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於所取法①隨生味著、顧念、心縛ⓐ,其心驅馳②,追逐名色③ ,名色緣六入處,六入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譬大樹根幹、枝條、柯葉、華果,下根深固,壅以糞土,溉灌以水,彼樹堅固,永世不朽。如是,比丘!於所取法隨生味著、顧念、心縛,其心驅馳,追逐名色,名色緣六入處,六入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若於所取法隨順無常觀,住生滅觀、無欲觀、滅觀、厭觀,心不顧念,無所縛著,識則不驅馳、追逐名色,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處滅,六入處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則純大苦聚滅,猶如種樹,不隨時愛護令其安隱,不壅糞土,不隨時溉灌,冷暖不適,不得增長;若復斷根、截枝,段段斬截,分分解析,風飄日炙,以火焚燒,燒以成糞,或颺以疾風,或投之流水。比丘!於意云何?非為彼樹斷截其根,乃至焚燒,令其磨滅,於未來世成不生法耶?」
答言:「如是,世尊!」
「如是,比丘!於所取法隨順無常觀,住生滅觀、無欲觀、滅觀、捨觀,不生顧念,心不縛著,識不驅馳、追逐名色,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處滅,六入處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心縛」,大正藏原為「縛心」,今依宋、元、明三本改作「心縛」。
ⓑ 「惱、苦」,宋、元、明三本作「苦、惱」。
ⓒ 「如是如是」,大正藏原為「如是」,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將「如是」補上。
ⓓ 「喜」,大正藏原為「善」,今依據前後文改作「喜」。
[註解]
① 所取法:所會執著的事物。可參考《雜阿含經》卷九第240經:「云何所取法?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是名所取法。云何取法?謂欲貪,是名取法。」(CBETA, T02, no. 99, p. 58, a3-5)
② 驅馳:奔走。
③ 名色:即色、受、想、行、識五陰。其中「名」是「受、想、行、識」四陰,即所有心理的運作,沒有形體而只能用名字來詮釋,因此稱作「名」;「色」即色陰,也就是物質及物理世界的現象。
[對應經典]
- 南傳《相應部尼柯耶》〈因緣相應12〉第55經大樹(之一)經。
- 南傳《相應部尼柯耶》〈因緣相應12〉第56經大樹(之二)經。
- 南傳《相應部尼柯耶》〈因緣相應12〉第58經名色經。
- 《雜阿含經》梵文殘卷 SF 150。
[讀經拾得]
- 如何看待所會執著的事物?
上一經及本經說明,若對於事物起貪愛執著的心,身心的運作讓感官(「六入處」)起作用,感官接「觸」外境後,產生了覺「受」,覺受可能導致貪「愛」,因貪愛而執「取」,因執取而「有」身、口、意的造作,因此「生」起後續的身心變化以及「苦」。
若能善加修行無常觀、生滅觀、無欲觀、滅觀、厭觀,則這一串產生苦的因緣即不生。實修上,這些觀法可以各用一炷香的時間打坐思惟,例如打坐觀身、受、心等等,由粗至細地觀察身心的無常,也可以日日修習並延伸到日常生活中的觀照。
- 本經與十二因緣的對應
本經經文中「若於所取法隨生味著、顧念、心縛」是在沒有智慧之下的造作,可約略對應到十二因緣的 (1) 無明及 (2) 行;「其心驅馳,追逐名色」可約略對應到 (3) 識及 (4) 名色;接下來的「名色緣六入處,六入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即是十二因緣剩下的各支。
- 當下的十二因緣,有什麼生活上的例子?
- 無明:沒有智慧、看不清真相;
- 行:任何一個動作行為或意念;
- 識:識知;
- 名色:外觀;
- 六入處:眼睛;
- 觸:眼識看到外觀;
- 受:覺得好看;
- 愛:貪愛所看到的;
- 取:執取要繼續看;
- 有:有了要繼續看的業力;
- 生:產生執取好看的身心;
- 老死: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