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舍衛國有長者,名摩訶男,命終無有兒息。波斯匿王以無子、無親屬之財,悉入王家①。波斯匿王日日挍閱②財物,身蒙塵土,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爾時,世尊告波斯匿王:「大王!從何所來?身蒙塵土,似有疲倦ⓐ。」
波斯匿王白佛:「世尊!此國長者摩訶男,命終有無子之財,悉入王家。瞻視料理,致令疲勞,塵土坌身,從其舍來。」
佛問波斯匿王:「彼摩訶男長者大富多財耶?」
波斯匿王白佛:「大富,世尊!錢財甚多,百千巨億金銀ⓑ寶物,況復餘財!世尊!彼摩訶男在世之時,麤衣惡食……」如上廣說。
佛告波斯匿王:「彼摩訶男過去世時,遇多迦羅尸棄辟支佛ⓒ,施一飯食,非淨信心,不恭敬與,不自手與,施後變悔,言:『此飯食自可供給我諸僕使,無辜持用,施於ⓓ沙門!』由是施福,七反往生三十三天,七反生此舍衛國中最勝族姓,最富錢財。以彼施辟支佛時,不淨信心,不手自與,不恭敬與,施後隨悔故,在所生處,雖得財富,猶故受用麤衣、麤食、麤弊臥具、屋舍、車乘,初不嘗得③上妙色、聲、香、味、觸,以自安身。
「復次,大王!時,彼摩訶男長者殺其異母兄,取其財物,緣斯罪故,經百千歲,墮地獄中,彼餘罪報生舍衛國,七反受身,常以無子,財沒入王家。大王!摩訶男長者今此壽終,過去施報盡,於此身,以彼慳貪,於財放逸,因造過惡,於此命終已,墮地獄受極苦惱。」
波斯匿王白佛言:「世尊!摩訶男長者命終已,入地獄受苦痛耶?」
佛言:「如是,大王!已入地獄。」
時,波斯匿王念彼垂ⓔ泣,以衣拭淚,而說偈言:
「財物真金寶, 象馬莊嚴具,
奴婢ⓕ諸僮使, 及諸田宅等。
一切皆遺棄, 裸神獨遊往,
福運數已窮, 永捨於人身。
彼今何所有, 何所持而去,
於何事不捨, 如影之隨形。」
爾時,世尊即ⓖ說偈答王ⓗ:
「唯有罪福業, 若人已作者,
是則己之有, 彼則常持去。
生死未曾捨, 如影之隨形,
如人少資糧, 涉遠遭苦難。
不修功德者, 必經ⓘ惡道苦,
如人豐資糧, 安樂以遠遊。
修德淳厚者, 善趣長受樂,
如人遠遊行, 歲久安隱歸。
宗親善知識, 歡樂欣集會,
善修功德者, 此沒生他世。
彼諸親眷屬, 見則心歡喜,
是故當修福, 積集期ⓙ永久。
福德能為人, 建立他世樂,
福德天所歎, 等修正行故。
現世人不毀, 終則生天上。」
佛說此經已,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校勘]
ⓐ 「倦」,大正藏原為「惓」,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倦」。
ⓑ 「銀」,大正藏原為「錢」,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銀」。
ⓒ 「多迦羅尸棄辟支佛」,巴利本作 Tagarasikkhi paccekabuddha。
ⓓ 「於」,明本作「與」。
ⓔ 「垂」,大正藏原為「悲」,宋、元、明三本作「垂」,聖本作「涕」,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垂」。
ⓕ 「婢」,大正藏原為「僕」,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婢」。
ⓖ 大正藏無「即」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王」,大正藏原為「言」,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王」。
ⓘ 「經」,聖本作「逕」。
ⓙ 「期」,聖本作「斯」。
[註解]
① 悉入王家:納入國庫。
② 挍閱:檢視、清點。
③ 初不嘗得:從來不曾得到。這裡的「初」是從來、始終的意思,用於否定句。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從本經可見佛陀不主張在家居士過度節儉以自苦,而是要正確地使用財物,以自利利他;反之,像摩訶男長者的過度節儉以自苦是「非淨信心,不恭敬與,不自手與,施後變悔」而造成的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