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第1184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間遊行,宿於孫陀利河側。

爾時,世尊剃髮未久,於後夜時,結跏趺坐,正身思惟,繫念在前,以衣覆頭。

時,孫陀利河側有婆羅門住止,夜起持祠餘食不盡,持至河邊,欲求大德婆羅門以奉之。

爾時,世尊聞河邊婆羅門行聲。聞已,謦咳作聲,却衣現頭。

時,孫陀利河側婆羅門見佛已,作是念:「是剃頭沙門,非婆羅門。」欲持食還去。彼婆羅門復作是念:「非獨沙門是剃頭者,婆羅門中亦有剃頭,應往至彼,問其所生。」時,孫陀利河側婆羅門詣世尊所,而問之言:「為何姓生?」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汝莫問所生,  但當問所行。
 刻木為鑽燧,  亦能生於火
 下賤種姓中,  生堅固牟尼。
 智慧有慚愧,  精進善調伏,
 究竟大際,  清淨修梵行。
 而今正是時,  應奉施餘食。」

時,孫陀利河側婆羅門復說偈言:

「我今吉良日,  求福修供養,
 遇得見大士,  三時最勝尊
 若不見佛者,  當更施餘人。」

爾時,孫陀利河側婆羅門轉得信心,即持餘食以奉世尊,世尊不受,以說偈得故,如上因說偈而得食廣說。

孫陀利河側婆羅門白佛言:「世尊!今此施食當置何所?」

佛告婆羅門:「我不見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神、世人有能食此食,令身安隱者。汝持此食去著無虫水中,及少生草地。」

時,婆羅門即持此食著無虫水中,水即煙起涌沸,啾啾作聲,如燒鐵丸投之冷水,煙起涌沸,啾啾作聲。如是彼食著無虫水中,煙起涌沸,啾啾作聲。孫陀利河側婆羅門心欲恐怖,身毛皆豎,謂為災變,馳走上岸,集聚乾木,供養祠火,令息災怪。

世尊見彼集聚乾木,供養祠火,望息災怪。見已。即說偈言:

「婆羅門祠火,  焚燒乾草木,
 莫呼是淨道,  能却諸災患。
 此則惡供養,  而謂為黠慧;
 作如是因緣,  外道取修淨。
 汝今棄炬火,  起內火熾然,
 常修不放逸,  常當於供養

 處處興淨信,  廣施設大會。
 心意為束薪,  瞋恚黑煙起,
 妄語為塵味,  口舌為木杓

 胸懷燃火處,  欲火常熾然,
 當善自調伏,  消滅士夫火

 正信為大河,  淨戒為度濟,
 澄淨清流水,  智者之所歎。
 人中淨天德,  當於中洗浴,
 涉水不著身,  安樂度彼岸。
 正法為深淵,  福德為下濟,
 澄淨水充滿,  智者所讚嘆。
 人中天淨德,  當於中洗浴,
 涉水不著身,  安樂度彼岸。
 真諦善調御,  攝護修梵行,
 慈悲為苦行,  真實心清淨,
 沐浴以正法,  智者所稱歎。」

爾時,孫陀利河側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復道而去。

[校勘]

「拘薩羅」,巴利本作 Kosala。

「孫陀利」,巴利本作 Sundarikā。

「持」,大正藏原為「時」,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持」。

大正藏無「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問」,宋、元、明三本作「得」。

「炬」,大正藏原為「薪」,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炬」。

「當」,大正藏原為「富」,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當」。

「興」,宋本作「與」。

[註解]

持祠:進行火供祭祀。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祀火之法」,相當的南傳經文作「行火供,作拜火供犧」。

餘食不盡:祭祀的物品未使用在祭祀中而餘留下來的。

謦咳:輕咳。「謦」,讀音同「慶」。

問其所生:詢問出生地及種姓,。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汝生何處?為姓何等?」。

刻木為鑽燧,亦能生於火:藉由摩擦生熱,從木材中也能夠生出火。

三時:早晨、中午、黃昏。

最勝尊:稱佛陀為尊中的至極。

汝今棄薪火,起內火熾然,常修不放逸,常當於供養:你從今應當放棄外在柴薪的火供,而要升起內心旺盛的火,時常精進修行,時常充分供養。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婆羅門應當,棄汝所燃火,宜修內心火,熾然不斷絕」,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婆羅門!捨斷柴的燃燒後,我點燃自身內的火, 經常注意火、經常得定的狀態,婆羅門!我是行梵行的阿羅漢」。

心意為束薪,瞋恚黑煙起,妄語為塵味,口舌為木杓:心意是紮綑的柴木,瞋恚讓黑煙升起,妄語是塵灰,爭吵是火上加油的木匙。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汝今憍慢重,非車所能載,瞋毒猶如烟,亦如油投火,舌能熾惡言」,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婆羅門!慢確實是你的擔子,憤怒是煙,妄語是灰,舌頭是祭祀用的杓子」。

胸懷燃火處,欲火常熾然,當善自調伏,消滅士夫火:心中是點火的地方,想要讓內心的火常常旺盛,應該好好自己調伏,消滅凡夫的火。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心為火伏藏,不能自調順,云何名丈夫?」,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心是祭祀用的火爐,善調御的自我是男子的火」。此句南傳經文似乎是以正面解讀火,而《雜阿含經》經文以負面解讀火。

復道:照原先來的道路回去。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本經佛陀最後說的偈子中,一開始表示要「汝今棄薪火,起內火熾然,常修不放逸,常富於供養」,這邊的火是正面的;後來說「胸懷燃火處,欲火常熾然,當善自調伏,消滅士夫火」,這邊的火是負面的。這是因為該婆羅門是事火外道,因此佛陀以火作各種譬喻,不管是正面的或負面的。

《雜阿含經》卷四第93經中,佛陀也是以火先作正面的譬喻、再作負面的譬喻:先教外道婆羅門要勤供養根本火、居家火、福田火這三火,再教他要熄滅貪欲火、瞋恚火、愚癡火這三火。

回到《雜阿含經》