」指不走極端、不偏不倚的觀念或行為。

根本:這裡指生死流轉的根源。

[對應經典]

 

回到《雜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